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格曾說,正是這些內向者的“矜持和毫無根據的尷尬,引起了現今人們對這種性格類型的偏見?!?/div>
在維也納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的暢銷書《理解人性》(Understanding Human Nature)的封面上有提到過這么幾個問題:
你會覺得沒有安全感嗎?
你畏首畏尾嗎?
你逆來順受嗎?
阿爾弗雷德解釋說,所有的嬰兒和兒童剛開始都會有自卑內向的心理,他們覺得自己成長在大人或是兄長的世界里。
在他們正常的成長過程當中,他們會學著把這種感覺融入到他們對目標的追求當中。
但如果在成長的過程當中走了彎路,他們很有可能被本身的內向的性格侵蝕從而產生自卑,這也就是當今競爭日益激烈的社會所造成的沉重負擔。
內向型的孩子并沒有錯,只是,我們該如何引導孩子正確面對排擠的尷尬,更好地讓他們漸入佳境呢?
1、 教會孩子克服社交心理障礙
我們要讓孩子明白內向不是交際的障礙,想要成為社交高手并非一蹴而就,不想讓性格因子滑向負面,我們需要教會孩子克服心理障礙。
賽·約翰遜有句名言這么說:
“一個人在其人生道路上如果不注意結實新交,就會很容易感到孤單。”
如果一個人被別人拋棄或被拒絕與某個團體之外,他便會產生孤獨感,精神受到壓迫,重則走上自殺的道路。
世界上很多優秀的外交家都是內向的人,比如: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聯合國秘書長安南。
盡管內向的人和外向的人交際方式不同,內向的人不愛說話,朋友不多,但這并不能說明內向的人交際能力差。
踏實可靠、與人為善、誠實守信,這些都是內向型人在社交當中的優勢。
2、 教孩子學會說“不”
內向的孩子在拒絕別人時很容易產生心理障礙,這也與當今社會從眾現象離不開關系。
不敢和不善于拒絕別人的孩子,長大后往往會帶著“假面具”生活,活得很累,而且容易迷失自我。
家長需要引導孩子學會拒絕,學會擺脫這種“無力拒絕癥”,讓孩子擺脫自卑、自責的心理。
學會委婉的拒絕同樣能贏得別人的尊敬。
保持簡單的回應:
如果孩子要拒絕,要讓他堅決而直接,比如:
感謝您看得起我,但是我現在不太方便。
對不起,我不能幫忙。
并教會孩子學會用身體語言強調“不”,不需要過分道歉,因為拒絕本來就不需要得到允許。
給自己一些時間思考:
打破好好先生的觀念,不能凡事都馬上回復“是”、“好的”“可以”等等。
而是教會孩子學會留給自己一些思考的時間,不要急于回答。
在空閑時刻思考,會更有信心拒絕。
區分拒絕與排斥:
教會孩子明白:當說出“不”時,不是在排斥這個人,而僅僅只是拒絕請求。
通常通情達理的人們都會明白,你有拒絕的權利,就像他們有權利請求你幫忙。
不要為拒絕他人而感到愧疚,做回自己。
要讓孩子明白什么才是自己內心想要的,更好的認識自己才能更加自信。
榮格說,這個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內向者,也不存在絕對的外向者,如果真的有那么一個人,那他必然是個瘋子。
請告訴孩子:
你不用因為別人的另眼相待而驚慌,
每個人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
各有各的標準與判斷。
你只需做你自己,
不用艷羨他人,
不用模仿他人,
不用成為他人,
你本來就是世上獨一無二的,
相信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