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到過外灘,沒有逛過南京路步行街就不能說你來過上海。即使你到過外灘,逛過南京路步行街,但如果你沒有看過流光溢彩的外灘和五彩繽紛的南京路步行街夜景,那么,你的上海之行也是美中不足,留有遺憾的。你一定是懷著依依不舍的心情惜別上海。
好友Lucky Brother 在去年國慶節和今年馬年春節拍的上海外灘和南京路步行街的夜景照片。我"借花獻佛"供各位網友欣賞。
外灘(The Bund),位于上海市中心區的黃浦江畔,它是上海最靚麗的風景線之一,是到上海觀光的游客必到之地。外灘又名中山東一路,全長約1.5公里。東臨黃浦江,西面為哥特式、羅馬式、巴洛克式、中西合壁式等52幢風格各異的大樓,被稱為“萬國建筑博覽群”。 讓你感受到一種剛健、雄渾、雍容,華貴的氣勢。
上海大廈原名百老匯大廈( Broadway Mansions Hotel ),1934年為英商所建,至今70多年歷史。17,18,19樓宴會廳是俯瞰浦江兩岸的最佳場所。入夜,外灘和浦東陸家嘴地區的絢麗夜景盡收眼底。
聞名中外的外白渡橋( The Outer Free - Ferry Bridge == Garden Bridge of Shanghai )是上海標志性建筑之一。是一座全鋼結構的橋梁,兩跨52.16米,寬18.3米,是上海市區連接滬北、滬東的重要通道,過橋人流量和車流量很高。
現今的外白渡橋,其實已經是第三代了。
第一代外白渡橋建于1856年,名為“威爾斯橋”, 是座木橋。它是由供職于怡和祥行的英國人威爾斯和寶順祥行的韋韌、霍梅等20人(多為祥行經理或鴉片巨販)湊資組起的“蘇州河橋梁公司”(中國有史以來第一家以橋梁建造為主的公司)投資建造的。橋長137.25米,寬7.015米,中間設活動橋面,船只駛過時須起吊。
造橋純粹為牟利的威爾斯等人曾聲稱,上海道臺特準許其專利,人行需交“過橋稅”,且只向華人收稅,外僑車輛及仆役一概免去。繼之,上海居民憤起抗爭,粵人詹若愚就在今日的山西路口設置義渡,免費接送兩岸過路華人,以示不屈。因市民不再付錢,乃稱之為“白渡 ”。
租界工部局迫于眾怒難犯,于1876年在威爾斯橋近側造了木質浮橋,過橋免費,因其毗鄰外灘公園,定名為“公園橋”。“威爾斯橋”這里過橋不得不停止對華人收費,遂稱之為“外白渡橋”。而威爾斯橋則由工部局收購后拆除。這也是第二代橋——“外白渡橋”的由來。
到了光緒年間,木橋雖幾經補修,但已不能適應交通發展的需要,工部局決定另建鋼橋代替。光緒32年,打下第一根樁,第二年竣工。該橋上部結構為下承式筒支鉚接鋼珩架,下部結構為木樁基礎鋼筋混凝土橋臺和混凝土空心薄板橋墩,兩孔跨經組合各52.12米,梁底標高5.75米,橋面鋪設電車軌道。這就是第三代外白渡橋。
“外白渡橋”的設計單位是英國霍華思·厄斯金公司( Howarth Erskine Ltd. ),施工單位是英國克蘭佛蘭橋梁公司并由英國克蘭佛蘭橋梁公司制造了當時技術最先進的橋梁鋼鐵結構。
“外白渡橋”銘牌邊上“1907年”的字樣提醒著,老橋已是百歲高齡。
蘇州河與黃浦江交匯處上海大廈東側的這一建筑的夜景還是很美的
直沖云霄的上海市人民英雄紀念塔
絢麗多彩,五光十色,無與倫比 的上海浦東夜景
寒冬臘梅,一枝獨秀,挺拔屹立,東方明珠
與交通銀行無關,但美景讓我難以割舍
蕩漾在黃浦江中的五彩繽紛的旅游游艇
上海外灘就像一顆璀璨珍珠,鑲嵌在黃浦江這一條潔白的玉帶邊上。
The Bund is just like a brilliant pearl inlaid on the side of the pure white jade belt --the Huang
Pu River.
