桔子會
這里有一群最愛學習的社群電商研究者,都是來自全球各行各業商業精英,北京、 上海、廣州、杭州、深圳、武漢、成都、 澳大利亞、加拿大、美國、新加坡。。。
我們在社群中研究社群,
我們在社群中分享干貨。
來自中原桔學員
李博分享
會員編號:ZY0047
由于時間原因,一時想不起能給大家分享一點什么好,就簡單的過一下最近學習社群方面的知識,希望對大家有一些幫助。
一、社群是什么?
社群的基礎是粉絲,粉絲是對我們的產品或品牌充滿感情的鐵桿用戶,粉絲的消費行為也是基于對品牌或者產品的感情基礎。蘋果、小米等互聯網公司都是基于粉絲對產品或者品牌的情感認同。
社群經濟,就是先通過社群定位好我們的目標用戶,在通過用戶需求然后生產對應的產品,最大化的保證產品和用戶需求相匹配,而不是單獨的根據產品去找對應的用戶。所以建議大家在通過淘寶獲取用戶后,建立了自己的社群,可以多收集一下用戶的想法和建議,然后去生產對應的產品。
小米手機就是很好例子,推薦大家可以去看看這兩本書《參與感》、《超預期》
對大家做社群應該有所幫助。
二、粉絲經濟與社群經濟的區別
每一個品牌或者產品都有自己的粉絲,如果僅停留在粉絲這個階段,那么在忠實的用戶也不過是粉絲而已。只有經歷這個過程才能形成真正意義上的社群。
客戶——用戶——粉絲——朋友
客戶:第一次購買產品,對產品和品牌無任何情感。
用戶:多次購買或者長期使用該產品。
粉絲:對產品或者品牌產生一定情感關系。
朋友:和產品或者品牌形成一種非常密切的關系。
這里我解釋不是很明確,你可以自己去揣摩一下客戶、用戶、粉絲、朋友,他們各自的份量,那一種和你建立的關系最強,最能幫助到你。只有把客戶一步步變成朋友,這樣的社群我想應該是最活躍、粘度最高的社群吧!
它們的區別:
粉絲經濟:是只有一個中心,所有的人都圍繞這個中心產生經濟效應。
社群經濟:是一種相互交叉的關系,是為了服務用戶。發展到一定階段之后能夠
自我運作,粉絲經濟卻不行。
三、社群的商業模式
移動互聯網時代的社群商業模式:找到人、留住人、實現價值,社群就是很人打交道,得人得天下,最近的快播王欣公開受審一事就能看出這一點,一個得人心的公司,即使它不存在了,大家也一直記得它,特別是屌絲。
(1)找到人
就拿我們做淘寶而言,要找到人,我們通常是把在店鋪購買過的客戶引到微信上或者QQ上然后經行維護。找人的方法有很多,這個我就不一一介紹了。
(2)留住人
找到人后,我們就要對人群進行進步篩選,留下那一部分對我們最有用的人,和他們一步步的建立強關系。就像中原桔這樣,每天輪著群主分享,讓每個人都參與進來,一是群內成員活躍、二是每個成員都有參與感、三是輪著群主分享其它人還能學到干貨。具體的方式方法還有很多大家可以多多研究一下,畢竟留住人也是一個很難的事,大家以后多多探討,多多分享。
(3)實現價值
實現價值就是商業變現,讓留下來這部分人實現商業變現,為我們帶來利益。
四、社群商業生態體系
社群的商業生態體系,就好比小區的商業生態體系,大家可以觀察一下每個住宅小區周邊,都有超市、菜市場、藥店、銀行、餐飲、教育培訓等等,這些都是圍繞住宅小區延伸出來的商業。通過這些來增加買房的附加值,形成了一種商業生態系統,也形成了一種多商業模式,實現商業閉環。
小米手機也就是基于社群圈人,從剛開始的只賣手機,后面慢慢的賣小米盒子、小米3、小米電視、小米電視2、小米平板、小米路由器、小米移動電源、小米隨身WIFI、米鍵等諸多數碼產品及配件產品,也在慢慢的實現自己是商業體系,它的商業模式根源也是源于粉絲,然后建立自己社群圈。只要你的社群圈人數足夠多,你就可以慢慢的往其它方面發展,形成自己的生態圈。
社群的生態層次劃分和馬斯洛的需求理論劃分類似,社群成員的需求主要包括:產品體驗、信息補充、熱度、參與感、價值認可,社群生態建設要盡量滿足這五大需求才能更好的發貨作用。
下面就分享一個小米的案例,可以用這種公式去推算自己的社群,看看自己哪里還做得不夠好。
(1)生理需求=產品體驗=米聊 小米手機 小米盒子(產品)
(2)安全需求=信息補充=發燒友評測 用戶體驗=小米論壇 米聊(產品)
(3)歸屬需求=圈子認同=熱度、小米同城會 小米各類產品(產品)
(4)尊重需求=參與感=產品設計 粉絲互動 小米粉絲會 發布會(產品)
(5)自我實現需求=價值認同=小米發燒友圈子 F碼 小米產品(產品)
將社群轉化成一種商業,應該充分了解社群生態中的五大需求要素,以適合自己好方式生產產品,從而能夠切實為社群成員提供產品和服務,一切從消費者角度出發。并為消費者考慮。
就到這兒了,我把最近學到一些社群方面知識我覺得好的部分,分享給大家,希望大家看了有所想法。由于邊接單邊寫的,思路有的地方有點跳,將就看,畢竟第一次分享,也沒有什么好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