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暫時擁有,隨后失去。從每一段失去中,我越來越懂得人生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from 蕎麥《當一切在我們周圍暗下來》
母親做布鞋
文|李興柏
前幾日收拾舊物品,見到了一雙60年前的布棉鞋,是巧手母親為爺爺做好,而未上腳的繡有云子卷的布棉鞋。這布鞋,是父女情結(jié)的傳承,也是一件頗有特色的精美手工藝品。
那是1994年父母準備離開鄉(xiāng)下進城前,我在星期天回家看父母,見到了這雙“千層底”棉鞋,我輕輕拿起,拎到屋外掃去灰塵,然后用報紙包好,拿回城市的家里,在我手里已保存了23年。
母親是做布鞋的能手。一年四季只要忙完田地里的農(nóng)活,回到家總是拿起針線活——做布鞋。布鞋看上去簡單,可做起來挺麻煩,打袼褙、剪鞋樣、紡麻繩、納鞋底、用鞋楦子等多道手序。可母親做起鞋來不厭其煩,每一道工序都一絲不茍,精益求精,讓我們穿上應(yīng)季合腳的布鞋。
不管春夏秋冬,只要有閑功,母親便會翻出家里的舊衣服和平時積攢的小布塊,當?shù)厝斯苓@叫“鋪襯撓子”,將其噴上水,再一層一層地放平,用比較重的東西壓在木板下。兩三天后,布塊被壓得板板整整。再用白面兌水打出一盆粘稠的糨子,然后就開始一塊塊排列有序地糊在一起,這就叫打袼褙。使用飯桌和箱蓋當面,先鋪上大布塊當?shù)祝诘撞忌纤Ⅳ葑印=酉聛碛眯〔紬l或小布塊一層一層地拼接粘貼,不用區(qū)分它們是什么顏色和花樣,但要把新的舊的,大塊小塊兒錯開。貼好三四層后,就是最上面一層了,仍用稍大些布塊粘蓋好。這樣打出的袼褙,即結(jié)實又耐用。
袼褙打好后,先放在陰涼通風處晾干。三四天之后,一張硬邦邦的袼褙揭下來,就算做成了。下一道工序就是剪鞋樣,一定要仔細對比。母親先量好我腳的尺寸,用牛皮紙或報紙剪出鞋樣,再把鞋樣用粗針線縫在袼褙上。把剪好鞋底袼褙疊起一定的厚度,鞋底邊用嶄新的白布鑲邊兒,最后就是一針一針納鞋底了。
納鞋底就是把四至五張同樣大小的鞋底碼齊,攥緊摞在一起,用線麻繩兒密密地縫在一塊。為怕弄臟鞋底卷邊布,事先要洗好手,并用手絹墊上。納鞋底它和縫衣服、縫被褥不一樣。因為一雙鞋底要用好幾層袼褙,必須得用錐子狠扎才能穿透。錐子扎透袼褙的過程,要深憋一口氣,全神貫注,使出周身力氣,用錐子打出針線的通道,然后將帶著線麻繩的針從錐眼兒穿過去,再憋一口氣將麻繩纏在錐子把上,緩緩勒緊,才完成一個針腳。每納幾針,母親要把針頭在頭發(fā)上蹭兩下,母親說這樣的針透溜,是讓鋼針好走道。
大約納一只成人鞋底,至少也得幾百針。母親的針腳細密,勻稱。在夜間,除了母親拽麻繩的嘶嘶聲,靜得聽不到其他聲音。拽麻繩的動作,呈一道弧線,像一種坐著的舞蹈。針、線、頂針和錐子,在母親的手里輪番變換著,一針一線把溫暖和祝福,納進了密密麻麻的鞋底里。
绱鞋幫是最后一道工序,就是把鞋幫和鞋底縫在一起,工藝上把鞋幫底圈縫在鞋底上大功告成。但這一縫合是個技術(shù)活兒,緊了鞋穿著會小,松了,又不合腳,這就需要經(jīng)驗及耐心。鞋面子一定要精選,紋路要順暢,將黑色絨布剪制為鞋幫,用“白花旗”當里子。就這樣,一雙“千層底”布鞋,在母親手里就新鮮出爐了。如果是棉鞋,鞋幫中間要均勻地絮進棉花。做鞋必須三道彎:腰彎、脖彎、腿彎,這樣才能用得上勁。每當穿著母親做的新式樣布鞋,村里大人總會前后左右看上一會兒,然后發(fā)出嘖嘖贊嘆。每每此刻,我都會為有一位心靈手巧的母親而感到自豪。
記得上世紀六十年代初期的冬天,我一覺醒來,發(fā)現(xiàn)勞累了一天的母親還在跳躍昏弱煤油燈下穿針引線,而我看到箱蓋上的座鐘已是凌晨三點多了。母親見我醒了,輕聲地說:“你快睡吧,我這就納好了”。我聽了鼻子一酸,忙用棉被蒙住了臉。讓我難忘的是,母親每次做好一雙鞋,就像打了一次勝仗似的,臉上洋溢著幸福,心中充滿了喜悅。
如果將母親做鞋的歷程量化,她做了40年的鞋,不管是棉鞋,還是夾鞋,都是實實在在的“千層底”,供老小10口人穿,搭進母親多少功夫,多少辛勞。
如果將母親做布鞋擺在地上,按每人2年1雙,全家1年5雙計算,這200多雙布鞋也是很大一片呀。母親做布鞋,讓日子寬松不少,把日子打扮得很有光彩。
我穿母親做的布鞋,不僅舒適、輕便、舒服、吸汗、養(yǎng)腳,還有幸福的溫暖。母親做的布鞋,從不開裂,鞋幫也不會炸線。那一針針一線線縫進去的,不單單是母親的辛苦和勞累,更飽含著她的無限深情和愛意。
