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公眾號 刀鋒精益觀察
作者: Jeffrey Liker
導讀:
汽車制造業比編寫軟件要復雜得多。這不僅僅是聰明的頭腦在大腦中解決細節問題。在實體制造業中,很多事情都可能出錯,而環境又是如此動態。
特斯拉是汽車史上最令人驚嘆的傳奇,演繹了很多成功和失敗的故事。曾經有很多新勢力想要革新汽車業,他們都以失敗告終,比如塔克48。但特斯拉更為大膽,它打造了一個全新的汽車領域,就在它似乎要自由落體的時候,它神奇地提升到了一個新的績效水平。
特斯拉的股價波動也堪稱傳奇。就在賣空者開始對特斯拉股價的大幅下跌幸災樂禍之際,特斯拉股價會突然大幅飆升,這種情況有時會在同一周出現,它的股價起伏宛如瑞士的阿爾卑斯山。
特斯拉剛成立時,豐田對特斯拉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一方面,豐田很高興新聯合汽車制造公司(NUMMI)工廠能有一些好事發生,因為在通用汽車破產退出合資企業后,豐田被迫關閉了NUMMI工廠。此外,豐田章男參觀過特斯拉,特斯拉的創業精神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讓他想起新創時期的豐田,而不是現在作為一個全球汽車制造巨頭的豐田。豐田以5000萬美元收購了特斯拉約3%的股份(后來通過出售這部分股份賺了很多錢)。豐田還派出了豐田生產系統和基礎汽車制造方面的專家,幫助培訓特斯拉。此外,豐田還與特斯拉合作開發了一款電池驅動版RAV4,并嘗試向特斯拉的工程師傳授基本的項目管理知識。這款車的高成本,以及隨之而來的高價格,導致電動RAV4迅速停產,特斯拉和豐田從此分道揚鑣。
后來,埃隆·馬斯克(Elon Musk)明確表示,他對學習行業標桿---豐田生產系統(TPS)不感興趣,并希望超越它,直接擁抱制造業的未來。在2018年初與華爾街投資者的電話會議上,埃隆·馬斯克侃侃而談:
“特斯拉的長期競爭優勢不是汽車,而是工廠。我們要把工廠產品化……。T型車不是我們的產品,胭脂河工廠才是。我們會有很棒的產品,但這家工廠將成為具有長期持續競爭優勢的產品。”
埃隆·馬斯克很狂妄,也缺乏經驗,他認為自己可以在一夜之間超越別人長達百年學習設計和制造汽車的經驗。他打算利用計算機技術---汽車界從未見過的自動化水平來實現這一目標。他想跳過工業4.0,直接到達工業5.0。我開始想,“馬斯克聽起來更像是一個電腦程序員,而不是工程師。”“有了PayPal的成功經驗,他以為只要他能想到的,程序員就能編寫代碼去實現。
我覺得(現在仍然這么認為)汽車制造業比編寫軟件要復雜得多。這不僅僅是聰明的頭腦在大腦中解決細節問題。在實體制造業中,很多事情都可能出錯,而環境又是如此動態。這是豐田如此癡迷于改善(持續改進)的原因。改善是一種持續改進,但它不僅僅是讓事情變得更好。它還能解決新發布產品的缺陷,這些缺陷會引發許多無法預料的惱人問題。
當然,豐田的口號之一是“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對”。這避免了昂貴的返工和救火。豐田計劃,計劃,再計劃;然后在新模型發布之前做大量的實驗來找出缺陷。它還會限制新車型中采用新技術的數量,以盡可能避免新車型中質量、安全和制造問題的可變性和機會。
