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感,不是外在的安全感,而是我覺得有安全感,不管外在發生了什么,當我害怕時我可以往前走,哪怕是天災人禍。不去控制別人,不是粘著讓人不舒服。真正的安全感來自內在,即使風雨交加、電閃雷鳴,我的內在依然安全。
安全感是孩子需求最多的心理營養,其意義不亞于植物對水份的需求。那么,安全感究竟是什么呢?安全感就是一個孩子主觀感覺到自己是被愛的,被接納的,無論自己表現好不好都不會被父母拋棄,以及自己生活的環境是安全可靠的。
經常會聽到身邊的女性朋友說,自己沒有安全感。其實,人們對這個世界的安全感來自于童年的經歷以及與父母的關系。
這些表現,你的孩子中招了嗎?
有安全感的孩子,認為這個世界對“我”是友善的;缺乏安全感的孩子,認為這個世界充滿了惡意。所以經常出現“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情況。
有安全感的孩子,認為爸爸媽媽永遠愛“我”;缺乏安全感的孩子,認為只有“我”表現好的時候,爸爸媽媽才愛我。他們有時會為了討好別人而做一些自己不情愿的事情。
有安全感的孩子,認為爸爸媽媽離開后還會回來的;缺乏安全感的孩子,認為爸爸媽媽離開“我”就是拋棄“我”,不會再回來了。他們在與媽媽分離時表現得特別粘人,不愿意媽媽離開自己的視線。
有安全感的孩子,認為自己是最棒的,自己可以出色的完成任務;缺乏安全感的孩子,需要通過別人的表揚和肯定來確認自己的價值。TA可能特別在乎別人對自己的評價。
有安全感的孩子,懂得為自己爭辯;缺乏安全感的孩子,當親密他人與自己的意見不同時,經常會認為對方不愛自己了。
給到孩子足夠的安全感,建議做到以下幾點:
1、母親情緒穩定。媽媽情緒的好壞從懷孕時就可以影響到孩子了,平和愉悅的情緒是最好的胎教。在孩子出生后,一個情緒穩定平和的媽媽只要陪在孩子身邊,觀察孩子需要什么,然后滿足她,就是孩子安全感的最好來源。
2、良好的夫妻關系。父母能給孩子最好的東西,不是物質,而是父母之間良好的關系。父母是孩子的全世界,父母關系好,他自然開心。如果父母經常吵架,相互指責,孩子就會很害怕,沒有安全感。
3、與孩子皮膚的接觸。對于小嬰兒,媽媽可以經常撫觸;對于長大一點的孩子,摸一摸、親一親、抱一抱都會給到他安全感;而且不建議與孩子過早分房睡,所謂“3歲分床、6歲分房”、“培養孩子獨立性”等說法都是沒有依據的,親密夠了、安全感夠了,有朝一日孩子會自然而然的與父母分離。而且睡前與孩子的親密接觸也是很重要的,摟著她給她講故事或者聊天,都是難得的親子時光,也許會成為她人生記憶中最溫暖的的一個角落。
4、離開的時候說再見。如果孩子特別粘人,父母又不得不暫時離開她,那么一定不要偷偷的走,要跟孩子說再見,而且告訴她你多久之后會回來。對于特別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可以先從短暫的分離開始,比如去另一個房間拿東西,離開孩子的視線1-2分鐘,離開的時候告訴孩子你要離開一小會兒,回來后一定要跟孩子強調“你看,我這么快就回來了”。讓孩子知道,媽媽離開后還會回來的。
5、不要威脅孩子。看到過很多爺爺奶奶帶孩子的,孩子一不聽話,就對孩子說“再這樣我生氣了”、“再這樣我不要你了”之類的話。經常說這樣的話會讓孩子覺得“我聽話就被愛,不聽話就不被愛,他們隨時可能拋棄我”,非常不利于孩子安全感的建立。
6、睡前吻。女兒在幼兒園畢業即將上小學的那段時間,會經常發脾氣、哭鬧,有時在睡夢中驚醒,很典型的“玻璃心”,突然表現的像個“問題孩子”,很慶幸她能夠把這些情緒表現出來,給了我一個信號——我的孩子缺愛了或是缺心理營養了,不知道是疫情期間把她留在老家沒有帶在身邊的緣故,還是因為要換一個新的學期環境而表現出來的不適應,抑或是其他什么原因。在意識到這個問題之后,我每天講完睡前故事,臨睡覺前都會親吻她的額頭或小臉,并說“寶貝晚安,媽媽愛你,永遠愛你。”到現在“睡前吻”(女兒給取的名字)已經堅持快2個月了,女兒身上那些“問題行為”基本消失了,現在睡前吻成為了我們睡覺前的一個儀式。
7、盡可能父母自己帶孩子。孩子與母親有著天然的聯系,3歲前需要從母親身上得到足夠的親密感,3歲以后,父親的參與需要越來越多,孩子從父親身上得到足夠的獨立感、價值感和力量感,這樣的孩子想不優秀都難。如果父母實在沒辦法自己帶,那么每天下班后需要有固定的時間陪孩子做游戲,孩子長大后也會比較有安全感。
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就是寫好了孩子一生的底層代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