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百三十九 傷寒門] 傷寒心腹痞滿(附論)
夫
傷寒太陽少陽并病。脈浮而下之。反入里。則作痞。痞者。
心下滿也。
病發于陰者。則不可下。下則心腹
痞滿。若按之自軟。但
氣痞爾。不可復下也。若
熱毒瓦斯乘心。則
心下痞滿。
面赤目黃。
狂言恍惚者。此為
內實。宜吐下之也。傷寒病發于陰。而醫
誤下之。
邪氣入里。胃中虛。
客氣上逆。心下滿不痛。按之不堅。此為痞也。法宜瀉心。唯表未解者。未可攻之。當先
解表。
然后攻痞。若表解而里未和。或瀉心而痞不解。其人口燥煩渴背急。隨證處治。其
眩冒而
經脈動惕者。久則成痿。若
表里俱虛之人。有氣痞。
陰陽氣并竭。無陽則陰獨。復加
火針。因而致煩。
面青黃。膚者。難治。其脈微浮。而
氣上沖
咽喉。不能息者。非痞。有寒在
胸中故也。治屬
吐法。活人書云。問心下滿而不痛。此名痞也。傷寒本無痞。應其
有身冷。醫反下。遂成痞。
枳實理中丸最良。仲景治
痞氣諸湯中。有
生姜瀉心湯。
半夏瀉心湯。此方平和。宜常用。仲景云。滿而不痛為痞。
柴胡不中與也。半夏瀉心湯主之。此湯藥味。蓋本
理中人參黃芩湯方也。審知是痞。先用
桔梗枳殼湯。尤妙。緣
桔梗枳殼行氣下膈。先用之。無論
結胸與痞。關脈須皆沉。若
關脈浮者。
大黃黃連黃芩瀉心湯主之。關浮則結熱。三黃以驗也。
瀉肝。若復
惡寒汗出者。
附子瀉心湯主之。病患心下痞。與瀉心湯痞不解。發渴。口熱煩。
小便不利者。
五苓散主之。汗出表解。而胃中不和。
心下痞硬。干噫。
食臭。脅下有
水氣。
腹中雷鳴。下利者。生姜瀉心湯主之。
下利日數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鳴。心下痞硬而滿。此以醫下之也。若復下之。其痞益甚。
甘草瀉心湯主之。蓋此非結熱。以胃中虛。客氣上逆。故使硬也。下利而心下痞。生姜瀉心湯。甘草瀉心湯并主之。若下利不止者。當治其
下焦。
赤石脂禹余糧湯主之。蓋
生姜瀉心。甘草瀉心湯。皆治
中焦。此利在下焦。若只治中焦。則利益甚耳。服
赤石脂禹余糧湯。利復不止者。當利其
小便。五苓散主之。凡
痞脹瀉心湯不愈。然后可與陷胸丸下之。不可用
陷胸湯。蓋太猛。只用
陷胸丸。大抵結胸與痞皆應。不然。表未解者。不可攻也。仲景云。當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
桂枝湯。攻痞。宜大黃
黃連黃芩湯。
外證未解。
心下妨悶者。非痞也。謂之支結。
柴胡桂枝湯主之。
胸脅滿。微結。小柴胡加干姜
牡蠣湯主之。若
太陽證未除。而數下之。遂
KT熱而利。利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
桂枝人參湯主之。
十棗湯。
大柴胡湯。皆治心下痞。此方尤難用。須是
表證罷。不惡寒。身涼。其人
熱汗出。發作有時。
頭疼。心下痞硬滿。引脅下疼。
干嘔短氣者。乃可行十棗湯。表未解者。甚不可用也。大柴胡湯。治傷寒
發熱。汗出不解。心
中痞硬。
嘔吐而下利者。非大柴胡不可也。若
發汗吐下后。心下痞硬。怒氣不除者。
旋復代赭湯主之。有旋復代赭湯證之人。其或
咳逆氣虛者。先服
四逆湯。其
胃寒者。先服
