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奧林匹克數學競賽你了解多少?
少年時代進行數學競賽在世界有著悠久的歷史,一般認為始于1894年由匈牙利數學界為紀念數理學家厄特沃什-羅蘭而組織的數學競賽。而把數學競賽與體育競賽相提并論,與科學的發源地--古希臘聯系在一起的是前蘇聯,她把數學競賽稱為數學奧林匹克。
“奧數”是奧林匹克數學競賽的簡稱。1934年和1935年,前蘇聯開始在列寧格勒和莫斯科舉辦中學數學競賽,并冠以數學奧林匹克的名稱,1959年在布加勒斯特舉辦第一屆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
國際數學奧林匹克(International Mathermatical Olympiad=IMO)作為一項國際性賽事,由國際數學教育專家命題,出題范圍超出了所有國家的義務教育水平,難度大大超過大學入學考試。有關專家認為,只有5%的智力超常兒童適合學奧林匹克數學,而能一路過關斬將沖到國際數學奧林匹克頂峰的人更是鳳毛麟角。
20世紀上半葉,不同國家相繼組織了各級各類的數學競賽,先在學校,繼之在地區,后來在全國進行,逐步形成了金字塔式的競賽系統。從各國的競賽進一步發展,自然為形成最高一層的國際競賽創造了必要的條件。1975年匈牙利布達佩斯大學數學委員會提倡創立,并于1978年8月在匈牙利舉行了第一次世界奧林匹克數學競賽(Would Mathematical Olympiad 簡稱WMO)。
隨著影響力的擴大參加的國家和地區逐漸增多,2006年中國地區組委會申請,2007年8月得到批準加入本協會。
世界各國學生學習奧數大多是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培養,如:匈牙利、捷克、美國、日本、俄國、德國等。
1、目的
激發世界少年的數學才能;引起少年對數學的興趣;發現科技人才的后備軍;促進世界各國數學教育的交流與發展。
2、時間
每年舉辦一屆,時間定于8月.詳細時間由各成員國所定的東道主安排
3、主辦
由參賽國輪流主辦,在各成員國國內總決賽時,協會將委派觀察員監視比賽過程。
4、對象
參賽選手為小學三年至中學生,每個國家每年級一支代表隊有學生3人,另派2名國家代表數學家為領隊。
5、試題
試題在每年的五月由各參賽國提供,然后由東道國精選后提交給主試委員會表決,產生6道試題。東道國不提供試題。試題確定之后,寫成英、法、德、俄、日、中文等工作語言,由領隊譯成本國文字。
6、考試
考試分兩天進行,每天連續進行3.5小時,考3道題目。同一代表隊的3名選手被分配到3個不同的考場,獨立答題。答卷由本國領隊評判,然后與組織者指定的協調員協商,如有分歧,再請主試委員會仲裁。每道題8分,滿分為48分。
7、獎勵
競賽設一等獎(金牌)、二等獎(銀牌)、三等獎(銅牌),比例大致為1:2:3;約有一半的選手獲獎。各屆獲獎的標準與當屆考試的成績有關。榮獲金獎的選手將有機會享受,世界奧林匹克數學基金提供的獎學金。
世界奧林匹克數學競賽不是隊與隊之間的比賽,所以沒有團體獎,但各代表隊都非常重視團體總分所處的名次,協會將不計分數根據各國代表隊的金銀銅牌的獲得數目決定團體名次。
8、主試委員會
主試委員會由各國的領隊及主辦國指定的主席組成。這個主席通常是該國的數學權威。主試委員會的職責有6條:
1)、選定試題;
2)、確定評分標準;
3)、用工作語言準確表達試題,并翻譯、核準譯成各參加國文字的試題;
4)、比賽期間,確定如何回答學生用書面提出的關于試題的疑問;
5)、解決個別領隊與協調員之間在評分上的不同意見;
6)、決定獎牌的個數與分數線。
******************************************************************************************************************************
奧數賽之我見——北師大數學博士的看法
一、什么是“奧數”?
1、“奧數”究竟學些什么?
