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高血壓大家非常的熟悉,我們身邊都有很多高血壓患者。曾經有位患者朋友開玩笑說,人過中年如果沒有高血壓反到跟周圍格格不入。雖然有夸張的成分,但是高血壓的確已經是我國的第一大慢性病,統計顯示中國患高血壓的人群已經達到2.7億,其中60歲以上人群的發病率更是高達50%以上。
高血壓要吃降壓藥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可是,高血壓不是只有一種,我們的血壓測量值通常這樣表現出來:收縮壓/舒張壓,說明要參考這兩個值綜合判斷。
前段時間,有一個患者來找我看病,他經常覺得頭暈、頭脹,一量血壓150/70mmHg,告訴我周圍朋友都說了,隨著年齡的增大,收縮壓就是會高上去,而自己的舒張壓是低的,還不到90mmHg就不是高血壓,所以一直沒吃藥。
很多人都知道,如果血壓大約130/90mmHg,就可以診斷為高血壓。可是,臨床上還有一種類型,就是前面這位患者的情況:收縮壓大于130mmHg,可是舒張壓卻正常,壓差大于50mmHg。這就叫做“單純收縮期高血壓”,這種情況是非常嚴重的。
這種類型大家不是很熟悉,臨床上卻十分常見,尤其是老年高血壓患者中,單純收縮期高血壓占到了60%以上。很多人不明白,高血壓肯定是都高上去,為什么會有的高有的低呢?
這主要還是與血管的老化相關。我們人體的大動脈中層富含彈性纖維和膠原纖維,可以使血管保持柔軟彈性。這樣心臟在射血的時候大動脈可以擴張,容納血液以后再回縮,將血液逐漸向前推送。血管的擴張和回縮就能保持血壓的平穩。
當人老了以后,人體中的彈性纖維逐漸流失、斷裂,取而代之的是膠原纖維更多了起來,再加上鈣質沉著,血管逐漸僵硬,失去彈性。僵硬的管壁無法膨脹自如,在接受心臟輸送的血液時,壓力就會驟然增大,就形成了我們單純增高的收縮壓。
脈壓大對血管壁的沖刷作用就強,對血管的損傷很大,更容易引發心腦血管危險。所以,這種高壓高、低壓一點都不高的“單純收縮期高血壓”其實是更危險的一種。
這里再強調一下,單純收縮期高血壓的診斷標準主要有三個方面:第一,年齡大于等于65歲;第二,收縮壓(也就是常說的高壓)大于等于140mmHg;第三,舒張壓(大家常說的低壓)小于90mmHg。
符合這三條即可診斷。一旦確診單純收縮期高血壓就一定要盡早就醫。原則上,首次發現血壓高于正常,可以先進行三個月的非藥物治療,比如改善生活作息等。如果過了三個月血壓仍然較高,就需要藥物治療了。
單純收縮期高血壓既然是血管老化導致的,那是不是不需要治療呢?
當然不是,據研究表明,服用藥物控制血壓的患者臨床危險事件明顯降低,其中腦卒中發生率降低39%,冠心病發生率降低25%,總體死亡率降低27%。所以,單純收縮期高血壓患者積極治療,其長期獲益性是很明顯的。
正是由于單純收縮期高血壓的特點,一旦出現這種情況,要盡快就醫,由專業醫師指導用藥,不能自己隨便買降壓藥吃,以免將舒張壓降得太低,出現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