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要有次序,更要有目的,不然的話,那便是無的放矢。這四句經文中的第四句“真性顯”,就是學佛的目的。也可以說,上三句是因,第四句是果。現在先從第四句講起。“真性”者,一真法界性也,就是《釋教三字經》最初“無始終。無內外。強立名。為法界。”的法界。也就是一切眾生身心的本體。先天地而不生,后天地而不滅,所以名“真”;在有情的眾生為佛性,在無情的事物名法性,所以名“性”。“性”即是體。
真性從無始以來為無明所染,起貪、瞋、癡,造殺、盜、淫,循業受報,六道輪回,永無了期。好像太陽為烏云所遮,雖有無比的光芒,卻放射不到地面上來。
然而我們可以問:“烏云是地氣上升、凝聚而成,終有消散的時候。無明從那兒來的呢?”之前說過了,無明無始。無始者,既沒有初生的時間,也沒有初生的方所,是幻生,還歸于幻滅。由于我們不知是幻,所以就有“四句”和“百非”的種種“妄念”隨之而起了。
不徹底的宗教教義或古今、中外的哲學,對宇宙萬有及其本體,摸擬、猜測,不外乎“有、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的四句。或以常、無常、有邊、無邊來說,都可以成為四句。都落在對待當中。
在佛法上講,有是增益謗,無是減損謗,亦有亦無是相違謗,非有非無是戲論謗。真法界性不屬于四句,所以要“離”。
“百非”者,上面的四句,每句可以演成四句,成十六句。十六句中有過去、現在、未來之三世,便成四十八句。每句分已起、未起,成九十六,加根本四句,一一皆無實義。而人我、法我二執,都是因此而起,所以說“百非”無一,而一定要把它“遣”去。四句既離,百非亦遣,“妄念”不消而自消,“真性”不顯而自“顯”。
悟顯法師~輯解編著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