理中丸。次服旋復代赭湯。為良。旋復代赭湯。是解心下痞硬證。宜詳察之。又云。傷寒心下滿者。謂正當心下高起滿硬者是也。不經下后而滿者。則有吐下之殊。若下后者。又有結胸痞氣之別。經曰。病患
手足厥冷。脈乍緊。邪結在胸中。心滿而煩亂。饑屬腑者不令攻之。茲二者。為不經汗下。而心下滿者。或吐之。看其邪氣之高下。高者。則因而越之。下者。則因而竭之。其要在泄其邪也。至如
陽明病。雖心下硬滿。又未可攻。經曰。陽明病。心下硬滿。不可攻之。攻之。利遂不止者死。利止者愈。是氣自表傳里。至于心下留結為實者。則不可下。乃吐之可也。若未全為實者。則不可下。故此戒也。又邪氣在表。未應下而強下之。邪氣乘虛結于心下。實者硬滿而痛。為結胸。虛者滿而不痛。為虛結。經曰。嘔而熱者。
柴胡湯證具。而以他藥下之。柴胡證仍在者。復與柴胡湯。此雖下之。不為逆。必蒸蒸而振。卻發熱汗出而解。若下之。心滿而硬痛者。此為結胸。但滿而不痛者。此為
虛痞。蓋
實邪留結。則為硬痛。
虛邪留滯。則但滿而不硬痛也。結胸熱實。脈沉而緊。
心下痛。按之若硬者。
大陷胸湯主之。明其邪實可知矣。脈浮而緊。而反下之。緊反入里。則作痞。按之自濡。但氣痞耳。明其邪虛可知矣。
病發于陽而反下之。熱入因作結胸。病發于陰。而發下之。因作痞。
表邪未罷。醫反下之。胃
中空虛。客動于隔。
陽氣內陷。心中因硬。則為結胸。須陷胸湯丸攻之可也。傷寒
中風。醫反下之。心下痞硬而滿。醫見心下痞。為病不盡而復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結熱。但以胃中空虛。客氣上逆。故使硬也。須諸瀉心湯散可也。二者。俱是心下滿硬。一為虛。一為實。凡投湯者。大須詳審。結胸雖為實邪。眾皆共知。當用陷胸湯丸下之。或脈浮大者。則不可。下之則死。即是猶帶表邪。未全結實。下之
重虛其里。邪深結則死。設其結胸形證悉具。而加之
煩躁者。又為不治之疾。藥之所以能勝邪者。必待
胃氣施布。藥力始能溫汗吐下以逐之。其邪氣勝。胃氣絕者。湯藥縱下。胃氣不能施布。雖
神丹難為效也。又云。傷寒
腹滿者。俗謂之
肚脹是也。
華佗曰。傷寒一日在皮。二日在膚。三日在肌。四日在胸。五日在腹。六
日入胃。謂入腑也。是在腑也。猶未全入里者。雖腹滿為
里證。故亦有淺深之別。經曰。表已解而內不消。非大滿。猶生寒熱。則病不除。是其未全入腑。若大滿大實。堅有燥屎自可除下之。雖四五日不能為禍。謂之邪氣已入腑也。傷寒邪入腑。是里證已深。故腹滿。乃可下之。多矣。如經曰。其熱不潮。未可與
承氣湯。若腹大滿不通者。可與
小承氣湯。發汗不解。腹滿痛者。急下之。本太陽病。醫反下之。因而腹滿時痛者。屬
太陰也。
桂枝芍藥湯主之。大實痛者。
桂枝加大黃湯主之。
少陰病。
腹脹不
大便者。急下之。諸如此者。皆里證也。雖曰
腹中滿痛者。此為實也。當下之。然腹滿不減者。則為實也。若腹滿時減者。又為虛也。則不可下。經曰。腹不減。減不足言。當下之。金匱略曰。腹滿時減。復如故。此
虛寒從下上也。當以溫藥和之。蓋虛留滯。亦
為之脹。但比之實者。不至堅痛也。大抵腹屬太陰證也。陽熱為邪者。則腹滿而
咽干。
陰寒為邪者。則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
腹痛。自太陰者。屬
脾土也。治中央。故專主腹滿之候。又發汗吐下之后。因而腹成滿者。皆邪氣乘虛內客而為之。而所生又各不同。經曰。發汗后。腹脹滿者。濃樸生姜
