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介紹了保險公司的商業模式好于銀行(鏈接:為什么保險公司的商業模式好于商業銀行?)。其實不同行業的商業模式是很難評價優劣的,誰能說清楚茅臺與阿里的哪個商業模式好?招商銀行與中國移動哪個商業模式好?那證券、保險、銀行是否可以評價商業模式的優劣呢?這三者都屬于金融行業,其核心價值在于實現金融資源的配置,即將閑置的金融資源配置給需要金融資源的地方,只是配置的方法不同而已。雖然都于屬于金融行業,不過從資本市場來看三者的估值差別巨大,券商的平均市盈率30倍明顯高于保險的10倍和銀行的6倍,其實券商與銀行的資本回報率相當,平均為10%左右,但相比較于銀行,投資者更愿意高于5倍的價格購買券商的股票,這背后有什么樣的商業邏輯?
(福道,2020年3月29日于福州金牛山公園)
1. 券商無需剛兌風險,屬于輕資產業務
券商主要有五大業務板塊,一是投行業務(股票承銷、債券承銷、財務顧問等)、二股票經紀業務(投資者開戶炒股)、三財富管理與資產管理(幫投資理財,一方面找錢,另一方面找資產)、四投資業務(投資國債、股票、基金等,券商以投資者的身份直接參與投資交易)、五融資融券放貸業務(給股票投資借錢)。
可以看到前三大業務均屬于撮合金融資源,券商只收取一定比例收取傭金和手續費,只要信息披露盡職不誤導投資者是無需承擔剛兌風險的,屬于標準的輕資產業務,就好比婚姻介紹所是無需要對未來婚姻是否存續提供連帶責任。在日常實踐中,也很少看到股民投資股票虧損了去找證券公司靜坐鬧事,所以說金融風險教育做得最好的是股市。反觀銀行與保險收取利差或費差,都要剛兌風險特別是銀行,結果是資產規模龐大,風險相對也高,而券商屬于輕資產,資產規模就小多了。國內最大的證券公司中信證券2019年末總資產僅7919億元,僅相當于一個中型的城商行規模,與工商銀行超過30萬億的總資產相比,僅為工商銀行總資產的2.7%。
2.券商無杠桿限制,業績增長空間大
大家知道任何做買賣都需要本錢的,金融行業也不例外,需要根據業務的發展規模配置一定比例的資本金,都有嚴格的資本充足率要求,資本充足率已成為限制銀行業務發展最大的瓶頸問題之一。而券商由于無需要剛兌,也就沒有明確的資本充足率要求,管理能力跟上的話業務沒有上限,業績增長空間大。券商由于無資本限制,沒有資本補充壓力,可以給高管與員工更有競爭力的薪酬。銀行受資本的限制,每年的業務增長是有上限的,就好比風箏飛行高度無法超越手中的線,而券商就是無人機,飛行高度受搖控器和飛行動力影響,而不受風箏線長短的控制,想象空間大。
此外,我國間接融資占比太高,風險過于集聚在銀行,未來要大力發展直接融資等資本市場業務,這也為券商的發展提供廣闊的市場空間。股市如果要上漲,券商股一定是聞風先動。
3.券商服務于國內最好的客戶群體,金融人才集聚
券商主要服務于上市公司、公開發行債券的企業、股票與各類基金投資者,這屬于國內最好的企業群體和最具有投資能力的個人群體,按金融生態圈來劃分,屬于前20%的客戶,客戶圈層質量明顯高于銀行與保險,單個客戶創造的利潤遠高于銀行與保險。從金融人才走向來看,最高端的金融人才首先是投行與金融投資,也驗證了證券行業的發展前景,當然對保薦人代表人的要求也遠高于銀行的客戶經理和保險代理人的要求。
如果銀行與保險屬于普惠業務,那券商就是精英業務;如果銀行和保險是電視劇,那券商就是電影。
(遠眺港島,2018年12月于港)
四.券商是造富,而銀行是造負
兩者都能幫助企業實現融資,一個股權融資,另一個是債權融資;一個無需歸還本金,另一個需要歸還本息;一個股權減持后成為億萬富翁,另一個增加負債加大倒閉的風險,成為億萬負翁,兩者對客戶的吸引力顯而易見。當然為客戶提供債務融資工具也是券商一項重要的業務,該類業務銀行也能開展,兩者相似就不做比較。
順帶說一下,國內很多企業將企業經營的重要目標設為了成功上市套現,只要上市企業就算成功了(因此上市后就是億萬富翁),其實這是很大的誤區,這種意識很危險。上市后企業成為公眾型公司,責任更大,是剛開始一段新征程的開始,不是成功的終點。
此外,對于銀行獨有的優勢——能開展吸儲業務(可以理解為資金池、金融錯配),銀行投入了大量的網點資源和運營等剛性成本,其真正的商業價值并沒有想象中的高,其實同業拆借成本并不貴,券商需要資金可以直接向銀行申請同業拆借,不需要時可以隨時歸還,是一項軟性成本。
那該如何選擇券商股投資呢?
上述提到了券商的五大業務板塊,其業務可持續發展最為核心的是客戶基礎。具體如下:
第一,對公業務方面,2020年各大券商都將業務重點押在股票定增業務及債承業務上,那原主承銷商就有天然的優勢,這個數據可以過股票承銷和債券承銷的公開數據查詢具體券商的市場占有率。
第二,零售業務方面,主要是經紀業務、融資融券業務、財富管理業務,其客戶總數年報也可以查詢,零售客戶總是與金融科技的應用能力相關,規模大的券商有明顯的優勢。
第三,投資業務,包括債券、股票、基金等投資,投資業務特別是股票投資業務沒有常勝將軍,該項業績要看多年平均,不能只看一年業績。
總的來說,規模大市場占有率高的券商相對穩健,應該是普通投資者的首選。
有個很有意思的現象,中國證監會的主席都不是來自副主席提拔或來自國有大型券商的一把手或交易所的一把手,而是從四大國有商業銀行一把手中選拔,說明國家對商業銀行的重視程度高于保險與券商,這也許是此消彼漲。
最后說明一下,本文包括上一篇文章(為什么保險公司的商業模式好于商業銀行?),作者是站在一個銀行從業者的角度主要介紹了證券、保險和銀行的主要不同點,文章并不全面。其實,股票市場給出的定價可以不同,但商業模式沒有完全優劣之分。就好比圍城,有人想沖進去,有人想逃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