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安徽省,很多人會馬上想到黃山、徽商或省會合肥,實際上處于中國南北過渡的安徽旅游資源非常豐富,雖至清代才建省,但吳頭楚尾跨江帶淮的這片土地,幾千年來都是中國歷史的大舞臺。我們不妨就從清代說起,介紹一個和安徽建省有莫大關系的城市。
安徽建省于清順治年間江南布政使司的分藩,先分為左、右布政使司,后左、右改為江蘇和安徽,最后布政使司變為省治,安徽省由此產生,而“安徽”兩字取自省內最重要的安慶和徽州兩府。安徽省的簡稱“皖”也出自安慶:據《漢書》記載,春秋時期的安慶境內存在著一個古老的皖國,皖雖小國,但國君皖公執政期間政通人和,受到后世敬仰,故境內多地以其命名,如皖公山、皖水、皖城等。
安慶舊稱舒州,“安慶”兩字取自“同安郡”和“德慶軍”,同安郡大致相當于現在的桐城,德慶軍則是今天的潛山。安慶自安徽建省即為省會,直至解放后才被合肥取代。中間雖偶有變動,但一直是安徽最重要的城市之一。1988年安慶由地區改為地級市,目前下轄三區五縣和桐城、潛山兩座縣級市。
作為黃梅戲的故鄉和曾國藩最鐘愛的地方,安慶這座千年古城和百年省會有著如詩的人文,而流經南部的長江和屹立北邊的大別山帶給安慶如畫的風景,下面分區縣介紹安慶境內的主要景區。
安慶市區首選景點莫過于迎江寺,宋寺明塔可謂安慶的名片。寺內除了號稱“萬里長江第一塔”的振風塔,殿塔匾像莫不經帝王將相和人文墨客加持。建于明代的世太史第歷經趙家五代,也展現了趙樸初的不平凡的一生。龍山鳳水的巨石山雖高僅五百多米,但瀑布巨石,曲徑通幽,宛如一個巨大的盆景。除了黃梅戲博物館,安慶市區還有眾多的名人故居分布在菱湖公園、獨秀園和鐵硯山房等處。
文人輩出的桐城在文學界的聲名甚至超過了安徽本身,縣城內文廟也是桐城博物館所在地,除了欣賞建筑群的規制和匾額等處的細節,大成殿后側、東西廡殿和廂房內都有跟這座“文都”有關的展覽。縣城東邊十多公里外的孔城老街因水運而興起,古巷老宅中有錢莊、書院、藥房,甚至還有書店和影院,一派歲月靜好模樣的老街也是寫生的理想選擇。
潛山縣因天柱山而出名,但鮮為人知的是安徽簡稱“皖”的出處古皖國就位于潛山境內。雖然有關古皖國的遺跡幾無痕跡,但縣博物館及對面的張恨水紀念館和陳長庚陳列館仍值得前往參觀。攀登天柱山之前,不要錯過山腳下的三祖寺,這座寺廟始建于南北朝的505年,除了精美的佛像,多留幾眼給寺內的摩崖石刻,畢竟作者中不乏王安石這樣的唐宋名家。
古南岳天柱山在安徽是和黃山齊名的三大名山之一,也是安慶最值得觀賞的景區,沒有之一。天柱山因境內古皖國也名皖山,也就是李白詩中的皖公山。安徽省以“皖”為簡稱后,天柱山就成了安徽的“源頭山”。秦漢時期天柱山被稱為霍山或潛山,還因被漢武帝封為南岳而又稱萬歲山。隋朝南岳南移至湖南衡山后,天柱山就成了古南岳。
這座花崗巖體地貌的大別山余脈不但是世界地質公園,還是道教的洞天福地。除了出眾的山峰叢林和名崖異洞,四季各異的云海澗瀑和竹林松濤更是深受游客喜愛。天柱山分東關和西關兩個景區,東關以奇險著稱,陡峭處需手腳并用。西關開發成熟,天池峰和蓮花峰是不可錯過的看點。海拔1488米的主峰天柱峰山體光滑陡峭,并非普通游客所能攀爬,登頂者至今屈指可數。
長江流經安徽近四百公里,江中第一勝景當屬宿松的小孤山。這座長江中的小島實際上是一塊形成于第四紀冰川期的巨石,巨石上觀景的最佳位置是觀濤亭,東邊對岸澎浪磯歷歷在目,能否看到西南方向的廬山則要看天氣。小孤山的另一看點是山腰的啟秀寺,大雄寶殿中供奉的是釋迦牟尼,小姑娘娘殿里則是媽祖。宿松縣北的白崖寨號稱“南國小長城”,曾是歷經多個朝代的古戰場。
太湖縣是大別山下的一座小城,縣城的老街還保持著舊時代的神韻。雖然和蘇浙交界的那個太湖沒有關系(直線距離還有三百多公里),但縣城西北的華亭湖卻有類似太湖的旖旎風光。太湖縣因趙樸初而出名,華亭湖北邊的寺前鎮佛圖寺有座趙樸初文化公園可參觀故居和生平陳列。華亭湖壩區山中有座西風禪寺不甚出名,但附近的西風洞卻是禪宗五祖弘忍曾經打坐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