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和地球的平均距離是14959800千米,太陽的半徑為696000千米,質量是1.989億億億噸。按質量計,氫約占71%,氨約占27%,其它元素占2%。通過望遠鏡,我們可以直接觀測到太陽的大氣層,它從里向外分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層。太陽外層氣體透明度太差,使我們無法看到太陽的中心。因為太陽中心溫度高達1500000℃,我們不可能去直接探測太陽的內部。
在太陽內核處密度高達150,000 kg/m^3,大約是地球上水的密度的150倍,溫度為15,000,000K。這兩點是核聚變發生的條件。核心是太陽內部唯一能經由核融合產生能量的場所,以陽光的形式釋放出熱。核聚變并不是那么容易發生的,這需要很高的溫度和密度,所以說稍微外圍一點的地方,溫度和密度就都不滿足了。即使是內核處也是按概率發生的,所以并不會發生我們想象的那種瞬間全部反應。
主要是氫元素及其同位素。通過熱核反應不斷向外輻射能量。同時,通過熱核聚變生成新的更重的元素。但是,新的更重的元素并不能支撐熱核反應繼續下去,所以不能自己不停的補給自己。完整的生態鏈?不存在的。
太陽的能源來源于核聚變,物理反應.金屬氫聚變成氦,氦再聚變成碳,氧,直到鐵為止,最重的元素在最里層,一層一層包裹著。太陽沒有生態鏈,太陽的壽命與熱核反應相關,當核心區域不再有氫參與聚變時太陽會從主序星到紅巨星,紅巨星大概十萬年后再變成白矮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