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君子?
善琴者通達從容,
善棋者籌謀睿智,
善書者至情至性,
善畫者至善至美,
善詩者韻至心聲,
善酒者情逢知己,
善茶者陶冶情操,
善花者品性怡然。
琴、棋、書、畫、詩、酒、花、茶,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勞動智慧的結晶,也是中國古代廣大文人士大夫生活中重要的八種風雅之事。
它們具有無窮的魅力,進入了古代文人士大夫的生活,進入了他們的心靈世界,成為他們抒發情感、解憂消愁、表現自我的最佳手段,成為了“君子”的名片。
本真、篤定、閑適、優雅。從人生八雅中流露出的,是生活的藝術,是品味的清雅。
“落筆蘊情趣,繪物能言語。”
中國古代書畫家將文人士大夫風雅之事繪于紙上,生動逼真的再現了古人的生活場景和精神面貌。
品賞中國古代書畫有助于我們更好的體味古人的雅致生活,體味傳統文化。然流傳于世的歷代書畫,大多價值連城,作為中華民族的精神財富,被深藏于各大博物館,人們難以一睹真容。
泠泠七弦上,靜聽松風寒。
古調雖自愛,今人多不彈。
——劉長卿《彈琴》
琴者,禁也。禁人邪惡,歸于正道,故謂之琴。
在古代,人的文化修養是用琴、棋、書、畫四方面的才能表現的,彈琴為四大才能之首。
因為琴在古代泛指古琴,古琴有九德之說,君子之器,象征正德。因此,琴亦正樂。
在與琴有關的繪卷中,北宋趙佶所繪聽琴圖當屬經典。
此圖是難得一見的宋徽宗自畫像,松樹下宋徽宗居中危坐與石墩之上,道士打扮,微微垂首,雙手輕松琴弦。聽者三人,右一人紗帽紅袍,俯首側坐,其神情陶醉于琴曲之中;左一人,紗帽綠袍,低頭靜聽,似被美妙的樂曲扣響心弦,陷入遐想;其旁立童子,雙手交叉細細靜聽。畫面下方設玲瓏山石一塊,上游一小古鼎,插花一束;主人公旁有一幾,幾上置熏爐。整幅畫面讓人很強烈的感受到典雅富麗的氣息。
800多年后,徽宗皇帝的彈琴聲,仿佛仍在扣響著每一個觀者的心弦。
寂寞枯枰響泬寥,秦淮秋老咽寒潮。
白頭燈影涼宵里,一局殘棋見六朝。
——錢謙益《金陵后觀棋絕句》
棋者,奕也。下棋者,藝也。
博弈是東方文化生活的重經組成部分,它不但不同于一般的消遣游戲,還影響和陶冶著人們的道德觀念、行為準則、審美趣味和思維方式。“弈”中的恬淡、豁達、風雅、機智和軍事、哲學、詩詞、藝術共聚一堂。黑白之間,楚河漢界內外,棋藝帶來的啟悟和內涵被無限拓展,棋盤之外的天地被融合為一。
“棋”之卷,選擇了五代時期周文矩(傳)的《重屏會棋圖》,高古神妙,令觀畫者神往。
作品描繪了南唐中主李暻與景遂、景達、景逷三位兄弟下棋的場景,此圖既是一幅精美絕倫的肖像畫,又是一幅反應當時宮廷生活的紀實性畫卷。
畫上的人物栩栩如生,描形摹神,筆致細膩,神態各異,人物神情被刻畫的入木三分。畫面背景設置唐代詩人白居易《偶眠》詩意圖屏風,屏畫中又畫一山水屏風,又因屏風一扇三折,所以名為“重屏”。
削簡龍文見,臨池鳥跡舒。
河圖八卦出,洛范九疇初。
垂露春光滿,崩云骨氣馀。
請君看入木,一寸乃非虛。
——李嶠《書》
與其他文藝理論一樣,書法理論既包括書法本身的技法理論,又包含其美學理論,而在這些理論中又無不閃耀著中國古代文人的智慧光芒。比如關于書法中如何表現“神、氣、骨、肉、血”等范疇的理論,就是古人對氣節、傲骨的向往,和天人合一境界的追求。
如果說書法是中華文化的瑰寶,那么《蘭亭序》就是是中國書法的名片。
東晉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與謝安、孫綽等文士名流及親友四十余人,在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蘭亭集會“修禊”(一種在水邊除災求福的活動),他們臨流賦詩,借景抒情,成為文學史上一次有名的盛會。席間王羲之為所集詩篇即興作序,稱《蘭亭序》。序中記敘了蘭亭周圍山水之美和聚會情景,抒發了文人情懷。
《蘭亭序》洗練、細膩、絲絲入扣。舉世矚目的“天下第一行書”,絲毫沒有過譽。
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
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
——王維《畫》
中國繪畫起源久遠,于象形字時期就奠定了基礎。我國夙有書畫同源之說,有人認為伏羲畫卦、倉頡造字,是為書畫之先河。文字與畫圖初無歧異之分。
中國丹青在世界美術領域中自成體系。國畫在內容和藝術創作上,體現了古人對自然、社會及與之相關聯的政治、哲學、宗教、道德、文藝等方面的認識。
經歷了漫長的歲月,傳統繪畫藝術也在不斷發展中完善,而清代呂煥成的《春山聽阮圖》,可謂是集書畫藝術精華于一身的代表作。