奧數”究竟是什么?它和我們平時學的數學課有什么區別和聯系?我想大多數的家長和老師都不一定很清楚,可能就覺得只有那些思路比較新、怪,難度比較大的所謂“難題”、“偏題”才是“奧數”。其實不然。
奧數仍然是屬于數學這一門學科,我想這是毫無疑問的。奧數中當然也有和我們平時所學的課堂上的數學相聯系的部分,是課堂內容的深化和提高;但是奧數中更多的是和課堂上的數學看起來不沾邊的內容,那么這部分內容究竟是什么,又來自于哪里呢?
數學的范圍是極其廣泛的,世界上最權威的分類法,大概把數學分成了幾十個大類,一百多個小類。我們從小學高年級的一元一次方程開始算起,一直到高中畢業,在七、八年的時間里,所涉及的數學類別也就是平面幾何、三角函數、線性方程(組)、解析幾何、立體幾何、集合論、不等式、數列等等。作為數學教育,當然應該以這些內容為主,因為它們是數學的核心方法和領域,但是這些內容就是連初等數學的范疇也沒有完全覆蓋。
那好了,什么是奧數?其實就是我們平常數學課上所不講、也沒有時間去講的一些數學分支的基礎內容,比如圖論、組合數學、數論,以及重要的數學思想,比如構造思想、特殊化思想、化歸思想等等。這些內容的選擇是很科學的,因為這些領域的基本方法和簡單應用是不需要專門的數學工具的,而且帶有很強的趣味性和游戲性。這些方法對于培養學生的數學興趣,拓展它們的思維和知識面自然是很有幫助的。
順便說一句,其實奧數里面,特別是中低年級奧數中,有很多內容是來自于中國古代數學專著的方法和思想,比如“盈虧問題”,比如“雞兔同籠”,還比如高年級或中學奧數中要介紹的“中國剩余定理”等等。我認為這些方法看似簡單,但是其中的確凝聚了中國古代數學家的超凡智慧,并且與西方的數學方程思想很不一樣,獨辟蹊徑,自成一派。我想這也是中華優秀文化遺產的一部分,學習它自然是很有裨益的。
我們在“奧數”的教學實踐中,并不是一味的去追求難,追求怪,也一直是本著“打實基礎,靈活運用”的目的在操作,主要拓展學生的思維,加深它們對一些數學中看似不起眼的常識、小結論的認識,比如乘法分配律可以用來解決對角線垂直的任意四邊形面積問題,再比如等比數列求和與循環小數化分數的方法間其實存在著本質的聯系,并且里面還涉及到了一點“構造”的思想等等,于平凡處見不平凡,化腐朽為神奇,讓學生在“我怎么沒想到”的感嘆聲中不斷加深對數學的認識,在不知不覺中進步2、“奧數”適合什么樣的學生學習?
在我看來,奧數主要是針對課堂上的數學學得相對比較扎實,學有余力且又對于數學有著一定興趣的學生。
但同時也要看到,適合學奧數的學生之間也是有差別的,奧數學習也是必須要分層次、分難度,根據不同的學生安排不同的內容和難度,因人因地因時而宜的。我覺得難度的選擇,最好是以學生上課能聽懂,課下花點功夫就能基本掌握為準。另一方面,我也很不贊成本末倒置的做法,如果平時數學課上的內容,暫時還都沒有學得比較好的話,那么還是要以平時課堂的數學內容為主,要不然花時花力花錢還于事無補。
二、“奧數”為什么這樣“熱”?
下面,讓我們來簡略探討一下“奧數熱”的原因。
1、“奧數”,“奧賽”是選拔人才的較好途徑。
我們看到,每年北大清華都會讓很多奧賽金牌免試入學;也可以看到,全國各地的重點中學紛紛用奧賽成績作為入學測試的標準之一。那是因為從總體上來講,奧數學得好的孩子就是聰明,就是出類拔萃;同樣水平的孩子,受過奧數思維訓練的就是比沒受過的數學考試(包括高考等正常升學考試)考得好,對數學的認識深刻。
再者,世界上幾乎所有國家的所有升學考試都考數學,數學是所有國家從小學到大學的絕對主課之一,這總是有道理的吧,至少說明數學是一門培養一個人邏輯思維等諸多能力的學科,其重要性當然不言而喻。
但是現在“奧數”過熱了,這又是為什么呢?
