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慶祝改革開放四十周年的日子,馬云、馬化騰、李彥宏均入選“改革先鋒”100人名單,“BATJ”中唯獨不見了劉強東的身影。
雖然劉強東未能入選,但關于劉強東的一則最新消息卻是在市場上引起軒然大波:劉強東降為成京東數科的第二大股東!
1、劉強東真成“第二大股東”?
12月17日晚,有媒體敏銳的發現,京東數科的大股東已經悄然易主:
宿遷東泰錦榮投資管理中心(有限合伙)以16.13%的股權成為京東數科的第一大股東;
劉強東在京東數科的股權則從16.67%變更為14.02%成為第二大股東。
而京東數科方面則對此表示,暫不回應。
▲京東數科目前的股東情況
今年9月份,京東將旗下的品牌“京東金融”升級為“京東數科”,全稱為京東數字科技。
至于何為要更名,當時京東對外回應稱,“數字科技更能體現公司的定位,所以在新媒體端,嘗試用‘京東數科’這個名字跟行業和用戶進行交流;未來,京東數科或將作為集團整體品牌對外呈現?!?/p>
但實際上不管是京東金融還是京東數科,其經營范圍并沒有發生變化,也依舊是京東集團的四大核心業務之一。
資料顯示,京東金融從2013年10月開始獨立運營。與京東一樣,京東金融也被打上創始人劉強東的烙印,其個人持股比例一直都是最高的那一個,牢牢掌握公司的控制權。
如果僅從表面上來看,此次劉強東在京東數科上的個人持股比例罕見下降,肯將第一大股東讓位于宿遷東泰錦榮投資管理中心(有限合伙),確實有些出人意料。
但如果要再進一步深挖,或許就會驚奇的發現,事情并不像看到的那么簡單。
2、“左手倒右手”的游戲?
“劉強東降為第二大股東”的消息一出,便在網上引起巨大關注,還因此上了微博熱搜。
人們在議論此件事是否跟此前的丑聞相關時,也不乏對現在的第一大股東“宿遷東泰錦榮投資管理中心”產生了興趣。
根據天眼查數據顯示,宿遷東泰錦榮投資管理中心(有限合伙)有四大股東,其中的宿遷泰合四方投資咨詢有限公司和宿遷大榮恒元管理顧問有限公司的背后都站著同一個人,那就是劉強東。
劉強東持有宿遷泰合四方投資咨詢有限公司99%股權,持有宿遷大榮恒元管理顧問有限公司100%股權,合計持有東泰錦榮70%的股權。
現在的情況是,東泰錦榮成為京東數科的第一大股東,持有京東數科16.43%的股份,劉強東在其中占有70%的股權,而他本人又以自然人的身份持有京東數科14.20%股份。
如此算來,劉強東直接加間接持有京東數科的股份約為25.7%,從而對京東數科形成實際控制。
與此同時,現在這個已經成為京東數科第一大股東的東泰錦榮,它的實際控制人也是劉強東。
也就是說,京東數科此番股權變動,其實只是調整了劉強東的“馬甲”跟劉強東本人兩者在公司股權占比上的位次而已。
也即:
作為原第一大股東的劉強東,持股比例從16.67%降至14.20%,成為第二大股東;原第二大股東宿遷東泰錦榮投資管理中心(實際上也是劉強東控股)的持股比例從15.12%提升至16.13%,成為新的第一大股東。
這也難怪有媒體評論稱,劉強東這是在玩“左手倒右手”的游戲。
但如果僅認為這是一出“左手倒右手”的游戲,那也只是表象。
我們應該去想,既然第一大股東的位次變或不變,劉強東都是實際上的最大控股股東,那他為何要玩這么一出呢?
這就可能要牽扯到劉強東本人最近發生的重大變化,沒錯,就是那個仍然沒有解決的涉嫌性侵的丑聞。
3、京東的“去劉強東化”
自丑聞爆發以來,京東的企業形象一直都深受牽連,不僅股價出現連續暴跌,市值不斷蒸發,就連用戶也大量流失。
根據京東Q3財報顯示,截止2018年9月30日,京東的年度活躍用戶數量比6月30日環比減少了860萬人。
然而就在此之前,劉強東的個人形象還一直與京東實行深度綁定。一個窮小子如何通過艱苦奮斗實現“白手起家”的故事會頻頻出現在朋友圈的雞湯文里,就連與奶茶妹妹的結合,也可看作是“屌絲逆襲,迎娶白富美”的人生典范。
劉強東通過“人設”塑造給京東帶來可觀的流量和用戶。但在丑聞發生后,劉強東的這種個人對企業的這種綁定關系卻也愈發引起外界擔憂。
11月19日,在京東第三季度財報的電話會議上,劉強東曾坦言道:
“現在整個京東集團的管理團隊已經穩定而且成型,我個人的主要關注點放在新業務上的時間會多一些,比較成熟的業務呢,我們的管理層都可以搞定。我個人呢正面臨四件事情:戰略、文化、團隊和新業務。”
言語之中,透露出打算退居“二線”的意思。
如果我們能夠看透劉強東此前所要表達的意思,那么其實也就能輕松理解為何京東數科需要如此進行股權上的調整。京東數科這一微小的動作,卻實際上是一個重大信號的釋放,那就是要“去劉強東化”。
此前的劉強東,一邊是企業的實際控制人,一邊還是企業的形象代言人。在這兩個角色上,劉強東都扮演的十分出色。
因此在過去,劉強東以個人身份作為第一大股東兼實際控制人對企業而言無疑是加分項。但現在時過境遷,不管劉強東還是不是實際控制人,但如果還要以個人身份作為第一大股東,多少已經顯得不太適合。
當下,有很多企業家樂于將個人形象與自己管理的企業綁定在一起,用個人魅力去號召用戶,就像雷軍之于小米,董明珠之于格力。這種綁定關系為各自所在的企業帶來眾多好處,但也對企業家們的個人修養提出極高的要求,應該警惕的是,一旦企業家形象崩塌,可能就會對于企業也是致的。
因此我們會看到,也有很多企業家在走相反的道路,他們試圖將自己與企業進行風險隔離,以消除雙方對彼此的影響。例如馬云會不斷積極尋求“退位”機會,王石會離開自己一手創辦的萬科去醉心于攀登。盡管兩者所站的角度不同,但實際上殊途同歸,最終的結果就是,王石的負面新聞并沒有影響到萬科房子的銷量。
當初王石選擇離開萬科,在面對外界蜂擁而來的質疑時曾說過這樣的一番話:
“萬科的成功,并不表現在王石在的時候,而是王石不在的時候。”
此時此景,如果能用在劉強東和他的京東身上,相信再好不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