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卷子
剛剛過去的周六,就在我們深圳,一位女童被毆打的視頻引起了關注。短短四分鐘的視頻里,女孩被腳踹、掌摑、拿凳子敲頭,掄起棍子打。視頻被發到網上。警方介入,女孩父母對此事供認不諱;當地婦聯已經向法院申請了女童人身安全保護令;今天“平安寶安“ 通報女童父母已被采取刑事強制措施。
被刑拘是好消息,可是女孩的保障怎么辦?她的弟弟怎么辦?永久剝奪父母監護權估計目前條件也做不到。我們能想象到的是:孩子將在原先的生活軌道上繼續往前,現在所遭遇的一切極有可能會重復,更有可能會為未來的某種悲劇埋下導火索。
再往前,也有則和打人相關的事件。就是一名男子在時隔20年后打自己曾經的老師。視頻同樣很火,且引起了很大爭議。據該男子說,是因為在20年前遭到了老師的過度體罰從此留下了心理陰影,每當想起這件事的時候,還是非常的憤怒;后來偶然遇到了這位老師,于是就上前打了他幾巴掌。后來這個事件被再發酵,150名村民聯名擔保:他是好孩子!
一名“好孩子”20年后還記得當年老師的拳腳,一來證明該男子還沒有足夠成長,沒有獲得更大的天地、獲得足夠精彩的人生,讓他去學習遺忘;二來極有可能是,拳腳本身就是讓人難以遺忘的事。
還有,不久前發生一起“12歲男孩持刀弒母”慘案。“2018年12月2日晚,湖南省益陽市沅江泗湖山鎮一名12歲的小學六年級男生吳某康因不滿母親管教太嚴而將其殺害在家中?!?/span>
事件過去已將近一月,當初的觸目心驚、滿屏飛語已被新的熱點掩蓋。新年鐘聲也即將敲響,挑逗我們神經的新話題也在層出不窮。
事件一里那位可憐的孩子,事件二里那位可憐的老師,都還能看到明天的太陽。而后面那位可憐的母親,永墜黑暗之中,此生再也看不到這個世界的花朵,看不到2019的陽光了。
都是母親眼巴巴看著長大的孩子,都是老師累兮兮教著成長的孩子,這是怎么了?
事件一、事件二,是程度輕的。一邊是挨打的孩子、施暴的家長,一位是挨打的老師、施暴的學生。只是,他們有沒有可能成為事件三里的角色?
悲劇不能假設,成長自有邏輯。
那位12歲的小男生弒母原因是“不滿母親管教太嚴”。
管教太嚴?!
“好好管教孩子”,我們一直以來都是這么做的。 這什么時候成了罪過?成了暴力甚至戕害的理由?
作為教育工作者,想到這個,有點不寒而栗。
但戰栗之后,得吧啦吧啦,這背后的道道。
管教到底有沒有錯?
首先,管教是什么?
我父母是獄警,當時被稱為管教干部,犯人(刑滿者叫“場員”)們簡稱這些干部為“管教”。管教強調的是管(管理、管控、管制),然后才是教,它本身偏重于制度化和剛性。
管教,通常會要求對象聽話,守秩序,按照我說的去執行。
如果面對成長中的孩子,大人們都是“管”字當頭:怎么還沒寫完作業?怎么考這個分數?怎么還沒回家?怎么牛奶還沒喝完?或者:你不能這樣,你必須這樣,你為什么沒有這樣!……那么,他們的眼睛里便只有孩子的行為與結果,而看不到他們更廣闊的心世界了。
大人們需要一個聽話的孩子,一個滿足自己期待值的孩子。
能管到的是可視化的行為與結果,孩子的心靈不在管轄范圍內。那些豐富、復雜、變化著的情感與情緒被漠視、被屏蔽,于是管到最后,孩子的心靈就被管成了一灘稀泥或一片荒漠。
父母對孩子,重在“撫育”。撫養,然后教育。
老師對學生,重在“教育”。教導,然后培育。
一味“管”,只會“管”,沒有起碼的尊重與理解,平等的對話與溝通、細致的疏導與引領,智慧的贊賞與鼓勵,孩子被管遠、管冷、管傻簡直就是必然。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他們是生命對于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他們借助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
他們在你身旁,卻并不屬于你?!?/span>
其次,“太嚴”是什么?
體罰不是嚴格。如果把揮舞棍棒、拳腳、掃把這些動作叫做嚴格,簡直是對嚴格的最大誤解。這不叫管教,更不叫嚴格,這叫暴力。
每一個稚嫩的心靈都需要愛的澆灌,“打你是為你好”這樣的教育謊言,騙了太多大人,但騙不了孩子,他們不認這種愛,他們身體曾遭受的痛,會在心里發酵,并在人生某個時刻變本加厲地還回來。
因為幼年、少時的疼痛會伴隨終身,會讓他們從此懷疑愛,懷疑世界,懷疑人生的。
另有一種暴力甚至和管教無關,純粹是轉嫁大人自身的情緒或壓力,只因為自己心情不好,動輒揮拳舞棒。這類人通常受教育程度偏低,自身幸福度偏低,或生活艱難。
但越是艱難,越該寄希望于孩子對不?對孩子好,才能有改變命運的可能;孩子好了,才能有幸福起來的可能。
暴力不光是蠢,也是病,是罪。如果是蠢,得有周圍人幫忙提醒點化;如果是病,得有專業人士介入來醫;如果是罪,法律就應該出手了。
無論出于什么背景的暴力都不應該有市場。
尤其是“我打我兒子(閨女)”,到最后“我殺的是我媽”,關起門來的暴力更隱蔽、更可怕、更具傷害性。
對所有的暴力,我們都得保持警惕,勇敢說“NO”。
教育詞典里從不含暴力。
另外,嚴格沒有錯,但不該苛求。
不分青紅皂白,用超出孩子能力的標尺去度量,讓孩子成天生活在巨大的壓力下、恐慌下。你屢次要求,他屢次達不到;你不斷責罰,他不斷委屈(或累積怨恨),結果會是什么?
