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蠻·半煙半雨溪橋畔》
半煙半雨溪橋畔,漁翁醉著無人喚。
疏懶意何長,春風花草香。
江山如有待,此意陶潛解。
問我去何之,君行到自知。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風雨廊橋,是指在橋上建有走廊或屋宇,能夠為行人遮風避雨的橋梁,在我國南部地區(qū)較為多見。然而,在山西省介休市石屯村也有這樣一座下石上木、半煙半雨的“北國”廊橋——環(huán)翠橋。橋樓風格渾然統(tǒng)一,造型獨特,為北方罕有之樣式。
廊橋橋面建于明嘉靖十九年(公元1540年),長約20米,寬約6米,三券洞,券頂微尖,乃我國石橋傳統(tǒng)券式。兩券間有分水金剛墻以承券腳。橋上兩側(cè)安石欄。三孔如虹,跨于溪上。
橋上玉皇閣建于清咸豐四年(公元1854年),面闊三間,進深五間,重檐歇山頂,高兩層,中夾暗層,檐三重,下層外槽擎檐廊柱十二根,內(nèi)槽廊柱八根,皆立于石礎(chǔ)之上。閣之構(gòu)架可分上下兩層,下層與橋面構(gòu)成過溪走廊,上層為風景畫廊,上層開窗正五側(cè)九,便于采光眺望。有單層十字歇山頂疊落于在重檐閣頂,使樓體在視覺上形成“明三暗二”的景致,造型至為奇特。內(nèi)外諸柱均直通上層。在柱之分配上,下層當心間減去前面兩內(nèi)柱,而上層則前面內(nèi)柱一列全數(shù)減去,以求寬敞。
三層檐均施斗栱,下檐施單杪斗栱,華栱作昂嘴樣,平出如意頭。腰檐華栱一跳以承撩檐槫。上檐華栱兩跳,偷心造。閣所用昂均為平置假昂,后尾不挑起,為明、清標準做法。柱頭鋪作所出梁頭較華栱寬加倍,為典型清式挑尖梁頭。
下檐柱頭斗栱
下檐補間鋪作
下檐轉(zhuǎn)角鋪作
腰檐柱頭斗拱
三檐皆施琉璃瓦,上檐及腰檐施綠色琉璃,黃色剪邊。下檐施藍色琉璃,黃綠二色剪邊。陽光下三檐絢爛奪目、色彩明亮、熠熠生輝。
橋兩旁是蔥郁的綠植,橋下半干的小溪偶見嬉戲的小魚,一排整齊的房屋緊貼著橋北頭,想必那溪水也曾在眾人目光的注視下潺潺流過。小溪以自己獨特的安靜和肅然,為石屯這座古老的村莊平添了一種意蘊:近水的撲朔迷離和遠山的煙霞迷漫。
“半畝池塘暗水通,樓臺分影幻神工”,廊橋靜靜地橫臥在溪水之上,承受著人們勞作與生息的腳步。日復(fù)一日,年復(fù)一年,橋廊木柱上的紅對聯(lián)貼了一層又一層,嗩吶聲響了一遍又一遍,她見證了太多人間的悲歡往事和歷史的滄桑變幻。古村中的鄉(xiāng)人,打工求學(xué)、留守顧盼從廊橋穿過,風雨容顏停駐在古建畫廊里,把鄉(xiāng)親們的冀望一次次濕潤,把聚散離合演繹得高亢而深沉。河是自然,橋是文化。踱步在青石鋪就的廊橋路面上,從橋南到橋北不過區(qū)區(qū)20余米,卻教人倍感浮生匆匆,世事悠悠。歲月磨光了橋面,南來北往的人們踩凹了鋪路的青石,用腳掌繡起歲月的麻點。百余年,這座風雨廊橋只消瘦了些許,而她的故事卻豐厚了很多.....
環(huán)翠橋,你是一位小家碧玉的隱世麗人,偏安在小村深處,幽靜而不失內(nèi)秀,端莊而不失文慧,卻“藏在深閨人未識”。憑倚欄桿,樓臺如夢。我用手輕輕拂去你面前兩方石碑的塵埃,讓你的故事重現(xiàn)悠遠、深刻和厚重。你是一棵大樹,我沒有能力將你搬進我的文字,因那環(huán)抱你的斑斑翠綠和點點落英,已將你曾經(jīng)的襟懷和高度昭示。你靜謐在鄉(xiāng)村的一隅,把無數(shù)悲歡離合埋藏在腳下。縱然流水失去了高度,白云失去了肩膀,你依然挺立沒有倒下。溝壑里的雷鳴,松濤間的回聲,已化作閃電,在風雨中成熟,在蔥蘢間綻放。
“絮花狼藉掩雕闌,千感箏心斂未。引危弦、回潮又起”。路,是歸家的引;橋,是風雨的魂。環(huán)翠橋,我與你對飲成月,相望成鄉(xiāng),愿你在俗世的洪流中無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