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復戡(1900年9月22日—1989年11月3日)
原名義方,字百行,號靜龕。40歲後更名起,號復戡。祖籍浙江鄞縣梅墟,生於上海。師從南洋公學(上海交通大學前身)總理張美翊。十七歲參加海上題襟館金石書畫會,成為早期會員。與吳昌碩、沈曾植、馮君木、羅振玉、鄭孝胥、康有為等過從甚密,獲益良多。留法國歸國後任上海美專教授。
【秦漢印選】
朱復戡先生在八十余年藝術生涯中留下眾多藝術寶藏,大部分為世人罕知,他的摹改、批改、校改篆刻作品就是其中重要的部分。朱先生的篆印作品雖在浩劫中有所散失,絕大部分經由徐葳先生珍護保存并捐贈藝術館,方不致完全湮滅這不僅豐富了朱派藝術也為中國篆刻史增添了一抹絢爛。
篆刻作為一門視覺藝術,品味欣賞并非觀其印石,而是觀其印蛻,而運用以筆代刀,以紙代石的篆印手段完全可以達到印蛻的藝術效果。朱復戡先生早在青年時期即致力篆印的開拓,《朱復戡篆印墨跡》一書就收入他的六百余方篆印作品,即使一字之偏旁部首甚至一個點畫,皆追根尋源,以三代鐘鼎、農具和秦權等形制納入篆印;以商周銘文、圖紋參用秦漢刻石化為邊款;以英文古篆化,旁圍云紋中西結合成印;以青銅紋飾設計印鈕;以精確的古文考證改動古璽印;以嚴謹踏實的態度自改印作。造詣之深,令人嘆服。
選錄的《秦漢印選》是朱復戡先生以摹改的形式對原印作改動,從這些改稿中也可捕捉探尋出朱復戡先生的創作思路和他的審美追求。
【釋文】宜有千萬
【釋文】私鉨
【釋文】孟畫
【釋文】朱佗
【釋文】子(栗)子信鉨
【釋文】朱聚
【釋文】安平右老
【釋文】程時之印
【釋文】苛崔
【釋文】吳翟
【釋文】程翁孺印
【釋文】隴泉太守章
【釋文】磨阿侯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