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快檢在食品領域發展迅速,簡單、快速的得到結果,大大縮減了等待時間,是我們的工作變得更有效率。所以,在一些執法部門大受歡迎。
首先,何謂快檢:所謂快速檢測,就是體現在“快”上,也就是快速、簡便、靈敏。這里一定要注意是“快”,而不是“準”。理想的快檢應該是紙片法、分子生物學技術方法、免疫學方法等。生產企業應該在這些方面下功夫,這些都是為了體現“快”的理念。
介紹一下水中六價鉻、汞、鉛、砷、鎘的快速檢測。
1
水中六價鉻的快速檢測
適用范圍:
本方法適用于生活飲用水、水源水中六價鉻的測定。
檢測意義:
水中鉻以六價或三價形態存在。六價鉻比三價鉻的毒性大100倍,而且更易被人體吸收,蓄積體內導致肝癌等疾病。
方法原理:
在酸性環境中,六價鉻與二苯碳酰二肼反應生成紫紅色化合物,可目視比對或于波長540nm處進行分光光度測定。
操作步驟:
取透明清澈水樣(如水樣帶有黃色不妨礙測定)加入到含有固體試劑的六價鉻速測管中,蓋蓋后將試劑搖溶,3~10分鐘內觀察顏色變化情況并與對照色板進行比對。
結果判定:
1.將速測管粗端顯色部位、距離對照色卡大約1cm進行對比,找出與色卡相同或相近的色階,該色階上的數值即為樣品中六價鉻的含量mg/L。
2.如果顏色超出色板最高數值,可將樣品稀釋后測定,比對結果乘以稀釋倍數即可。
注意事項:
速測管陰涼干燥處保存,試劑有效期24個月。
2
水中鉛的快速檢測
檢測意義:
鉛是水中五大金屬污染物之一,主要來自工業廢水、粉塵等環境污染。鉛可與蛋白質、酶和氨基酸內的官能團絡合,干擾機體多方面的生化和生理活動。我國先后將鉛的限值定為0.1mg/L、0.05mg/L,此次修改為0.01mg/L。
操作方法:
取5mL清澈水樣或水樣濾液于比色管中,依次加入4滴指示劑A, 5滴指示劑B,5 滴指示劑C,蓋蓋后上下輕輕顛倒三次使溶液混勻(不要劇烈震蕩,防止產生氣泡 影響觀察),放置3min。
結果判定
開蓋后由上向下觀察比色管中溶液顏色變化并與比色卡比對,找出相同或相近的色階,色階上標示的數值即為樣品中所含鉛mg/L的大概含量。
說明與注意:
1.本方法為現場快速檢測方法,主要檢測樣品中離子鉛的含量,實際樣品中鉛的總量(含有機鉛)會比本檢測結果高,精確定量應以國標法為準。
2.國家標準規定:生活飲用水中鉛的限量標準不得大于0.01 mg/L。
3.如果將水樣蒸發、濃縮10倍后測定,其檢測限可提高10倍,比色結果除以10即可。
4.A、B、C試劑各1瓶,比色卡1片,5mL比色管5支(清洗干凈后可重復使用)。試劑保質期16個月。
3
水中汞的快速檢測
檢測意義:
凡是可溶于水或稀酸的汞化物皆系劇毒物質。國家標準規定:飲用水的限量標準為≤0.001mg/L。由汞引起的急性中毒亦有發生,在急性中毒事件中是篩查的一項內容。
操作步驟:
取40ml水于反應瓶中,加入兩平勺(約0.2g)酒石酸,搖勻,取檢汞管一支,在下端(細端)松松塞入試劑棉少許,插入1/2條測汞試紙,在檢汞管上端再塞入少許試劑棉,將檢汞管的下端插入帶孔的膠塞中。向反應瓶中加入一片產氣片,立即將帶有檢汞管的膠塞插入反應瓶口中,待產氣停止,觀察測汞試紙變化情況。
結果判定:
試紙不變色為陰性,橘紅色為陽性,檢出限0.2μg,飲用水的限量標準為≤0.001mg/L如果試紙上出現橘紅色時,即已超出國家標準規定值的5倍以上。
注意事項:
1.操作應在20℃以上溫度中進行,必要時可用手握住反應瓶助溫。
2.加入產氣片后應立即將帶有檢汞管的膠塞插入反應瓶口中。
3.當樣品出現強陽性結果時,可降低取樣量再行測試。
4
水中砷的快速檢測
檢測意義:
天然水中含有微量的砷,水中含砷量高的原因除地質因素外,主要來自工業廢水和農藥的污染。對人體的損傷以慢性中毒為主,表現為皮膚出現白斑,隨后逐步變黑,角化肥厚呈橡皮狀,發生龜裂性潰瘍等。由砷引起的急性中毒亦有發生,在急性中毒事件中也是篩查的一項內容。
操作方法:
1.取檢砷管1支,剪掉兩端密封頭,將有棉花的一端插入橡皮塞中心孔中。
2.取水樣20mL于反應瓶中,加入兩平勺(約0.2g)酒石酸,向反應瓶中加入一片 產氣片,立即將帶有檢砷管的膠塞插入反應瓶口中并塞緊防止漏氣(此反應最好 在25℃~30℃下進行,天冷可用手溫或溫水加熱),待產氣停止(大約10分鐘), 取下檢測管,用尺子量出檢砷管中變成紫紅或灰紫色的長度(mm),由定量尺求得 砷含量。
國家標準規定:
生活飲用水中砷含量不得大于0.01 mg/L。小型集中式供水和分散式供水中砷含量不得大于0.05 mg/L。
注意事項:
1.本方法為現場快速檢測方法,精確定量應以國標法為準。
2.檢砷管30支、反應瓶和塞1個、酒石酸1包、產氣片1瓶、量尺1把。
3. 陰涼干燥處保存,有效期24個月。
5
水中鎘的快速檢測
檢測意義:
鎘是水質中毒性較強的金屬污染物,主要損害肝腎功能并有致癌致畸作用。
方法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