甘草半夏人參湯主之。傷寒吐后。腹脹者。調胃承氣湯主之。傷寒下后。
心煩腹脹滿。臥起不安者。
梔子濃樸湯主之。有當溫者。有當下者。有當吐者何。邪氣不一也。但發汗后腹滿。當溫之。邪氣在表。因發散則邪去。胃為
津液之主。發汗
亡陽。則胃所虛而不能敷布。諸氣壅滯而為脹滿。是當溫散可也。吐后腹滿。可下之。邪氣在胸者。則可吐之。則邪去人安。若吐后。邪氣不去。加之腹脹者。是胸中之邪。下傳入胃。擁而實。故主脹滿。當須下之可也。下后腹滿可吐者。邪氣在表。未傳入腑。而妄下之也。自表乘虛而入。郁于胸中而為
虛煩。氣上下不得通利者。腹為之滿。故當吐之可也。凡為醫者。要識邪氣所起所在。審其所起。知邪氣之由來。觀其所在。知邪氣之
虛實。發汗吐下之不瘥。
溫補針艾之適。則十全之功。自可得也。
圣濟總錄論曰。傷寒心腹脹滿者。以
臟氣不調。邪氣入乘。
正邪相搏。故令人心腹脹悶而滿。然臟有虛實。邪有冷熱。若吐下以后。病不除。
內外有熱。心腹脹悶而痛者。此為實也。若其素有冷癖。因病發熱。服冷藥。及飲水過度。水結心下動于痼滯。心腹脹滿者。此為虛也。活人歌括云。問君腹脹是如何。只謂陰陽氣不和。若是曾經汗吐下。根據方調治莫蹉跎。腹脹者。何也。陰陽不和也。
桔梗半夏湯最良。仲景太陽證。發汗后。腹脹滿者。濃樸
半夏甘草
人參湯。太陽證。下后。心煩腹脹滿。臥起不安者。梔子濃樸湯。吐后。腹脹滿者。調又歌曰。脹滿脾家及
胃家。
三陽合病心煩麻。入邪吐汗下之后。腎證便堅承氣瘥。如腹脹多屬太陰。蓋脾為中央土。所以主腹滿之候。腹中常滿者。
里實而可下。時滿時減者。
里虛不可下。當以溫和藥和之。其有吐汗下后。因成腹滿者。此則邪乘氣虛而入。或疏利。或溫散。或涌吐。條例又不同焉。審其邪氣之所起。知其邪氣之所在。可知矣。雖然。太不可以無別。若
大腹滿而涸。難以有瘳。太陰腹滿。吐食。不可下。枳實理中丸主之。誤下太陽。因而腹滿時痛。為
太陰病。
桂枝大黃湯。重者。桂枝加大黃湯。
陽明發熱。腹滿微喘。
口苦咽干。或不大便。言語太迫者。亦有此證并
小柴胡湯。噦而
小便難。加
茯苓。又陽明復大滿。不大便。小承氣湯微下之。
陽明脈遲。腹滿時喘。
潮熱。亦用小承氣湯。
發黃證。有本條。三陽合病。腹滿
身重。難以轉側。
譫言。口中
不仁。少與
白虎湯。吐后腹滿脹不減者。胸中之邪。下傳入胃。擁而為實也。少與
調胃承氣湯。汗后腹脹滿者。
胃氣虛而不能敷布。諸氣壅滯也。濃樸生姜半夏
人參甘草湯。若滿而痛。則小承氣湯微下之。妄下后。腹脹滿。心煩。而臥起不安者。表邪乘虛而入。郁于胸中也。梔子濃樸湯。少陰病。六七日。腹脹滿。不大便。承氣湯急下之。腹脹逆。用桔梗半夏湯。
腹皮痛者。脾不勝水。故水與氣博于
皮膚之間。觀其
腸鳴漉漉可知矣。
半夏茯苓湯加官桂。腹脹滿而短氣者。邪在里而為實也。腹濡滿而短氣者。邪在里而為虛也。
見氣短而腹滿。用藥皆去
白術。以術
溫燥而
閉氣也。
方
前胡散 (出
圣惠方)
治傷寒心腹痞滿。
頭痛。
四肢煩疼。
前胡(
去蘆頭一兩)
赤茯苓赤芍藥桂心白術(各三分)柴胡(去苗)枳殼(
麩炒微黃去瓤)訶黎勒(煨用皮各一兩)甘草(半兩炙赤微銼)上粗搗為散。每服四錢。水一中
旋復花散 (出圣惠方)
治
傷寒頭痛。心腹痞滿。痰壅。不下飲食。
旋復花(半兩)半夏(湯洗七次去滑)桂心(各三兩)前胡(去蘆頭)
石膏赤茯苓陳
橘皮(湯浸去白瓤焙各一兩)甘草(一分炙微赤銼)上粗搗篩為散。每服三錢。水一中盞。入