違背了孩子身心發育的規律,導致強大的逆反心理,以至于不可收拾,這是有多得不償失!
高期待值,是家長強行把自己的需求綁架在孩子身上,讓孩子替自己去完成人生。
可是,憑什么呢?
每個人的人生都是自己的,孩子沒有責任替你去實現目標。你的任務是讓他建立起自己的目標,形成自己的動力,一路往前。而外在的逼迫只會使TA們反抗,甚至拿整個青春、整個生命來對抗。
有時候,需要我們有勇氣去承認孩子不夠聰明、不夠精彩。不苛求,還需要胸懷,你的心大,孩子的世界才會大。
“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
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卻不是他們的靈魂,
因為他們的靈魂屬于明天,屬于你做夢也無法到達的明天”
再次,如果你沒有參與孩子的成長過程、情感世界,更別輕易“管教太嚴”。
這起弒母慘案,如果了解了孩子的成長背景,再有一點心理學常識,就會明白,這場悲劇看似偶然,實則是必然。
12歲男孩從小由爺爺奶奶帶大,父親常年在外上班,母親是這兩年因為生弟弟才回到家中一起居住。
孩子成長的最關鍵時期父母缺席了。
0-7歲,孩子幼年期,如果沒有跟父母建立親密依戀關系,就很難形成愛的能力,這是該男孩如此冷酷和殘忍的重要原因。
每個家長都會有控制不住情緒吼孩子甚至動手的情況,但為什么有的孩子選擇原諒,有的就記仇?因為人家參與了孩子7歲前的成長,而你沒有。
只有和孩子建立了親密的依戀關系,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才能自覺自愿地接受你的管教。如果不參與他的成長,沒建立情感依戀,卻還強勢地去管教訓斥打罵,那就是他的敵人了。
“父母皆禍害”就是那些在疏離與冷漠中長大的孩子建立的。他們有的后來足夠強大,選擇了吐槽或原諒,但也有些一直掙扎在生存線上的人,他們不會輕易遺忘。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教育的一切基礎一定是建立在愛的基礎之上。
不愛他,或者還沒來得及愛他,或者還沒學會愛他,請先學會擁抱,學會陪他吃飯、聊天、運動、參與活動……然后,再去教育他。
你可以拼盡全力,變得像他們一樣,
卻不要讓他們變得和你一樣,
因為生命不會后退,也不在過去停留。
再者,一個有愛、懂得愛的家庭或學校是多么重要。
那個挨打的小女孩,順從地、默默地承受著,爸爸媽媽輪番上陣后,小弟弟也跑過來打姐姐。
沒有人求情,沒有人勸停。是習以為常,還是理所當然?那個小弟弟耳濡目染這樣的畫面,會不會覺得打人與挨打是家常便飯?他長大后會如何?現在默不作聲的小女孩長大后又會如何?
那位被打的老師,曾經以自己的年輕氣盛拳打腳踢過學生,現在算是“反哺”了。所有失去愛的種子,真的會長成恨與惡的。
那位弒母少年的父親,我們自始至終感覺不到他的喪妻之痛。面對自己的孩子殺了自己的老婆,他的回答只是“孩子太小,不懂事”,關心孩子將來上學怎么辦, 希望政府和社會承擔起教育孩子的責任。
少年的爺爺奶奶,一直惦記著孫子的學業不能丟,采訪中奶奶一句也沒提自己慘死的兒媳婦,爺爺在被帶去現場時還摸了孫子的臉。
這是一個多么可怕的家庭,母親的死、妻子的死、兒媳婦的死,在這個家里沒有激起任何波瀾。
一個缺乏愛、不懂愛的家庭,會催生惡之花綻放。
溺愛不是愛?,F在這位冷血的弒母男孩已經被釋放,和溺愛自己的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了。把這顆定時炸彈放回人群中,以后的事真不敢想象。
每一位孩子都來自父母,來自老師,來自童年的天空與大地,來自所有的善與惡。
別輕易打他,打成仇人了你要買單的。
況且,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不承載你的期待、壓力和憤怒。
你們彼此陪伴,一路向前,才有歲月靜好和春暖花開。
“你是弓,兒女是從你那里射出的箭。
弓箭手望著未來之路上的箭靶
他用盡力氣將你拉開,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遠?!?/span>
附:我最喜歡的一首詩
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 -
紀伯倫
他們是生命對于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他們借助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
他們在你身旁,卻并不屬于你。
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
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卻不是他們的靈魂,
因為他們的靈魂屬于明天,屬于你做夢也無法到達的明天,
你可以拼盡全力,變得像他們一樣,
卻不要讓他們變得和你一樣,
因為生命不會后退,也不在過去停留。
你是弓,兒女是從你那里射出的箭。
弓箭手望著未來之路上的箭靶,
他用盡力氣將你拉開,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遠。
懷著快樂的心情,在弓箭手的手中彎曲吧,
因為他愛一路飛翔的箭,也愛無比穩定的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