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小兒宜嚴,嚴氣足以平躁氣;
待小人宜敬,敬心可以化邪心。
[述論〗
“小兒”與“小人”,同是一個“小”,但內涵不同,前者是年齡區段的“小”,后者是品行尺度上的“小”。實質不同,所持的態度和方法也不同,教育小孩宜嚴,對待小人的宜敬。
任何人都有親子之情,但是親子需教子。教子事非小,它不僅密切關聯著家庭的和睦幸福和孩子的成長進步,而且密切關聯著國家的前途、命運和社會的發展、進步。教育子女的成效,首先取決于對子女心理特點和融基礎上的正確態度和方法。小孩子具有充滿稚氣、心性頑皮、躁氣好動、固執任性的特點,這就要求對孩子必須以嚴肅的態度、嚴正的姿態、嚴格的規定進行教育和要求,做到以嚴肅克嬌氣,以嚴正克頑氣,以嚴氣平躁氣。
如若不從嚴教子,而是一味地溺愛嬌寵,過分地遷就忍讓,凡事縱容護短,長期依順應求,必強化孩子的稚氣、嬌氣和躁氣,其不但不能專心讀書、用心做事,而且還會固化逆反心理,以頂牛、執拗的方式和浮躁粗俗的情緒對抗長者的規勸和教導。一遇到社會環境中消極因素的影響,就會誤入歧途,墮落失足,陷入難以自拔的境地。
當然,教子宜嚴,嚴要嚴得既合理、又合情,既可行又適度。要做孩子最仁慈的嚴師,最知心的長者,溝通心靈、微微潤發、循循善誘。
所謂“小人”,是指那些心術不正、品行猥瑣的人。對于“小人”,人們往往在感情上疏厭,在態度上鄙視,在交往中提防。其實,這并不是理智的選擇,也愧于君子的風范。“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由于小人的心靈已經邪僻扭曲,如再被人鄙視、疏遠、厭惡,則可能更促使其心理變態,趨邪附惡,孤傲妄為,走向邪路。
與其如此,倒不如去尊重他的人格,喚起他的悔悟,感化他的心靈,使“浪子回頭”,重塑一個新的自我。其實,君子與“小人”的差異,從根本上說,蓋源于心志與氣量的差異。君子之心不勝其小,而氣量涵蓋一世;小人之心不勝其大,而志意拘守一隅。(清·金蘭生《處世格言·存養》)
也就是說,君子也不過寸心,但氣量能包容整個世界;小人的心狂野,但意志只局限于某一個角落里。君子講道德,處事小心謹慎,待人寬宏大量;小人缺德不義,膽大妄為,無所顧忌,但心胸狹隘、目光短淺、行為猥瑣。君子小心并非膽小;小人膽大并非勇敢,只是無知自負、無識妄為。
因此,君子應以自己寬宏豁達的寸心,去感化小人偏狹縱野的妄心。當然,這是非常艱深難為的。正因為艱深難為,才更需要竭盡心力,才更能以此增長見識,磨煉性情,也即是:“處難處之事可以長見識,調難處之人可以練性。”(明·徐禎稷《恥言》)
當然,對小人以敬化邪時還要謹慎,以防蒙受其害。敬慎相機,以使小人改邪歸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