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茶市·共享未來
題記:既然是茶史雜談,就有別于那些學究書,所以我不會就個別觀點、個別問題展開,學術上的史料上的斧鑿。而是,只將一些我知道的,我覺得大家應該了解的點滴,所以難免寫起來,信馬由韁,想到哪里寫到哪里。不夠學術。我只希望能寫的好玩一點,易讀一些。讓更多的人知道,原來茶文化并非是孤立在文化頂端的一朵蓮花,而是精彩的、真實的。
談歷史,第一個要講的自然是“起源問題”。我想茶文化歷史也不能例外。就是茶是怎么來的?關于茶的起源我想從兩個角度來講,一個是生物學起源,或者說物種起源,一個是文化起源,或者說是人文起源。
首先,關于茶樹的生物學起源曾經(jīng)有過這樣幾個觀點,有印度起源論、有二元論、無名高地論、有多元論。上世紀八十年代,有一個駐印的英國少校,叫勃朗士,在印度的大山里面發(fā)現(xiàn)了野生狀態(tài)下的大茶樹,這位勃朗士少校由此推論說印度是樹的發(fā)源地。由此,又產(chǎn)生了有二元論、無名高地論、有多元論等論調。后來,美國學者威廉·烏克斯在他的《茶葉全書》中又和了一把稀泥,說“凡自然條件有利于茶樹生長的地區(qū)都是原產(chǎn)地”。關于以上觀點,我想說的是,你統(tǒng)統(tǒng)不用管,不用記。因為它們基本上都已經(jīng)銷聲匿跡了,現(xiàn)在學術界已經(jīng)達成了共識,那就是“中國是茶樹的故鄉(xiāng)”。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上世紀九十年代,我國組織了多次茶樹資源考察。在我國的西南地區(qū)發(fā)現(xiàn)了大量的原始野生古茶樹。下面這句話我們要記住:“野生大茶樹分布廣、樹齡大、保存完整、集中,植物學上的種性最多,變型最豐富,與山茶科植物親緣關系最近,具有豐富的遺傳多樣性,這些都是原產(chǎn)地植物最顯著的植物地理學特征”。記住這句話,下次有人要是說印度是茶樹的起源地,你就把這段背下來,噴在他臉上,他就啞口無言了。當然,這是開玩笑,學術界各抒己見是正常的,我們不能剝奪別人發(fā)言的權利,不管他的發(fā)言是否正確。
關于茶樹的起源,我覺得我們應該記住一個人和幾棵樹。
一個人就是李聯(lián)標先生(1911-1985),我國著名的茶樹栽培專家,二十世紀中國十大茶學家之一,在湄潭工作的時候他帶領科考團深入云南地區(qū),發(fā)現(xiàn)了野生古茶樹群落。可以說他是證明中國是茶樹發(fā)源地的最重要的學者。
附帶我們說說二十世紀中國十大茶學家。他們是:吳覺農(nóng)、王澤農(nóng)、陳椽、莊晚芳、胡浩川、方翰周、馮紹裘、李聯(lián)標、蔣蕓生、張?zhí)旄!N覀儜撚涀∵@些為中國茶產(chǎn)業(yè)奮斗一生的科技工作者。套用一句話,他們都是中國二十世紀茶學的脊梁。
另外,我覺得我們還應該認識幾棵樹。有機會應該去看一看,即使沒有機會去看,在網(wǎng)上搜搜圖片,跟它們老幾個打個招呼也是應該的。因為這幾棵樹太有名了,應該說,如果我們茶人不知道這幾棵樹,至少是不完美的。
<千家寨一號茶王古樹,2018年8月8日攝>
第一棵就是大名鼎鼎的云南省鎮(zhèn)沅千家寨的茶王古樹,張愛玲說:“出名要趁早”。這棵茶王古樹出名就比較早,83年發(fā)現(xiàn)了2號樹,91年緊接著發(fā)現(xiàn)了1號樹。圖上的就是這個茶樹王,是今年八月浙江大學茶學系王岳飛教授的考察團拍攝的,保護的非常好,長的也很健康。據(jù)說這棵樹被天福集團的李瑞河先生給認養(yǎng)了,我還沒去過,有機會應該去頂禮膜拜下。
