蒜腸、粉腸,煎灌腸,
鹵煮、炒肝兒,溜肥腸,
今兒個,小編想跟您聊聊
北京人愛吃的那些“腸”。
瓷,您平時都上哪買熟食去?
稻香村,天福號,還是義利?
小編家門口守著一家稻香村,
回家路上總愛先去那報個到~
(圖片來自大眾點評:e41)
一進門,直奔熟食區,
“師傅,麻煩您給我拿根蒜腸”
吃在嘴中微微的蒜味,真是讓人心動
(圖片來自豆瓣:HH)
夏天,北京人愛拿它卷烙餅,
平時,家里來人,
或是桌子上沒葷腥的時候,
也愛買上一根,切成片,
往盤子里那么一擺,
就著菜吃,真香
(圖片來源見水印)
昨兒,剛吃完蒜腸,
今兒咱就該換粉腸了。
過去見老街坊在家做過,
現在想吃,就只能上外邊買去了。
個人感覺義利的粉腸還不錯,
回頭您可以買來嘗嘗~
小編酷愛稻香村的小泥腸,
有豬肉和雞肉的兩種,
我們家一般愛買雞肉的,
拿回家直接吃,
或是切個花刀,
放油鍋里那么一炸,
白嘴或是蘸番茄醬吃,都行!
寫這篇文章的時候,
對桌同事還特意跟我說了聲,
別忘了寫茶腸,
估計這主兒,挺好這口的。
茶腸,北京人餐桌上的“常客”。
尤其夏天懶得做飯的時候,
買點腸,拿烙餅一卷,齊活兒。
吃芝麻醬面的時候,旁邊也得擺上一盤。
(圖片來自:稻香村官網)
別看多沒多少肉,
但真能趕走肚兒里的蛔蟲。
這眼瞅著離春節也沒多遠了,
您家過年的時候桌上也準有它吧?
(圖片來自:稻香村官網)
作為吃煎灌腸十級用戶,
每次寫它的時候,都要為它正一次名,
因為它是在餅鐺上煎出來的,
所以應該叫它煎灌腸才對~
雖說如今的灌腸沒有腸,
但老北京都知道傳統的灌腸是有腸的。
油用的也都是豬油,
不過,現在很多商家都改用素油了...
記得小時候,
最愛隆福寺的豐年灌腸。
他家的灌腸是用純白薯淀粉,
生灌腸是白綠色,煎熟之后微微發黑。
蘸在蒜汁兒吃,倍兒香。
▲豐年灌腸
但現在的豐年灌腸嘛...
我就不多做評價了。
“炒肝里面怎么全都是腸,沒有多少肝?”
不滿意炒肝中肝比腸少,
這可能是許多慕名到老字號
吃飯的外地游客最常見到的嘀咕了!
老北京都知道炒肝兒的主料是腸,
喝炒肝,為的也是這口腸子。
您要吃到全是肝,沒兩塊腸的,
要不就是您跟炒肝兒的師傅說多給您來點肝,
要不就是您去錯地方了。
不知道您是不是跟小編一樣,
嗜炒肝兒如命,
只要能喝上心愛的炒肝兒,
哪怕早上要早出門1小時,多坐兩站車,
也非吃不可。
尤其天冷之后,
這一碗炒肝兒下肚兒,
別提多舒坦了,
喝完說吃塊口香糖壓壓嘴里的蒜味兒吧,
還真有點舍不得~
既然提“腸”了,
那就不能把鹵煮火燒給落下。
北京人都有個鹵煮情懷,
隔三差五的得來一頓。
其實這鹵煮火燒就是豬腸、
豬肺在大鍋里一起燉,
加上斜切的火燒、豆泡一起燉,
火燒透而不粘,肥腸香而不膩。
澆上蒜汁,
一碗又有肉又有主食,就齊活了!
那燉吊子,您愛吃么?
“這位”和鹵煮火燒,
就好像一媽生的兩兒子。
有點“傻傻分不清楚”
燉吊子,以大腸為主,
加豬心、豬肚、豬肺等,
獨不加豬肝。
擱砂鍋里慢慢燉熟。
您別看九轉大腸的原料,
用的是不起眼的豬大腸,
但做出來,那可是色香味俱全,
紅潤透亮,肥而不膩,
每塊都是銅錢大小。
北京人下館子愛認老字號,
老北京都知道九轉大腸是惠豐堂招牌菜,
據說當年慈禧太后嘗完也是贊不絕口!
(圖片來自大眾點評:北極熊)
不知道是100多一盤的價格,
還是口味已大不如前,
在點評網上搜索“惠豐堂”,
九轉肥腸已被擠到推薦菜的后幾名。
(圖片來自大眾點評:匿名用戶)
作為一個無“腸”不歡的北京人,
就跟于謙他爸似的,
一天三頓,頓頓都想吃豬大腸。
雖說現在生活水平好了,
但也禁不起天天下館子,
今兒晚上,咱們做道焦溜肥腸怎么樣?
您有錢非想下館子,我也不攔著您
咱家誰做的焦溜肥腸最好吃?
抽空,讓我嘗嘗唄~
每天甭管飯桌上有幾個菜,
準得有一、兩個下飯的。
酸甜口的焦溜肥腸,好吃又下飯。
最后剩下的那點湯,
還要倒碗里,拌米飯吃呢~
寫到這兒,
小編有點餓了,
我先去踅摸點“腸”吃了,
您要是有吃“大腸刺身”的渠道么?
勞駕留言里給一個
烤肉醬 一塊有靈魂的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