訶黎勒散 (出圣惠方)
治傷寒心腹痞滿。咽喉噎塞。四肢不和。背膊壅悶。不
欲飲食。
訶黎勒(煨用皮)
大腹皮(銼)前胡(去蘆頭)陳橘皮(湯浸去白瓤焙)川大黃(銼碎微炒各一兩)半夏(湯浸七次去滑)
枳實(麩炒微黃)桂心(各三分)
木香(半兩)上粗搗篩為散。每服三錢。水一中盞。入生姜半分。煎六分。去滓。不計時候。稍
熱服。
附子瀉心湯
(出圣惠方)
治傷寒心腹痞滿。惡寒汗出者。宜服。
附子(炮裂去皮臍)黃連(去須)黃芩川大黃(銼碎微炒各一兩)上粗搗篩為散。每服三錢。水一中盞。煎六分。去滓。不計時候。
溫服。
陳橘皮散 (出圣惠方)
治傷寒心腹痞滿。下之后。心腹轉脹。宜服。
陳橘皮(湯浸去白瓤焙)訶黎勒皮赤茯苓人參(去蘆頭)白術(各一兩)濃樸(去粗皮涂
生姜汁炙令香熟)桂心(各三分)木香
高良姜(各一兩)上粗搗篩為散。每服四錢。水一中盞。入棗三枚。煎六分。去滓。稍熱。不計時候服。
白術散 (出圣惠方)
治傷寒
冷氣結在心腹。痞滿妨悶。宜服。
白術桂心赤芍藥
當歸(銼微炒)半夏(湯洗七次去滑)
干姜(炮)木香(各三分)陳橘皮(湯浸去白瓤焙)濃樸(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各二兩)上粗搗篩為散。每服四錢。水一中盞。入生姜半分。棗三枚。煎六分。去滓。稍熱。不計時候。
治
傷寒頭項急悶。心腹痞滿。
氣逆。不思飲食。宜服。
(出圣惠方)附子(炮裂去皮臍)人參(去蘆頭)陳橘皮(湯浸去白瓤焙)白術
紫蘇莖葉(各一兩)桂心木香大腹皮(銼)
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各半兩)上粗搗篩為散。每服四錢。水一中盞。生姜半分。煎六分。去滓。稍熱。不計時候服。
赤茯苓散 (出圣惠方)
治傷寒心腹痞滿。兩脅下急。不能飲食。宜服。
赤茯苓枳殼(麩炒微黃去瓤)白術陳橘皮(各一兩湯浸去白瓤焙)
澤瀉桔梗(去蘆頭)人參(各三分去蘆頭)甘草(一分炙微赤銼)杏仁(三分湯浸去皮尖麩炒黃去雙仁)上搗
治傷寒氣逆。心腹痞滿。不下飲食。宜服此方。
(出圣惠方)人參(去蘆頭)白術枳殼(麩炒微黃去瓤)赤茯苓(各一兩)桔梗(三分去蘆頭)桂心(半兩)上粗搗篩為散。每服四錢。水一中盞。入生姜半分。煎六分。去滓。稍熱。不計時候服。
治傷寒發汗后。心腹氣痞滿煩悶。宜服此方。
(出圣惠方)赤茯苓桂心青橘皮(各一兩湯浸去白瓤焙)上搗篩為散。每服三錢。水一中盞。入棗三枚。煎至六分。去滓。稍熱。不計時候服。
附子散 (出圣惠方)
治傷寒其脈沉微。或因下后。心腹痞滿。宜服。
附子(炮裂去皮臍)人參(各一兩去蘆頭)干姜(
炮制銼)
白茯苓陳橘皮(湯浸去白瓤焙)桂心訶黎勒(煨用皮各三分)甘草(半兩炙微赤銼)上搗篩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棗三枚。煎至六分。去滓。稍熱。不計時候服。
代赭散 (出圣惠方)
治傷寒發汗吐下后。心腹痞滿。胸
膈氣不利。宜服。
陳橘皮(一兩湯浸去白瓤焙)代赭(研)旋復花人參(去蘆頭)甘草(各半兩炙微赤銼)半夏(三分湯浸七次去滑)上搗篩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入生姜半分。棗三枚。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前胡散
