從古代起印度就是東西方文化的交匯點,古老的當地文化融合東西方的精髓,形成自己獨特的東西,諸如婆羅門教,印度教,佛教等眾多的宗教的教派廣泛分布在南亞大陸上。雖然表面上這些宗教間水火不相容,但彼此是很有淵源的,很多魔神都是共用的,不但吃好幾處香火,而且還總是變幻模樣。
由于印度佛教很早就傳入中國,所以這些魔神們在我國都有很高的知名度,頗有些喧賓奪主的架式。同時,印度神魔文化的獨特體系以及COOL斃了的名字使他們在各種漫畫,游戲,電影中頻繁亮相。不過,一些漫畫作者在取材上把所知的印度神話人物全都編在同一時代,讓他們一起出場。這樣的劇情編排在不完全清楚印度神話的讀者眼里是很精采熱鬧的。但在印度人的眼中,除了感到熱鬧外,還會有一種像中國人看到張飛岳飛大戰紐約城之類故事所產生的那種啼笑皆非的感覺。
造成這種錯誤的最大原因是:印度神話中有個很大的特點,那就是其神話具有時代性,不是固定不動而是會變遷的。這和歷史上的王朝變遷差不多。在印度神話中主要可分為三個時代:吠陀神話,婆羅門神話,佛教神話。隨著印度各民族的分合,形成了前兩種神話時代,后來又因佛教的興起產生了第三個神話時代。彼此關聯,但不相同。并且和其他也擁有多代神的神話(如希臘神話)不同,印度的神在各個時代的神話都會出現,只不過有的會換個名字或身份罷了。下面就來看一下這些喜歡變臉的家伙們。
濕婆
也稱大自在天(天。梵音“提婆”。佛都中,所謂天,主要是指有情眾生因各自所行之業所感得的殊勝果報。此外,印度教中的神,也稱做“天”)是由吠陀神話中樓陀羅(Rudra)演變成的。最有名的東方魔神之一,印度教主神,婆羅門教認為創造神梵天(Brahma);維持神毗濕奴(visnu)與破壞神濕婆(shiva),是三位一體的宇宙最高神。傳說濕婆“頸掛骷髏三眼四手”,由于經常游蕩在鬼靈之間,故被稱為“鬼靈之主”。傳說他有善惡雙重性格,既作為兇殘的“惡魔之主”接受獻祭(有時是活人)也作為慈愛的“萬眾之主”接受膜拜,他還是創造舞蹈的舞神,雖然舞資優美卻不跳。因為“濕婆起舞日,世界破滅時”!他有一個妻子,其妻有許多化身,最有名的是伽里女神,她也是“四頭四手,額生三眼,口吐長舌”。濕婆還有兩個兒子。分別是象頭四臂的伽涅沙和七臂軍神伽蒂法耶(韋馱天,在中國叫韋馱。)在《3*3EYES》中的鬼眼王便是濕婆,而象頭四臂的伽涅沙則做為前代鬼眼王的“無”登場。另外,在歷代《街霸》達爾錫主場的背景中都有伽涅沙的身影。(《天空戰記》中最后的BOSS似乎也是濕婆,很早以前看的現在已經記不清了)
毗濕奴
又稱遍入天,印度教的另一位主神,被認為是宇宙的維護者,也是同惡魔作戰的尖兵,他“有四手,分握輪寶,法螺,弓箭,蓮花和仙杖。騎著大鵬金翅鳥(伽樓羅),肚臍上生一蓮花,上坐梵天。”傳說他有一千個稱號,十個化身,分別為:魚,龜,野豬,人獅,倭人,持斧羅摩,羅摩,黑天,佛陀,迦爾基。其中迦爾基為持寶劍,騎白馬的救世主,肩付著與濕婆相同的任務即毀滅舊世界,建立新世界。而著名的鳊史詩《羅摩衍那》則是以毗濕奴的化身羅摩為主面,也可以看成是一曲毗濕奴的頌歌吧。
帝釋天
又稱“帝釋”、“天帝釋”,亦做帝釋尊天,梵文音譯為“釋迦提桓因陀羅”,既印度教和婆羅門教中的雷帝因陀羅。是《梨俱吠陀》中的主神,稱他統治一切,被尊為“世界大王”。但是,吠陀神祗被佛教吸收之后,身份和神性產生了很大的變化,大多成了佛教護法神,地位比原來低了許多。傳說其“身體巨大,力大無窮,全身茶褐色,毛發直立。手持金剛杵,坐在軍車上巡視大地”。在佛教中隸屬八部眾天眾中的二十諸天。傳說釋迦降生時,他與大梵天分侍左右,其形象為女相帝王身。
阿修羅
