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膽囊炎
1.臨床概述
膽囊炎分為急性和慢性,急性膽囊炎常由于結石嵌頓,臨床表現為急性發作性右上腹痛,伴有畏寒、高熱,墨菲征陽性。慢性膽囊炎可由反復發作的急性膽囊炎發展而來,且常合并膽囊結石。黃色肉芽腫型膽囊炎以膽囊慢性炎癥為基礎,同時伴有黃色肉芽腫形成的具有破壞性的炎性病變。
2.CT表現
①急性膽囊類:表現為膽囊增大,膽囊壁增厚超過3mm,膽囊周圍脂肪密度增高,膽囊壞死可見膽囊壁連續性中斷。氣腫型膽囊炎可見膽囊壁內或膽囊內有氣體。
②慢性膽囊炎:表現為膽囊縮小,膽囊壁較均勻增厚。
③黃色肉芽腫性膽囊炎:增厚的膽囊壁內可見大小不一、數目不等的圓形或類圓形低密度灶。增強掃描膽囊壁內低密度灶不出現強化。
3.知識拓展
許多肝實質性疾病,如慢性肝炎、肝硬化等,也可出現膽囊腫大、膽囊壁水腫增厚、膽囊周圍積液等異常改變。黃色肉芽腫型膽囊炎以膽囊慢性炎癥為基礎,同時伴有黃色肉芽腫形成的具有破壞性的炎性病變,由于膽囊結石、膽石嵌頓、膽汁淤積等因素的共同作用導致羅阿氏竇破裂,溢入到膽囊壁中的膽汁產生膽固醇和脂質,組織細胞增生,吞噬膽固醇轉化為泡沫細胞和多核巨噬細胞,同時還伴隨纖維組織的增生,形成具有特征性的黃色肉芽腫性病變,溢出的膽汁進入膽囊壁造成炎性刺激使膽囊壁彌漫增厚。
二、膽囊息肉樣病變
1.臨床概述
息肉是指向膽囊腔內突出或隆起的病變,可分為非腫瘤性息肉(包括膽固醇息肉、炎性息肉、膽囊腺肌癥)和腫瘤性息肉(包括腺瘤、平滑肌瘤、脂肪瘤、血管瘤、神經纖維瘤等),其中腺瘤是公認的癌前病變。
2.CT表現
①膽固醇息肉:呈球形、桑葚狀或乳頭狀,有蒂或基底較窄;平掃時常因病灶較小、病灶與膽汁密度差異小而較難發現,CT增強病灶動脈期無明顯強化、門靜脈期輕度強化。
②炎性息肉:多合并膽囊結石,增強動脈期病灶無明顯強化,門靜脈期輕度強化,較膽固醇息肉稍明顯。
③膽囊腺肌癥:是一種以腺體和肌層增生為主的良性膽囊疾病,又稱膽囊腺肌增生癥、膽囊腺肌瘤病或腺體增生性膽囊炎,以形成膽囊黏膜過度增生、肌層肥厚、壁內憩室為特征,可呈彌漫型、節段型、局限型,以局限型多見。
④腺瘤樣息肉:多表現為乳頭狀不規則形或團塊狀結節,基底較寬,一般直徑大于膽固醇息肉,但多<1.5cm,增強病灶動脈期無明顯強化,門靜脈期多輕度均勻強化。
3.鑒別診斷
良性膽囊息肉增強掃描動脈期病灶無明顯強化,靜脈期輕度強化;而惡性膽囊息肉樣病變動脈期病灶明顯強化,靜脈期病灶進一步強化。
第三節 膽道系統結石
1.臨床概述
膽道系統結石可引起膽道系統梗阻、繼發感染、膽源性胰腺炎和繼發肝細胞損害;當肝外膽管結石阻塞膽管并繼發感染時,患者出現Charcot三聯癥,即腹痛、寒戰高熱和黃疸。按膽石成分可分為膽固醇類結石、膽色素類結石及混合類結石。
2.CT表現
①肝內膽管結石
多表現為肝內膽管管狀、不規則狀、鑄型高密度影,結石近端肝管一般均有不同程度的擴張,擴張多局限在一、二級分支,而末梢膽管因炎性纖維化而無明顯擴張。
②膽囊結石
可分為:高密度結石(鈣鹽、膽色素成分為主);等密度結石(CT值等于膽汁);低密度結石(CT值低于膽汁,膽固醇成分為主);環形結石(中間密度低,周圍呈環狀鈣化)。
③肝外膽管結石
a.肝外擴張的膽管腔內圓形高密度,周圍環繞低密度膽汁,稱為靶征。
b.肝外擴張的腔內由高密度結石占據管腔的大部分,由低密度膽汁形成新月樣透亮區,稱為新月征。
c.由高密度結石充滿肝外膽管的管腔,無低密度膽汁相襯。
d.肝外膽管內有中心低密度、邊緣高密度的結石影,低密度區中心散在點狀高密度。
3.鑒別診斷
膽總管下段等密度結石需與胰頭癌、膽總管癌、壺腹部癌、胰腺炎等鑒別,CT增強掃描結石無強化,而膽管癌、壺腹部癌病灶有強化表現,甚至膽總管下段不規則增厚、管腔狹窄;胰頭癌引起胰頭增大、胰管擴張、胰腺體尾部萎縮及轉移征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