此圖描繪春天的景色,畫中群山俊俏,氣勢宏偉,遠山的溪水匯聚成潭,松樹亭榭,桃花盛開,生機勃勃。松樹下一人正在彈阮,他神情怡然,氣質脫俗,他身旁的人坐臥斜傾,正聚精會神的聆聽,看上去像被阮音優美的旋律所陶醉。細品此畫,春山、草木、桃花、溪流,以及委婉動聽的阮音回繞群山,這盎然生機如夢如醉,讓觀者仿佛身在畫中。
高山流水,阮音回繞,超然世外,不墜凡俗。
詩 詩
綺美 瑰奇
明月夜 落花時
能助歡笑 亦傷別離
調清金石怨 吟苦鬼神悲
天下只應我愛 世間唯有君知
自從都尉別蘇句 便到司空送白辭
——白居易《詩》
詩乃文學之祖,藝術之根。詩是一種闡述心靈的文學體裁。
詩人用凝練的語言、充沛的情感、成熟的技巧以及豐富的意象,高度集中地表現社會生活和人類精神世界。
詩中巨擘李白被稱為詩仙,而他存世的唯一芳翰,便是《上陽臺帖》。
《上陽臺帖》為李白自詠四言詩,是李白存世的唯一書法真跡,國家一級文物。原文:山高水長,物象萬千,非有老筆,清壯可窮。十八日,上陽臺書,太白。共25字,既概括了王屋山巍峨高聳之勢和源遠流長之水,亦通過贊頌畫家司馬承禎的作品,抒發了對其的懷念仰慕之情。此帖是中國法書史上的超級名作,與李白那與日月齊輝的詩名媲美,整篇所包蘊的那種渾然天成,天真的格調氣息,以及所噴發出的精神意蘊;與他那些一瀉千里,天馬行空的詩篇互為表里。
一篇《上陽臺帖》真跡的復刻卷,讓我們感受地道的詩人氣質和文人書法的翰香。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當以慷,憂思難忘。
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曹操《短歌行》
我國是酒的故鄉,也是酒文化的發源地,是世界上釀酒最早的國家之一。在中國數千年的文明發展史中,酒與文化的發展基本上是同步進行的。
李白有舉杯邀明月的雅興,而蘇軾有把酒問青天的胸懷。歐陽修有酒逢知己千杯少的豪邁,曹操有對酒當歌人生幾何的蒼涼。杜甫有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的瀟灑。
明代陳洪綬的蕉林酌酒圖,畫面色彩濃烈,線條柔中有剛,如屈鐵盤行;衣紋組合富于裝飾趣味,筆墨拙健高古,造型夸張,充滿鮮明的藝術個性。
此圖繪碩大的芭蕉下,一文人逸士倚案而坐,舉尊獨飲,神態悠閑。二仕女在旁烹茶。圖中人物夸張得宜,神態自若,衣紋運筆圓轉,線條細勁流暢,對人物描繪傳神,筆墨嫻熟,生動再現其暢飲之余又細細玩味的情景。此畫風上追晉、唐,氣格高古。芭蕉造型整飭,極富裝飾性。湖石靈秀,花草清幽,豐富了園林的情趣。整幅畫用色古雅濃麗,展示了夏日中清涼一角的韻致。
清涼夏日,一杯濁酒,悠然獨酌,實乃人生一大樂事也。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楊萬里《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生于幽谷,不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修德,不因貧困而改節的蘭、寧可抱香枝上老,不隨黃葉舞秋風的菊、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的梅……不同的花卉,寄托著五千年華夏兒女的美好向往,也代表著人與自然和諧交融的祈愿。
《荷花圖》繪荷花數枝,參差錯落,亭亭玉立。紅荷有的盛開,有的含苞待放,生機盎然。花葉著色妍麗而不濃膩,工致的暈染,旨在突出花、葉含水帶露的鮮靈生動。池塘中荇藻叢生,小魚戲于其間,若聚若離,生動可愛,為畫面增添了勃勃生機。畫中自題:庚子桂月寫,廷州內史。鈴“吳氏應貞”,“一字含五”二印。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
心如蓮花,歲月靜好。
石碾輕飛瑟瑟塵,乳香烹出建溪春。
世間絕品人難識,閑對茶經憶古人。
——林逋《茶》
茶文化起源于中國。武王伐紂,茶葉已作為貢品。原先秦《詩經》總集有茶的記載。魏晉南北朝,已有飲茶之風 。隋朝,全民普遍飲茶。唐朝,茶業昌盛,茶葉成為“人家不可一日無茶”,出現茶館、茶宴、茶會,提倡客來敬茶。
而《茶經》,是中國乃至世界現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紹茶的第一部專著,被譽為“茶葉百科全書”,由中國茶藝的奠基人陸羽所著。
《陸羽烹茶圖》作為茶之卷的代表,再適合也不過了。
遠山起伏,山水清遠,水面遼闊,臨湖筑有茅屋,叢樹掩映。茅屋內一人坐于榻上,當為陸羽,一童子擁爐煮茶。作者自題:“陸羽烹茶圖”,并題詩:山中茅屋是誰家,兀坐閑吟到日斜。俗客不來山鳥散,呼童汲水煮新茶。畫面右上角為乾隆御筆題詠:古弁先生茅屋閑,課僮煮茗霅云間。前溪不教浮煙艇,衡泌棲徑絕住遠。
一杯清茶,品千古名畫
走進“茶圣”陸羽的《茶經》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