1、無奈的大環境;
中國的國情眾所周知,人口多、底子薄、人均資源相對不足。正是這樣的國情才導致現如今年輕人的就業壓力越來越大,競爭越來越殘酷和激烈。況且,中國社會幾千年來就是一個人情大于法制的國度,雖然近幾十年來發生了一些變化,但是這種情況仍然是普遍存在的,這就使得考試,特別是高考成了唯一的“凈土”,在這里,以成績論高下,以分數論輸贏,雖然可能也有失偏頗,也可能會埋沒一批別的方面的人才,但是總比憑門路,托關系要公平、公正、公開的多,于是這條路也就成了絕大部分學生成才、成功、鯉魚跳龍門的唯一道路。考試不是萬能的,但是不考試是萬萬不能的;現在的公務員考試、職業資格考試等等就是一種社會進步的表現。
另一方面,現實告訴人們,名校的學生就是在就業的競爭中具有優勢,于是上一個好的大學也就成了找到一個好工作的有力保證。有些人喜歡說,也不是每個清華北大的學生都優秀,其他學校也有出類拔萃的人才,更有甚者,一些單位特意打出來“不招收北大清華學生”的招牌,只可惜這樣的噱頭僅僅是噱頭而已。微軟的李開復先生就曾經明確說過,清華北大的成材率高,面試100個可能就能錄取到10個滿意的,而其他學校可能面試100個也很難有1個滿意的。
去年暑假,江蘇的《揚子晚報》就進行了《高考之痛》的大討論,南京師范大學的何永康教授就明確地說“高考600多分的就是比500多分的好,500多分的就是比400多分的好”,何教授也深刻分析了這種高考壓力與競爭的緣由以及作為教師的無奈。正因為以上這兩條原因,升學壓力才越來越大,學生的負擔才越來越重。
2、以“奧數”作為升學以及選拔人才的標準也必然會帶來副作用。
在升學壓力如此之大的今天,就必然會出現大家都拼命的擠這個獨木橋,學“奧數”的現象,導致學生一天到晚累得要命,家長也苦不堪言。我看過一些批評奧數的文章,即使在這些文章里,也都承認有大概5%的孩子是適合學奧數的,奧數對他們是很有幫助的。那么好,如果處于6%—10%位置的學生呢,就白白的放棄上重點中學的機會嗎?自然不會,他們的家長也不會答應的,這就擴大到10%了。以此類推,只要是不心甘情愿承認自己比別人差的學生,不心甘情愿承認自己孩子比人家差的家長就都會去學“奧數”了,奧數也就熱了起來,孩子們的負擔也就大了起來。
那么,如果要是升學不看“奧賽”成績了又如何呢?顯然是掩耳盜鈴之舉。明白人都知道,沒有奧賽學生一樣辛苦。江蘇禁奧賽多少年了,但是江蘇的學生可以說比其他地方都更累,因為競爭實在是太激烈了,大家都想進入好的中學和大學。
升學壓力不會因為取消了奧數或奧賽就減輕了,充其量不過表面上延緩幾年或者換成考英語,語文等其他的什么科目,其實孩子們的負擔仍然是有增無減,只是奧數班不熱了,背書班,背單詞班立馬熱起來,孩子們照樣天天背書到十點、十一點;而且不要天真地以為背書、背單詞是一個人人水平都一樣、天賦都一樣的工作,不需要別人來教,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那么新東方的俞敏洪先生恐怕就要失業了。
因此我說,“奧數”過熱的現狀也是一種必然的社會現象,有著深刻的歷史和現實原因。
當然,我想也應該看到,現在的社會是多樣的,如果你有別的特長,比如唱歌、跳舞、繪畫或者表演,甚至一些“奇才”也是可以成功的,但是同樣要付出努力,而且最好也要考進藝術或體育中“北大清華”這樣的學府才容易得到社會的承認。
三、家長應該端正自己的心態
大環境是無奈的,短時間內也是無法改變的。我想家長們應該一方面和孩子一起順應這種環境,另一方面也要切合自己孩子的實際,不要由于面子或者其他什么因素,而人為加重孩子的負擔。