原為古印度神話中的一種惡神。佛教經籍稱阿修羅為“非天”或“劣天”。他與鬼蜮有相似之處,卻不是鬼蜮;他與人一樣有七情六欲,卻不是人。他是一種非神、非鬼、非人,又極端丑惡的怪物,“具三面六臂,青黑色,呈忿怒裸形之相”。據佛教傳說,阿修羅與帝釋天是冤家對頭,總是互相爭斗不休。因為是與天神對立的最高惡魔,被逐出天界,居于彌盧山洞窟中,曾多次與天神惡戰,亦被稱做“斗神”,但皆處于劣勢。因為他太好戰,所以后世便把戰場稱做修羅場。(很符合要毀滅一切的阿修羅形象,此外,大家該知道“非天夢魔”的意思了吧!)在佛教世界,他改邪歸正,成了護法“八部眾”之一,輪回六道之一就是修羅道。(阿修羅在眾多漫畫中出任主角,象CLAMP的《圣傳》)
羅剎
是梵文的音譯,意譯為“暴惡”、“可畏”。原是印度神話中的惡魔,乃是人類之敵。羅剎性情暴戾,喜歡在夜間活動,時常出沒于墳地。常會化作種種形象,殘害人命。羅剎有男女之分,男羅剎膚色黝黑、朱發、綠眼,一副鬼相;女羅剎,又名羅剎女,(《大唐雙龍傳》?)則是絕色美女。據傳說,羅剎和夜叉一起生于大梵天之足。
蘇摩
古印度神話中的酒神,后演變為月神之稱謂。“蘇摩”原為一種蔓草,取其莖在水中浸泡后以石榨取黃汁,經羊毛篩過濾,再以水稀釋,加入牛乳、麥粉攪勻,發酵后釀成蘇摩酒。印度神話中常以此酒祭神。在《梨俱吠陀》中稱蘇摩酒為天神之甘露,可賦予飲用者超自然之力或永生之力。在史詩中,蘇摩掌管祭祀、苦行、星座、藥草,是該四項的保護神。
吉祥天
吉祥天女,即大功德天。本為婆羅門教、印度教所信奉之神。后被佛教吸收為護法神。梵文音譯“摩訶室利”,“摩訶”意為“大”,“室利”有二義:功德和吉祥。合起來即“大功德”、“大吉祥”。
吉祥天女是婆羅門教、印度教的吉祥女神、幸福女神。佛教傳說她是毗沙門天王之妹,因毗沙門兼任婆羅門的財神,所以她也是財富女神。又稱她功德圓滿,并有大功德于眾,故還是位大功德神。吉祥天女長得十分漂亮,所以又是一位美麗女神。
有的印度神話說她是在天神和阿修羅攪乳海時,坐于蓮上手持蓮花出世,所以又有“乳海之女”的名字。有的神話則把她說成是三大神之一“救世者”毗濕奴的夫人。(不是毗沙門天的夫人啊?)
吉祥天女在中國寺廟中,形象端莊美麗,后妃裝束,兩只手(或四只手),一手持蓮花,一手灑金錢,有兩只白象伴護,這是吉祥的象征。她的坐騎除蓮花之外,還有金翅鳥和貓頭鷹。
明王
在佛教中的身份就是佛的“忿化身”。俗話說:佛都有火,佛一旦發火后會怎樣呢?那就是變身啦。每個佛都有個對應的“忿化身”,如釋迦牟尼如來佛的“忿化身”是無能勝明王,彌勒佛的“忿化身”是中央不動尊明王等。密宗中的明王有很多,常見的有五大明王,八大明王,十大明王,最為人所樂道的當然是孔雀明王,看過獲野真《孔雀王》的朋友的朋友一定不少吧。(guggle:不過一直不清楚孔雀明王是哪位佛的“忿化身”,知道的高人請賜教)
菩薩
全稱是“菩提薩垂”,意為“覺有情”,“道眾生”等。有時又譯為“開士”“大士”。所以常有人把菩薩稱為大士的,比如“觀音大士”既是。菩薩在佛國的地位僅次于佛,最有名的四個是文殊,普賢,觀音,地藏。
金剛
是梵文Vajra的意譯,意譯為“縛日羅”、“伐折羅”。本來是指吠陀和印度神話中的狼牙棒、粗棒,是眾神之王因陀羅的武器。金剛由金、銅、鐵;山巖制成,有4角或l0O個角,還有1000個利齒,在佛教中,金剛以其譬喻堅固、銳利、能摧毀一切,成為堅固、不滅的象征。古印度兵器金剛桿也作為豐產的象征,也曾作為公牛生殖器的形像,在佛教密宗中則表示伏魔、斷煩惱、堅利智的法器。
金剛力士:就是一些手執金剛柞在佛國從事護法的衛士。
金剛密跡:又叫密跡金剛、密跡力士、秘密主,是手持金剛杵給佛擔任警衛的夜叉神的總頭目。“夜叉”是梵文音譯,又譯為“藥叉”,意思是“能啖鬼”、“捷疾鬼”、“勇健”是印度神話中一種半神的小神靈。《大日疏經》卷一說;“西方謂夜叉為秘密,以其身口意速疾隱秘,難可了知,故舊翻或為密跡。若淺略明義,秘密主即是夜叉王也。”“密跡”是因其能聽到一切諸佛秘要密跡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