(出圣惠方)
治傷寒心腹痞滿。不思飲食。宜服。
前胡(去蘆頭)枳殼(各一兩麩炒微黃去瓤)半夏(湯浸七次去滑)甘草(炙微赤銼)木香人參(去蘆頭)桔梗(去蘆頭)
枇杷葉(各半兩拭
去毛炙微黃)芎白術赤
芍藥(各三分)上搗篩為散。每服四錢。水一中盞。入生姜半分。煎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傷寒后心腹痞堅。兼
氣促。宜服此方。
(出圣惠方)
蘿卜子(一兩微炒)
阿魏(一錢麩
裹煨麩熱為度)上搗細羅為散。每服不計時候。以熱酒調下一錢。
治傷寒
表熱未除。數下之。遂夾熱而利。利不止。心腹痞滿。表里不解者。宜服此
方。
桂心甘草(各一兩炙微赤銼)白術人參(去蘆頭)干姜(各三分炮)上搗篩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柴胡湯
(出圣惠方)
治傷寒發熱汗出不解。心腹痞堅。痰逆不止。宜服。
柴胡(一兩半去苗)枳實(半兩麩炒微黃)黃芩(半兩)赤芍藥半夏(各三分湯浸七次去滑)上搗篩為散。每服四錢。水一中盞。入生姜半分。棗三枚。煎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桂枝去芍藥加麻黃細辛附子湯 (出金匱方)
治
氣分。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
盤。
桂枝生姜甘草
麻黃細辛(各二兩)
大棗(十二枚)附子(一枚炒)上以水七升。煮麻黃。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二升。分溫三服。當汗出如蟲行皮中。即愈。
枳術湯 (出金匱方)
治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盤。水飲所作。名曰氣分。
枳實(七枚)白術(二兩)上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腹中。即當散也。
導飲丸治傷寒心下痞硬痛。
噫氣不轉。腹與右
脅滿痛者。
木香
茴香檳榔青皮橘皮(各一兩)
黑牽牛甘遂大戟(各二兩)干姜(一兩)上搗篩。煉蜜和桐子大。飲服三粒。或五粒。
桔梗半夏湯治傷寒冷熱不和。心腹痞滿。時發
疼痛。
下氣消痞。
桔梗(銼炒一兩)半夏(
姜汁制切焙)陳橘皮(湯浸去白焙各一兩)上粗搗篩。每服四錢。鹽水一中盞。生姜三片。同煎七分。去滓。熱服之。一方有枳實半兩。
半夏瀉心湯治傷寒心下痞。但滿不痛者。
(一名瀉心湯)半夏(湯浸七次焙干一兩)黃芩(去黑心三分)干姜(炮三分)黃連(去須炒半兩)人參(三分)甘草(炙銼半兩)上咀如麻豆大。每服五錢。水一盞半。入生姜五分。棗三枚。擘破。同煎至八分。去滓。食后溫服。或傷寒中風。醫反下之。下利十數行。谷不化。腹中瀉。心下痞硬。干嘔心煩者。加甘草半兩。人參一兩。名甘草瀉心湯。或汗出解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噎。食臭。脅下
水瀉不痢者。加生姜一兩。或干姜半兩。余如正方。名生姜瀉心湯。一方治痰熱。心胸煩痞。
半夏丸。
酒蒸黃連丸合和。每服三十五丸。
米飲下。