有這樣的家長,孩子一周要上英語班、奧數班、語文班、作文班、鋼琴班等等,孩子甚至沒有時間完成老師的作業,還非要自己孩子在“奧數”上拔尖,非要老師往難了教。真是既要馬兒跑,還要馬兒不吃草,怎么可能呢?韓寒有一句話:全面發展=全面平庸。這句話在某種意義上是對的,我真不愿意看到在全面發展的外衣下,出現全面平庸的產物。
社會是寬容的。韓寒的數理化很差,但是他也出名了,雖然也還沒有真正成為作家,至少現在還沒有吧。但是他的經歷告訴我們,這也是一條路,一條適合自己,曲線成長、成功之路。
也有這樣的家長,孩子喜歡的就是奧數和圍棋,那么一周就上這樣兩個班,還學得蠻不錯,這樣孩子也高興,家長也輕松,多好。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短處,學不好“奧數”不見得就不如別人聰明,反之,也不是說不比別人笨就可以和別人奧數學得一樣的好,千萬不要以己之短攻彼之長,到頭來“短”可能并沒有變成“長”,而“長”倒是被耽誤成“短”了啊。抄一句陳道明的廣告語:“取舍之間,彰顯智慧”。
四、奧數競賽需要的是“規范”,而不是“取消”
2003年,教育部頒布了一個《關于進一步規范中小學競賽活動管理的意見》,我認為還是挺好的,需要規范,客觀的講,目前北京的杯賽是“過火”了,需要適度“降溫”。因為精英教育是針對少部分的學生,即便是考慮到中關村人才薈萃和優秀基因的遺傳因素,也不該這么多人同時報考奧數杯賽。
上面曾經說過,上海要“叫停”奧數,立刻就有人跟風,說什么“小學生的減負已經叫了多年,如果小學奧數可以叫停,減負才可能真正落到實處”,還講什么“就此而言,上海的做法值得在全國推廣”。上海的做法?那就是“叫停”,“一刀切”羅?可以啊,現如今這行政命令還真是胳膊拗不過大腿,那就停吧,最好把重點中學的招生考試等等也都停了,而且要求老師只評“優良中差”,其中還以優為主,試卷分數也不公布,義務教育階段最好也不要考試,大家嘻嘻哈哈的混日子。突然有一天,等大家一起來到中考的門檻前,或者干脆中考也取消了,但是高考總不能取消吧,北京的都上清華北大,還是海淀的都上清華北大都不合適吧?好,到了那一天,我們再區分高下,拼個你死我活。就好像一幫少林寺的弟子,自從入寺,每天學武,老師都是老好人,不打不罵,對弟子一視同仁,從不開小灶,但是到了18歲那年,突然告知互相之間要進行一場決斗,最后就只會剩下其中的一小部分繼續學武,其他的大概不是會死就是會殘。你說說看,他們敢不用功,能沒有負擔嗎?同樣的道理,作為家長能心甘情愿地讓自己的孩子,在過中考或高考獨木橋的時候,成為被擠下水的其中那一個嗎?簡直是笑話。
這樣的做法只是“掩耳盜鈴”而已,把競爭往后移了幾年,但是其慘烈程度卻不降反升,因為沒有前面的初步篩選。負擔由地上轉成了地下,其程度絲毫不會減輕,甚至會更重,只是表面上還真可能會浮現出一派“素質教育”的美好景象而已。
只要不是學校硬行拉著去上的奧數班,也不是為了偷聽點考題或其它無奈的原因,而不得不上的奧數班,現在各種開辦的校外奧數班的存在就都是合理的,其收費也是市場操作的結果,如果真要拿出“計劃經濟”那一套當頭棒喝的話,我想可能離“停滯”,“蕭條”就不遠了。改革開放到今天,有關部門的領導可能也是在改革開放之后成長起來的,我想車輪滾滾,可不要又一朝回到二十年前啊。
(作者系北京師范大學數學博士生,奧數選拔賽全國組委會工作人員 本文有刪節)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