需要明確的一點是,它是我國現(xiàn)存年代最古老的野生茶樹王。記住是野生古茶樹,種子發(fā)芽的奧。距今2700多年。2700年是什么概念,大概就是我國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你可以想象一下,在管仲幫著齊桓公小白稱霸群雄的時候,晉文公重耳顛沛流離的時候,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的時候,在云南的大山里,一顆小小的種子已經(jīng)開始破土而出,發(fā)芽生長,這一長就是2000多年,他就這樣看著中華民族興衰起落,朝代更替,多少偉大的英雄、豪杰、圣賢都已經(jīng)淹沒在歷史中,悄無聲息。而這棵大茶樹,一直迎風瀝雨,長生久視。
第二棵樹就是現(xiàn)在已知距今年齡最大的茶樹,距今3200年。香竹箐大茶樹。箐,這個字有兩個讀音,一個是讀(經(jīng))jing一聲,一個讀(慶)qing 四聲,我聽很多人說過這兩個讀音,即便是云南本地人也有讀經(jīng)的、也有讀慶的。我查了一下,大概應該讀“慶”,意思是長滿香竹子的山谷的意思。這個香竹箐大茶樹也叫錦繡茶祖。你看,千家寨的那個叫做茶王,你就不能再叫茶王了,一個地方不能有兩王,所以人家就叫茶祖,比這個“王”年齡還大。如果再有一棵的話,我覺得應該叫茶宗,也算是所有茶樹認祖歸宗。
關于茶樹年齡的測定。這個2700也好,3200也好是怎么測出來的?這里,歷史老師袁騰飛曾經(jīng)說過一個故事,說有個博物館管理員給游客介紹,說這個恐龍化石距今6800萬零21年,這游客就瘋了,說6800萬年能理解,這21年是怎么測出來的?怎么還有整有零的?管理員說我剛參加工作這個化石就在這里,距今6800萬年,我參加工作21年,所有它距今6800萬零21年。什么意思呢?就是說有時候這些數(shù)據(jù)你也別太較真。認真你就輸了。
特別是香竹箐大茶樹,距今3200年,那大概屬于殷商時期,它還屬于栽培型茶樹,這比晉代常璩著的《華陽國志》中栽培茶樹的記載還早了二三百年,并且還是在蠻荒之地的云南,所以這個就不好去評說。所以就姑妄說之、姑妄聽之。
古樹年齡測定這個在技術上也沒有什么好的方法,最準確的就是“伐爾掇之”就是砍了數(shù)年輪。當然也可以在主干上打一個洞,用儀器來數(shù)。但這都是破壞性的,對茶樹是有損傷的。還有一種方法就是考古上經(jīng)常用到的方法,就是碳十四測年法,我具體也搞不太清楚,簡單的說,就是碳的同位素C14有一個半衰期。可以通過測定C14的衰變程度來推斷古樹的年齡。當然這個測定起來比較昂貴,也需要在古樹主干上取樣,也存在一定的誤差。還有一種測定方法是很有智慧的也是現(xiàn)在最有效的測定古樹年齡的方法,就是機構出錢,召集一幫專家開研討會,最終大家達成一致的意見,出一個專家意見,卡上章。(蓋章很重要,防止專家反水)這就是古樹的年齡。所以啊,這個時代,專家是很吃香的。二十一世紀什么最貴,答曰:專家。
臨滄,錦繡茶祖,2017年攝
另外,大家還需要了解幾棵古茶樹,一個是1991年3月在瀾滄縣富東鄉(xiāng)邦崴發(fā)現(xiàn)1700多年“世界過渡形茶樹王”。它與巴達野生型茶樹王、南糯山栽培型茶樹王并稱“三王”,被業(yè)界視為世界茶葉起源于中國云南的鐵證。另一個是勐庫大雪山位于雙江縣城的西北部,有樹齡為2700年的1號大茶樹。就是我們要知道,邦威有一個、巴達也有一個、南糯山也有一個、大雪山還有一個。現(xiàn)在各個產(chǎn)茶區(qū),特別是云南普洱茶產(chǎn)區(qū),要是沒有個茶王、茶祖、你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
以上這是茶樹的物種起源這一塊。最后拾遺一點,那就是茶樹的植物學分類,茶樹屬于被子植物門、雙子葉植物綱、側膜胎座目、山茶科、山茶屬、茶種,植物學上的門綱目科屬種,這就是茶葉在植物圈里的位置。茶葉與我們經(jīng)常看到的山茶花,同屬但不同種。他們是不一樣的。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