甘草瀉心湯治傷寒中風。醫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數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鳴。
心下痞硬而滿。干嘔。心煩。不得安臥。醫見心下痞悶。謂病不盡。復下之。其痞益
甚。此非結熱。但以胃中虛。客氣上逆。故使硬也。
甘草(炙四兩)黃芩(去黑心)干姜(炮各三分)半夏(湯浸七次二兩半)黃連(去須一兩半)上細銼如麻豆大。每服四錢。水一盞半。入大棗三枚擘。煎七分。去滓。溫服。日三。
大腹散治傷寒后。
氣結不散。胸中痞滿。欲成結胸。
大腹皮(并子銼)前胡(去蘆頭)
木通(銼各一兩)赤茯苓(去黑皮一兩)枳實(銼麩炒一兩半)桂(去粗皮)半夏(湯浸七次炒三分)上咀如麻豆大。每服五錢。水一盞半。入
蘇橘湯治傷寒胸中痞滿。心腹
氣滯。不思飲食。
紫蘇莖(銼一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二兩)赤茯苓(去黑皮一兩半)大腹皮(銼)旋復花(各一兩)半夏(湯浸七次焙半兩)上咀如麻豆大。每服五錢。水一盞半。入生姜一分。拍碎。棗二枚。擘破。同煎七分。去滓。溫服。
陳橘皮湯 (出圣濟總錄)
治傷寒胸中痞滿。心
腹冷痛。
陳橘皮(湯浸去白焙一兩)桂(去粗皮半兩)半夏(湯洗七次炒干三分)
吳茱萸(湯洗焙炒一分)上咀如麻豆大。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生姜一分。拍碎。同煎七分。去滓。溫服。
半夏湯 (出圣濟總錄)
治傷寒痞滿。嘔噦。
心下悸。
不能食。
半夏(湯浸七次焙令干)陳橘皮(湯浸去白瓤)白術(各三分)枳殼(去瓤麩炒半兩)上粗搗篩。每服五錢。水一盞半。入生姜一分。拍碎。同煎至七分。去滓。溫服。
茯苓湯 (出圣濟總錄)
治傷寒
心下痞滿。小便不利。
茯苓(去黑皮)
白芍藥瞿麥穗(各一兩)白術(半兩炒)上粗搗篩。每服五錢。水一盞半。入
蔥白五寸。生姜一分。拍碎。同煎七分。去滓。食溫服。
又方治傷寒痞滿。
滯氣不散。似物噎塞。
赤茯苓(去黑皮)枳實(細銼麩炒)桂(去粗皮)人參
桑根白皮(銼)大腹皮(并子各二分)陳橘皮(湯浸去白瓤)甘草(炙銼)木香(各半兩)上粗搗篩。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生姜半分。拍碎。同煎至七分。去滓。溫服。
消痞湯 (出圣濟總錄)
治傷寒痞滿。心腹妨悶。不能食。
陳橘皮(湯浸去白焙)濃樸(去粗皮
姜汁炙)白術檳榔(銼各二兩)半夏(湯浸七次炒令干)人參(各一兩)上粗搗篩。每服五錢。水一盞半。入生姜一分。拍碎。同煎至七分。去滓。溫服。
茯苓前胡湯 (出圣濟總錄)
治傷寒心中痞滿。結氣不散。
赤茯苓(去黑皮一兩)前胡(去蘆頭三分)枳實(銼麩炒)木香杏仁(湯浸去雙仁炒各半兩)甘草(炙一分)上粗搗篩。每服三錢。水一盞。入生姜半分。拍碎。同煎六分。去滓。溫服。
異效丸 (出圣濟總錄)
治傷寒四五日大下后。心中痞滿。氣息
喘逆欲絕。
人參白術甘草(炙銼)枳殼(去瓤麩炒)赤茯苓(去黑皮)木香陳橘皮(湯浸去白焙各半兩)干姜(炮三分)上粗搗羅為末。煉蜜和。更搗三五百杵。丸如
梧桐子。每服空心米飲下二十丸。晚再服。加至三十丸。
沉香湯 (出圣濟總錄)