那個年代,普通百姓人家,檢驗女人是否優(yōu)秀?一個標準就是針線活。由于母親打小就上心,暗地里留心眼,時時留意誰家的鞋樣新穎,誰家顏色好看……
眼下,在農(nóng)村幾乎或就是看不到誰還做布鞋,女孩子都不會做布鞋。做布鞋,它已成為一段歷史,也像其它民俗文化一樣正在消失。無論進城,還是趕集,到處有賣鞋的,運動鞋、旅游鞋、兒童鞋、老人鞋、國產(chǎn)鞋、進口鞋、休閑鞋、新婚鞋等應(yīng)有盡有。但穿在腳上的感覺,永遠比不上母親為我納的“千層底”。
穿著母親做的鞋,感覺腳上有一暖流從腳下涌上心頭,舒坦綿軟,走路踏實,身上有勁。回想起母親為我做布鞋,雙眼濕潤了。
(責任編輯:于海波 排版:王志勝 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luò))
作者簡介:李興柏,男,4年5月出生,滿族,現(xiàn)為遼寧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沈陽市作家協(xié)會會員,沈陽市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于洪區(qū)文聯(lián)副秘書長。1978年開始在《遼寧文藝》期刊、《沈陽日報》副刊發(fā)表文學(xué)作品。作品散見《散文選刊》、《東方散文》、《光明日報》、《人民政協(xié)報》、《中國紀檢監(jiān)察報》、《中國勞動保障報》、《中國信息報》、《中國老年報》、《法制文萃報》、《遼寧群眾文藝》、《新農(nóng)村》、《遼寧日報》、《遼寧青年》、《北方時報》、《遼寧農(nóng)民報》、《沈陽晚報》、《佛山文藝》、《鄉(xiāng)土作家》等報刊。已出版?zhèn)€人作品集《從文履痕》。
顧問: 富福安 宋宗興 全德泮 馬清涵
巴進 韓紀良 蔣麗英 郝良岳
主編:郭升良
執(zhí)行主編:王志勝
副主編:韓英(多木) 夏紅霞
組稿編輯:(小說、散文)
韓英(多木) 夏紅霞
小酒窩 于海波 蘇珊
(詩歌) 李猛 唐仁鴻
推送編輯:王勇,王志勝
閱評編輯:張繼紅 劉珍 肖玉婷
朗誦編輯:王爽,蘇迪,崔笑迎
后期制作:王志勝,小酒窩
各位喜愛文學(xué)的朋友們:
《衍水文學(xué)》公眾號創(chuàng)刊一年多來,得到了廣大熱心讀者的青睞。平臺現(xiàn)已成為遼陽市文聯(lián)刊物《太子河》的重要選稿平臺之一。微刊充分利用現(xiàn)代化手段,以多媒體的方式,推送精品散文,介紹名家經(jīng)典,挖掘新人新作,力爭辦成廣大讀者喜聞樂見的一流新媒體。
為提高辦刊水平,誠邀各界作家和文學(xué)愛好者助力,歡迎踴躍投稿。
稿件要求原創(chuàng),必須是首次在本平臺發(fā)表,內(nèi)容健康,積極向上,宣傳正能量。字數(shù)一般控制在3000字以內(nèi),嚴禁抄襲,文責自負。
每位作者隨稿要提交100字以內(nèi)的個人簡介一份,注明本人工作單位、年齡、住址、聯(lián)系方式等。并附近照一張。
稿件一經(jīng)采用,經(jīng)編輯制作,以文字+圖片及音頻等形式,在《衍水文學(xué)》公眾號上發(fā)表。改版后,打賞金額不滿10元的無稿酬,打賞金額滿10元的,50%歸作者,余下做為平臺運營經(jīng)費。優(yōu)秀文章推薦到《太子河》紙媒發(fā)表。
嚴禁一稿多投,投稿一個月未接到錄用通知,可另行處理。
來搞一律以電子郵件方式發(fā)至微刊編委會郵箱:yanshuiwenxue@163.com
你有你的自由,我有我的堅持,沒錯,我就是史上最較真的掌柜夏蟲,夏蟲冬草歡迎你的到來!夏蟲冬草,正規(guī)廠家貨源,遵循質(zhì)優(yōu)價實,無折扣促銷,無會員級別。
掌握夏蟲歡迎遼陽家鄉(xiāng)父老有事沒事光顧小店!
一個遼陽人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的舞臺,一個傳播遼陽正能量的舞臺,歡迎關(guān)注轉(zhuǎn)發(fā)投稿。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luò),文章如有轉(zhuǎn)載請告知。
衍水文學(xué)展示遼海人民的風采。
▼ 點擊閱讀原文,了解「夏蟲冬草微店」,進店有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