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我·讓中醫藥服務更多人
宮腔積液又稱子宮積液,是指子宮腔內存在多少不等的液體,可表現為積血、積膿、積水。不同年齡患者的宮腔積液可由不同的原因引起,是一種伴隨癥狀,可出現在正常的生理情況下(一般在5mm以下),也可出現于病理情況下(積液范圍超過5mm,且伴有子宮內膜異常回聲)。
對于不同的患者來說,癥狀差別也很大。有些患者沒有明顯的癥狀。但有些患者則有發熱、腹痛、小腹下墜感、腰酸背痛等癥狀。此時需要及時就醫。
中醫雖無宮腔積液之稱,但從其表現來看,隸屬于中醫中“腹痛”“腰痛”等疾病的范疇。用合適的方藥治療,如溫經湯、小建中湯、當歸芍藥散、知柏地黃湯等,效果很好。如《金匱要略》:“婦人腹中痛,小建中湯主之。”“婦人腹中諸疾痛,當歸芍藥散主之。”
溫經湯出自《金匱要略》,能溫經散寒,養血祛瘀,主治沖任虛寒、瘀血阻滯證。癥見月經淋漓不止,血色暗而有塊,淋漓不暢,或月經超前或延后,或逾期不止,或一月再行,或經停不至,而見少腹里急,腹滿,傍晚發熱,手心煩熱,唇口干燥,舌質暗紅,脈細而澀。亦治婦人宮冷,久不受孕。臨床常用于治療功能性子宮出血、慢性盆腔炎、痛經、不孕癥、宮腔積液等屬沖任虛寒,瘀血阻滯者。例如曾用溫經湯為主,治愈一老年患者的宮腔積液。
病案
【患者信息】李某,女,63歲
【主訴】小腹隱隱作痛數月
【初診2021年2月6日】平素小腹疼痛,隱隱作痛數月,喜溫喜按,遇冷加重。曾用熱敷等方法治療,效果不明顯。平素身體較為瘦弱,納可,眠可,二便調。舌紅舌苔白厚膩。兩脈弦細弱。
2020年12月10日泌尿彩色多普勒示:宮腔內可見0.4cm的液性暗帶。
【診斷】西醫診斷:宮腔積液;中醫診斷:腹痛。
【證型】胞宮寒濕證
【治法】溫經通脈,化濕止痛。
【方藥】予以經方溫經湯加味治療。
吳茱萸5g、當歸9g、炒白芍9g、川芎9g、桂枝9g、丹皮9g、炙甘草9g、姜半夏8g、麥冬9g、茯苓15g、黃芩15g、大血藤15g、澤瀉15g、炒白術15g、生姜2片,大棗2個。
【方解】本病小腹隱隱、喜溫喜按為虛寒表現。故以吳茱萸、桂枝、生姜溫經散寒、通經止痛;
姜半夏、茯苓、炒白術健脾化濕;澤瀉利水;
血不利則為水,故以當歸、白芍、川芎、紅藤,養血活血,逐瘀通絡。生姜、大棗健脾和胃。桂枝、白芍、炙甘草、生姜、大棗為桂枝湯,可以調營衛,和陰血。
瘀血不去,新血不生,則陰血耗損,容易血熱,故以黃芩,丹皮清虛熱,涼血清熱。諸藥合奏溫經通脈,化濕止痛的功效,從而達到治療宮腔積液的目的。
【用法】7劑,水煎服,日一劑。大火燒開鍋后,換用小火煎煮30分鐘。
【醫囑】忌涼,少吃油膩肉食,魚蝦海鮮。多吃好消化的。平時也注意多穿點衣服,防寒保暖。也可以配合用熱水袋經常暖暖肚子。
【二診2021年2月13日】一周后復診,患者疼痛明顯好轉。續服7日。患者反饋:“過年好!吃了藥以后自我感覺效果不錯,今天再吃一次就吃完了,是否需調整藥方?還是按原藥方再取藥?請您方便時告訴我。” 我回答:“有效果挺好的。就再吃上一周吧。還是按照之前的藥方,先不用改了。”
【三診2021年2月20日】又一周后復診,病癥基本緩解,患者小腹偶爾疼痛。患者反饋:“按照你第二次調整藥方,又服用了一周,感覺很管用,基本上不疼了,但有時隔幾天還有疼一下的感覺,你看她還需繼續服藥嗎?”因考慮到年老,腎虛,故于上方加覆盆子,枸杞子,續服4周。
【四診2021年3月30日】病癥痊愈。彩超顯示:宮腔積液消失。
【隨訪】迄今為止,已愈3月,一切良好,無任何疼痛。
按語
沖為血海,任主胞胎,二脈皆起于胞宮,循行于少腹,與子宮密切相關。沖任虛寒,為寒濕阻滯,血凝氣滯,經絡不通則故少腹里急、疼痛、腹滿、月經不調、甚或久不受孕。
溫經湯為婦科常用方,主要用于沖任虛寒而有瘀滯的少腹疼痛、月經不調、痛經、崩漏、不孕等。臨床應用以小腹冷痛,月經不調,經血夾有瘀塊,時有煩熱,舌質暗紅,脈細澀為辨證要點。
“溫經湯”又有“美手湯”之名,可治療女性手掌皸裂。
溫經湯調經、美容,是中藥里的“雌激素”。江南盛行膏滋,以溫經湯熬膏,日常開水沖服,美容養顏,可使女性肌膚潤澤。
媒體來源:中醫范圣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