治傷寒虛痞。氣逆嘔吐。
沉香(銼一兩)青橘皮(湯浸去白瓤)
胡椒香子(炒)
楝實(銼炒)蓽澄茄(炒各半兩)上粗搗。每服二錢。水半盞。酒半盞。蔥白一握。同煎至半盞。去滓。溫服。
豆蔻湯 (出圣濟總錄)
治傷寒發汗。
胃氣不和。心下結痞。噫氣食臭。脅下氣
滿。虛鳴下利
草豆蔻(去皮)陳橘皮(湯浸去白焙各一兩重)枳殼(去瓤麩炒半兩)半夏(湯浸七次炒)干姜(炮)甘草(炙銼)人參(各三分)上粗搗篩。每服五錢。水一盞半。入生姜半分。拍碎。棗三枚。擘破。同煎七分。去滓。溫服。
一方
(出
肘后方)
治
胸脅痞滿。
心寒氣急喘急。
人參白術(各一分)枳實(二兩)干姜(一兩)上搗蜜和丸。一服一枝。若嗽。加栝蔞二兩。吐加
牡蠣一兩。日夜五七丸服。不愈更服。
枳殼湯 (一名桔梗枳殼湯出活人書)
治傷寒痞氣
胸滿欲死者。出東坡家藏方。
枳殼(一作枳實)桔梗(各一兩)上咀。水一升半。煎一半。去滓。分作二服。傷寒下早。則氣上膨胸。謂之結胸。更多用
巴豆、
粉霜、膩粉。十死七八。此蓋瀉其下焦。下焦虛。則氣愈見上攻胸膈。多致不救。凡胸膈病。可瀉膈。若按之堅硬而痛。此是結胸。如胸有水。須用大黃甘遂輩下之。陷胸丸之類是也。若按之不甚硬。亦不甚痛。此名痞。氣上虛。氣熱膨脹。只可用黃芩、大黃、黃連之類化之。嘗有患胸脹已危。因作結胸痞氣。治皆不瘥。史
大夫以此湯飲之。下
黃水一升許遂瘥。予得此法。用之如神。若是痞氣。莫不應手而消。凡傷寒胸脹。勿問結胸痞氣。但先服此藥。若不瘥。然后別下藥。錄此湯。行氣下膈耳。無他損。又西晉崔勛方。得傷寒或下或不下。心中結滿。胸膈痞寒。氣急厥逆欲絕。心胸高起。手不得近。二三日輒死。用瀉心
大小陷胸湯。皆不瘥。當是下后虛
逆氣已不理。而毒復上攻。氣毒相搏。結于胸中。氣毒相激。故到此病。若療之。當用
加減理中丸。先理其氣。次療諸疾。
加減理中丸
(出活人書)
治
寒實結胸。及傷寒諸
吐利后。
胸痞欲絕。膈高起急
痛。手不得人參白術甘草(各二兩)干姜(一兩半)枳實(炮一兩)茯苓(二兩)上俱研末。
蜜丸彈子大。一丸不效。再服。予時用此。神速。下喉。氣即相接續。后與之不過五六彈丸。胸中豁然矣。用藥之速。未嘗見此。渴者。加栝蔞二兩。下利者。加牡蠣二兩。又炒。此予屢試之效。其功神速。今以此丸與
枳實湯兼服。無不驗。所謂枳實。只是枳殼。古人謂之枳實。后人方別出枳殼。東坡先生以
秘方廣傳。又每有論述。教人濟活。存心仁矣。
濃樸湯
(出圣濟總錄)
治傷寒汗后。腹脅脹滿。食少
嘔逆。
濃樸(去粗皮生姜汁炙令紫三分)桂(去粗皮)訶黎勒(炮
去核)人參陳橘皮(湯浸去白焙)赤茯苓(去黑皮)
丁香(各半兩)甘草(炙銼一分)上搗篩。每服三錢。水一盞。入生姜半分。拍碎。棗三枚。擘破。同煎六分。去滓。食前溫服。
附子湯 (出圣濟總錄)
治傷寒因下后。脾
胃虛冷。腹脅脹滿。
附子(一兩炮裂去皮臍)赤茯苓赤芍藥人參(去蘆頭)白術桂心(各半兩)上搗篩為散。每服五錢。水一大盞。入生姜半分。棗三枚。煎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茯苓湯
(出圣濟總錄)
治傷寒后中冷疾。心腹脹滿。不下食。
赤茯苓(去黑皮)桔梗(炒)陳橘皮(湯浸去白焙干各一兩)人參(半兩)上搗篩為散。每服三錢。用鹽水一盞。入生姜半分。拍碎。同煎半盞。去滓。食前溫服。
濃樸飲
(出圣濟總錄)
治傷寒后
脾氣未順。腹脅脹滿。