外灘23號 中國銀行大樓 (右側大樓)
建成于1937年,外灘眾多建筑中唯一一幢由中國人自己設計和建造的大樓,是上海最成功的摩天大樓之一。大樓的設計者為英資公和洋行和中國的陸謙受,是近代西洋建筑與中國傳統建筑結合較成功的一幢大樓。中國銀行大廈外形有中為民族特色,樓底國角微翹,檐口用斗拱裝飾。窗框是中國錢幣的變形的形狀。
中國銀行大樓是外灘萬國建筑博覽中唯一一幢由中國人自己建造的大廈,他比沙遜大廈低60厘米。這還有一個故事:當時,中國資本家覺得在外灘全是西方列強建造的形式各異的高樓,炫耀著各國列強的雄厚的經濟實力,為了不讓我們中國人丟臉面,于是中國官僚資本主義也決定造一個大樓,而且要造得比其他國家的大樓都要高,原計劃要造34層,高度遠遠超過南側的華懋飯店,但是后來受沙遜大廈的業主也就是跛腳沙遜的強力阻撓,他以地基過深樓層太高會影響華懋飯店安全為由,堅決反對中國銀行大樓的高度超過華懋飯店,于是官司打到英國倫敦,結果大家是可想而知的,中國人敗訴了,后來只能造成15層,比沙遜大廈低了60厘米。
但是中國人還是不服氣,“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你樓房高度不讓我超過你,我就在樓頂上豎兩桿國旗,這兩個棋桿比你們沙遜大廈高,這回你們應該沒話講了吧?所以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兩個棋桿就與英帝國主義作斗爭的見證。
++++++++++++
外灘21號 和平飯店(左側大樓)
和平飯店建于1929年,原名華懋飯店,屬芝加哥學派哥特式建筑,樓高77米,共十二層。華懋飯店是由當時英籍猶太人愛利斯·維克多·沙遜建造的,外墻采用花崗巖石塊砌成,由旋轉廳門而入,大堂地面用乳白色意大利大理石鋪成,頂端古銅鏤花吊燈,豪華典雅,有“遠東第一樓”的美譽。
和平飯店與南京路外灘隔江相望的東方明珠電視塔的雄姿飯店獲“五星鉆石獎”,歷史悠久,聲譽日盛,歐式建筑風格的大樓風姿綽約,猶如鑲嵌在外灘萬國建筑博覽群中的一顆熠熠生輝的珍珠。
外灘13號 海關大樓
1927年底落成的海關大樓(右)與雍容典雅的匯豐銀行大樓(左)齊肩并列,相得益彰,被稱為外灘的“姐妹樓”。
海關大樓為上海地理位置的標志點,同時也外灘建筑中氣派最大最宏偉的建筑。海關大樓大門的設計為古希臘神廟形式,四根經典的希臘多立克柱支撐起龐大的建筑,柱子上端為方形,雕刻有花紋,給人以神圣不可侵犯,莊重有力的感覺。
海關大樓最著名的是它高聳的鐘樓和大鐘。大樓的鐘樓則為歌特式,有十層樓高,而大鐘是亞洲第一大鐘,也是世界著名大鐘之一,它是仿英國國會大廈British Houses of Parliament的大鐘制造,大鐘在英國造好后運到上海再進行組裝。
1928年元旦大鐘敲響第一聲,逢刻演奏英國皇家名曲《威斯敏斯特》(Westminster)樂曲。
在悲催的文化大革命中,海關大樓的鐘聲也幾經磨難,好在逃過劫難,幸存了下來。
2003年5月1日起海關大鐘終于順利地按時逢刻播放《東方紅》樂曲。
如今海關大樓巍然屹立在浦江之濱,它那鏗鏘、激昂的鐘聲象征著莊嚴,象征著使命。
海關大樓以南全景---夜間景色一覽無遺
外灘12號 匯豐銀行大樓(左側大樓)
匯豐銀行大樓號稱“從蘇伊士運河到遠東白令海峽最講究的建筑”,是遠東最大的銀行建筑,僅次于英國的蘇格蘭銀行大樓的世界上第二大銀行建筑,被認為是中國近代西方古典主義建筑的最高杰作,至今依然被公認為是外灘建筑群中最漂亮的建筑。
回眸外灘,依依不舍,再拍一張吧!
照相機很給力,遠景也很清晰
惜別外灘,一步一回頭;后會有期,來年再相會。
聞名遐邇的南京路步行街
一步一景,移步換景的南京路步行街夜景
兼顧南京路兩邊,美景一覽無遺;
遠景,近景,特寫景,盡收眼底
依戀不舍頻回頭,無一遺漏
好多游客喜歡與他們母子合影,組成一個幸福美滿的小家庭
I ask: Can I take a photo of you ?
The young lady says: Yes. of course.
馬上去旅游!馬上出發動身去上海!
上海地鐵人民廣場站夜景也吸引了不少游客端起照相機,攝取馬年的福音
上海外灘 全景(轉)
上海外灘全景動態圖
上海之外白渡橋全景動態圖
上海外灘天橋全景動態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