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黃湯的解析運用
作者/肖相如老師
—1—
麻黃湯原文
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35)
處方
麻黃三兩(去節)
桂枝二兩(去皮)
甘草一兩(炙)
杏仁七十個(去皮尖)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須啜粥。余如桂枝法將息。
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1)
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為傷寒。(3)
太陽與陽明合病,喘而胸滿者,不可下,宜麻黃湯。(36)
—2—
應該注意的問題
一、先煮麻黃,去上沫。這告訴我們,麻黃不需后下。
二、傷寒八癥:又稱“麻黃八癥”,即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喘。這八個癥狀是綜合上面三條原文而來的。
三、惡風:傷寒言“惡風”,可見惡風與惡寒并無本質區別。
四、麻黃湯證可以出現便秘。
原文第36條為太陽與陽明合病。從合病而言,當具備太陽、陽明兩經的證候。
從宜麻黃湯治療來看,當以太陽的表現為主,而陽明的表現可以有“不大便”,因為強調了“不可下”。如果沒有“不大便”,醫生是不會想到用下法的。
“不大便”源于寒邪束表,肺氣郁閉,由于肺氣郁閉而導致的腑氣不通,肺與大腸相表里故也。
這就提示我們,并不是所有的“不大便”都應用下法,一定要仔細分析病機,除本條外,還有(56)、(230)等,均有“不大便”,也都是“不可下”的例子。
—3—
麻黃湯的用法
麻黃湯具有發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腫等功能,是解表的主方。凡屬寒邪束表,寒邪襲肺,寒凝不通之證,皆可運用。不僅應用范圍廣泛,而且只要運用準確,效如鼓桴。
然而,許多醫生囿于麻黃湯發汗太猛,外感病熱多寒少等觀念,臨證每遇傷寒表實證而不敢用麻黃湯,嚴重影響療效,誤治時時發生。
所以,大家首先要建立的概念是,《傷寒論》的太陽病篇占了將近二分之一的篇幅,而太陽病就是表證,麻黃湯就是解表的主方!
如果能正確地運用麻黃湯和桂枝湯,表證就可以及時被治愈,就不會有轉變。不敢用麻黃湯,就不可能治好表證,就沒有學會《傷寒論》!
一、解表
用于傷寒表實證,表現有惡寒發熱,頭身疼痛,無汗而喘,舌苔薄白,脈浮緊。
其特征是發熱惡寒無汗。《內經》有“體若燔炭,汗出乃散”。如感冒、流感等辨證為寒邪束表者用之,其效如神。
二、平喘
用于寒邪束肺證,表現有咳嗽,氣喘,胸滿或悶,痰白而稀,或流清鼻涕,或流淚,或嘔,舌淡,苔薄白,脈浮緊。
麻黃是平喘的要藥。若兼有寒飲犯肺,咳喘而痰多清稀,則配溫肺化飲之品,如姜、辛、夏、味等,小青龍湯是其例;若是肺熱壅盛致喘,而見高熱汗出,喘促鼻扇等,則配辛寒清熱之石膏,麻杏石甘湯是其例。
三、利水
用于表證水腫,其病機為寒邪束表,肺失宣降,津液不得宣發于肌表而為汗,又不得通調水道而為尿,溢于肌膚而為腫。
(1) 表證水腫的特征:水腫兼表證;頭面腫為主或頭面腫為先。
(2) 常見疾病:急性腎炎水腫,慢性腎炎急性發作的水腫等。
(3) 配伍:麻黃湯合五皮飲加懷牛膝,車前子等。
若寒邪化熱或兼里熱,而見口干、舌紅、咽痛等,則用麻杏石甘湯合五皮飲;若兼濕熱,而見皮膚瘡毒,則可用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加益母草,車前草,白花蛇舌草,白茅根等。
總之,治療表證水腫麻黃是主藥,麻黃湯治療水腫既可叫解表利水,又可叫宣肺利水,《內經》中稱為“開鬼門”,也有人將此形象地稱為“提壺揭蓋”。
用麻黃以后,病人可出汗,也可不出汗,但尿量肯定增加,隨之水腫消退。
麻黃常規用量一般不會有不良反應,只是對于本身有快速性心律失常的病人應注意,因為麻黃可加快心律,這時可將麻黃換成浮萍,浮萍用量是30克。
(4) 運用的三個標準總結如下:
一是水腫有表證者;
二是水腫有肺經病變者,如咳喘胸悶等;
三是水腫病程短者,1個月以內的水腫都應考慮用解表利水法。
四、止利
用于傷寒表實兼有下利者。
32條便是其例。“太陽與陽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湯主之”。
其病機是寒邪束肺,腠理閉塞,肺氣不得宣發津液于肌表而為汗,又不得下輸膀胱而為尿,故下注大腸則為下利。
《素問·經脈別論》有:“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津,上歸于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并行,揆度以為常也”。
發汗止利法其實質在于調整人體津液的輸布狀態,與利小便以實大便機理相同。
五、排毒
主要用于慢性腎功能衰竭尿毒癥時,通過發汗促進尿毒癥毒素從汗腺排泄。
尿毒癥時,腎臟排泄代謝廢物的功能喪失,調節酸堿、水電平衡的功能衰退,將更多的依賴于呼吸和汗腺的排泄和調節功能。
所以有人認為皮膚為人體的第二腎臟。用麻黃湯可以促進發汗排毒,同時可宣暢肺氣,使呼吸調節功能得以改善,有利于減輕尿毒癥的病情。
比較穩妥的方法是用麻黃湯做汽浴、藥浴。
六、治寒邪凝滯之證
凡是具有寒邪凝滯病機的病證,都可考慮使用麻黃湯。如曾有用麻黃湯治療難產、呃逆、痛經、寒痹等的驗案。
—4—
驗案一則
20世紀80年代,我湖北工作期間,一同事的小孩患感冒,在小兒科請著名的老大夫治療一周不愈,請我診治。
患兒有明顯的發熱惡寒無汗,鼻塞聲重,舌淡苔白,這是典型的太陽傷寒,完全能治好的,為什么久治不愈呢?
我看了此前服的方藥,主要是銀翹散的加減方,我就開了麻黃湯,半劑,一服汗出痊愈。
這就是會用麻黃湯的好處,這就是學習《傷寒論》的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