濃樸(去粗皮生姜汁炙一兩令透)人參芍藥枳殼(去瓤麩炒各一兩)甘草(炙銼半兩)檳榔(煨銼三分)上粗搗篩。每服三錢。鹽水一中盞。入生姜半分。拍碎。同煎半盞。去滓
濃樸湯
(出圣濟總錄)
治傷寒后腹痛。兼兩脅脹滿。
濃樸(去粗皮生姜汁炙一兩)當歸(切焙)木香枳殼(去瓤麩炒用)大腹皮(炒各半兩)上為散。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生姜半分。拍碎。煎半盞。去滓。食前溫服。
茯苓湯
(出圣濟總錄)
治傷寒汗后。心腹及臍下滿脹。
赤茯苓(去黑皮一兩)木香桂(去粗皮)木通(銼各半兩)甘草(炙銼一分)上粗搗篩。每服三錢。水一盞。煎至半盞。去滓。食前溫服。
枳殼湯
(出圣濟總錄)
治傷寒后。心腹氣滯脹滿。不能下飲食。
枳殼(去瓤麩炒一兩半)濃樸(去粗皮生姜汁炙)白術人參赤茯苓(去黑皮各一兩)上粗搗篩。每服三錢。水一盞。入生姜半分。拍碎。同煎半盞。去滓。食前溫服。
濃樸茯苓湯
(出圣濟總錄)
治傷寒后氣未和。心腹脹滿。不能飲食。
濃樸(去粗皮姜汁炙)赤茯苓(去黑皮各一兩半)人參(一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干一兩重)甘草(炙銼半兩)上粗搗篩。每服三錢。水一盞。入生姜半分。拍碎。同煎取半盞。去滓。食前溫服。
濃樸
七物湯 (出金匱方)
治腹滿發熱。十日。脈浮而數。飲食尚如故者。此湯
主之。
濃樸(半斤)甘草大黃(各三兩)大棗(十枚)枳實(五枚)桂枝(二兩)生姜(五兩)上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溫服八合。三日服。嘔者加半夏
五合。下利去大黃。寒多者。加生姜至半斤。
附子粳米湯 (出金匱方)
治腹
中寒氣。雷鳴切痛。胸脅逆滿嘔吐者。此
湯方主
之。
附子(一枚炮去皮臍)半夏(半升)甘草(一兩)大棗(十枚)
粳米(半升)上以水八升。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濃樸
三物湯 (出金匱方)
治痛而閉者。此湯主之。
濃樸(八兩)大黃(四兩)枳實(五枚)上以水一斗二升。先煮二味。取五升。納大黃。煮取三升。溫服一升。以利為度。
益中丹治太陰病。食則吐。胃中痛。腹脹時噫者。
高良姜干姜(各二兩)半夏橘皮(各四兩)上搗篩。煉蜜和丸桐子大。
白飲服三十丸。
黃芩湯
(出圣濟總錄)
治傷寒后
煩熱。大便不利。心腹脹滿。
黃芩(去黑心一兩)黃連(去須)大黃(銼炒)
芒硝(研)甘草(炙銼)濃樸(去粗皮生姜汁炙各三分)枳殼(去瓤麩炒)
土瓜根(各半兩)赤茯苓(去黑皮一兩)上粗搗篩。每服三錢。水一盞。煎至半盞。去殼。食前溫服。
檳榔散 (出宣明論)
治傷寒陰病。下后大早。成痞滿而不痛。按之軟虛也。
檳榔枳殼(各
等分)上為末。每服三錢。煎
黃連湯下。不計時候。溫服。
益智散 (出和劑方)
治傷寒
后陰盛。心腹痞滿。嘔吐
泄利。手足厥冷。及一切
冷氣沖心。脅
川烏(炮黑去皮臍四兩)
益智(去皮二兩)干姜(炮半兩)青皮(去白一兩)上為散。每服三錢。水二盞。入一捻。生姜五片。棗二枚。擘破。同煎至八分。去滓。溫服。食前。一方無生姜、棗。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