當然,這導致了一種更為保守的漸進方式,遠不如特斯拉的“大爆炸”那樣令人興奮。特斯拉沒有生產汽車的經驗,沒有建造工廠的經驗,對供應鏈、電池廠、經銷商網絡和人工智能軟件的開發也是從零起步。他們最近聘用了大量以前從未一起工作過的工程師,而且員工流動率很高。他們會在資金困難時解雇工人,有錢后馬上雇傭一批新手。不穩定對他們來說是一種常態。
豐田的高管們經常處于一種精神崩潰的邊緣,不是因為他們臉皮薄,而是因為他們能夠現實地預見到巨大的成本超限、錯過的最后期限、必須在事后解決的質量問題以及常見混亂。豐田的另一個口號是“言出必行”。馬斯克似乎總是在過度承諾和兌現不足的情況下茁壯成長。
特斯拉制造的各種危機都有據可查---發布日期出現了幾個月甚至幾年的延遲、質量問題成堆、大量返工、難以達到預期產量。就在幾個月前,馬斯克還在吹噓自己革命性制造系統中的新技術,當時他正睡在工廠的會議室里,試圖解決汽車產能不足的問題,還抱怨自己的自動化程度太高。他的結論是,他們需要更多的人手,減少自動化。
在接受CBS《晨報》采訪時,馬斯克被問及他所謂的“生產地獄”的原因。他解釋說,他們“對一些我們認為是核心技術的東西感到自滿。我們在Model 3車型中運用了過多的新技術。很多事情應該在事先就安排好”。他還承認,建立一套復雜的自動輸送系統,將零部件運送到使用地點的想法并不好?!拔覀冊旌昧诉@個瘋狂而復雜的傳送帶網絡,但它無法發揮預期的作用,所以我們把它全部拆掉了。”為了達到周產5000輛Model 3s的要求,解決方案是在一個帳篷下再建一條自動化程度低得多的裝配線。
我一直覺得奇怪的是,NUMMI在2006年鼎盛時期使用5500人生產了超過40萬輛車,但在2017年,特斯拉在這個工廠,使用了大約1萬人只生產了大約10萬輛。特斯拉人力資源部面臨的最大問題之一是員工停車問題。世界上自動化程度最高的汽車廠怎么可能是世界上生產效率最低的工廠之一呢?《華爾街日報》公布的數據證實了我的懷疑。他們的結論是特斯拉每位員工每年生產6輛汽車,而其他豪華汽車生產商的產量是這一數字的三倍。
這就引出了很多問題:如果……如果特斯拉在進行顛覆性技術變革之前,認真地學習了豐田的基礎制造技術,結果會怎樣?如果特斯拉擁有普通汽車工廠的勞動生產率,結果會怎樣?如果特斯拉生產的是高質量的汽車,而不需要返工大多數Model 3來保證質量,結果會怎樣?如果它的車輛按時上市并按時發貨,結果會怎樣?如果特斯拉認真對待制造和物流,執行力方面和產品創意一樣出色,結果會怎么樣?詹姆斯·沃麥克(Jim Womack)去年在一篇文章中打趣稱,理想的汽車制造商可能是豐田的執行力與特斯拉大膽的創業思維的結合。
我們不知道將來會發生什么。正如物理學家尼爾斯·玻爾(Niels Bohr)曾經說過的,“預測是非常困難的,尤其是關于未來的預測?!蔽掖_實懷疑,盡管特斯拉遭遇了種種挫折和執行上的問題,它是否還能繼續令人興奮,并吸引足夠多的買家,使公司能夠維持下去。很顯然,電池驅動汽車領域的競爭正在升溫。短期內最激烈的競爭可能來自奧迪(Audi)和保時捷(Porsche)等傳統豪華汽車制造商。豐田汽車一如既往地低調行事,在研發下一代電池技術、人工智能軟件和優步(Uber)等拼車公司方面投入了數十億美元。隨著規模相對較小的全電動汽車市場的增長,它們肯定會推出大量新的電動汽車。我不知道這種競爭將如何影響特斯拉,但如果特斯拉從一開始就認真對待制造業,它肯定會有更堅實的基礎。
Jeffrey Liker 著
刀鋒 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