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
充電時間
媽媽
孩子們相親相愛,將來能夠互相扶持是每個多孩家長最大的心愿吧!但孩子間的爭端,常常惹得大人頭疼,即便年齡差距大沒有太大爭端,家長又會想兩個孩子之間不親密沒有愛怎么辦?
我們不能奢望孩子之間一直和睦,但如果做到以下幾點孩子之間肯定會更加和平友愛,父母也能更加輕松解決層出不窮的倆娃相處問題。
問題歸納
一、給每個孩子和我們全然單獨相處的機會。
每個孩子都渴望父母的視線集中到自己身上,希望我們全心全意的陪伴他一會,確保沒有在其他孩子上分散精力(其他的孩子先讓別人陪),沒有被手機牽制、腦袋里沒有工作、不用解決其他的事情,而是真心真意完全融入到孩子的世界中,單獨分別陪伴幾個孩子一定時間。時間長短遠遠沒有陪伴質量重要,再忙如果可以抽十分鐘如此陪伴,孩子也會因此產生安全感和自我認同感,然后在之后的相當長的時間段他就會覺得沒有必要再占用你的時間了。有一些大孩子已經和我們疏遠覺得沒有共同語言了,真心的陪伴就要盡量的去和孩子了解他喜歡和感興趣的東西,像朋友那樣聽他說吧!同時留出兩個孩子單獨相處的時間。前提是要把第一先做好,否則,他們本身的愛的需求還沒有被滿足,兩個人是沒辦法很好的相處的。
二、區別對待才是公平
就算是雙胞胎他們的需求也不一樣。我們不可能要求弟弟像哥哥一樣,他們本身脾氣秉性不同,并且孩子在不同年齡段,需要的環境和物資以及關心的點都是不一樣的,所以我們用同樣的方法對待兩個孩子,他們肯定會覺得不公平。有時候父母給一個孩子買了東西,心里就會嘀咕,公平起見是不是也要給另一個孩子買點什么,這無疑是在安慰我們自己的公平心。如果我們總在孩子面前去顯示我們的公平,相當于縱容孩子去尋求“公平”從而不斷進行比較,生怕自己吃虧,點擊兄弟姐妹的東西,這時候孩子會更加埋怨家長偏心。多了解孩子的真實需求吧,一旦這個真實需求被滿足,孩子就會停止膚淺的追求公平。真正的公平就是依據孩子們的不同真實需求而區別對待。
三、讓孩子們獨立解決他們之間的爭端。當孩子們戰爭時,減少對他們的關注;當孩子們冷靜后,幫助他們尋求解決方法。不用問責和追問起因,家庭不是法庭,那樣只會讓孩子們更加討厭彼此、互相推卸責任。孩子間的吵架是他們成長的助推器,通過吵架孩子們會學會如何保護自己、如何表達自己、如何維護自己的權益、如何協商、如何雙贏。即便打架,也是一堂生動的安全課,如果父母不在這方面給予關注強化,將非常有利于孩子在學校的健康成長。父母不要刻意的以自己的看法來判定誰對誰錯,其實答案往往是:都對或都錯。由于年齡所限,孩子們換位思考能力還沒建立好,爭端往往是為了滿足自身的需求比如說物權、控制欲、成就感、隱私,根本沒有對錯之分。而我們只可能以自己看到的情況判斷,看到的不一定是真相。父母介入的結果通常是每個孩子都會覺得不公平。當孩子冷靜就孩子間的爭端,讓他們輪流說出自己的看法,并且說出這對爭端的解決方法,孩子的好點子往往會出乎我們所料。如果孩子們想不到好的辦法,父母可以制定規矩,比如說公用的物品,輪流玩耍的時間,比如說私人物品不經過允許,別人不許玩兒等,有了這些規矩會好辦得多,
四、積極關注。
如果我們更多的關注孩子某個行為,他就會重復這個行為。多關注和睦相處中的他們,用描述性的語言給予每個孩子正面贊揚,比如:“我看到你給對方做…了,你們相處的很好,媽媽真為你們高興!”“你們雖然吵架但還是兩個人獨立解決了問題,媽媽為你們驕傲!”“你們能接納媽媽的建議,媽媽覺得很欣慰!”
五、拒絕孩子打小報告
弟弟偷了糖吃,姐姐過來告狀,這樣只會鼓勵姐姐繼續打小報告,鼓勵弟弟繼續討厭姐姐。不要給孩子講大道理或者去處理,最好是向孩子們解釋,監督兄弟姐妹不是孩子的事而是父母的職責。果斷告訴孩子不希望他打小報告,當然如果危險情況涉及到人生安全的事要通知家長。
六、排除遷怒。
孩子也許在其他地方比如學校遇到不開心的事兒,回家后將情緒發泄在兄弟姐妹身上。這個時候我們要認同和共情孩子的感受,讓孩子感受到我們對他情緒的理解,然后,幫孩子找到源頭問題。
如何看待這六點問題
?這六點需要父母的智慧和行動,而不是在孩子身上做文章。我們去做,孩子將會從我們身上學會對對方的肯定與尊重,大人與孩子、孩子與孩子之間會彼此更加有愛,孩子們會漸漸體會到,父母的愛不會因為多了一個孩子或少了一個孩子而增加或減少,父母的愛一直都是那樣的豐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