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家里最小的姑娘,只要有哥哥姐姐們頂著我就不會感受到被催婚的壓力。雖然我不用被催婚,可是我也得見證著他們被催婚的過程。
我的一個姐姐,29歲,被家里持續催婚,我也見證了數次她被相親的過程。
記憶中她一直都是一個對愛情充滿無限憧憬的少女,總是向往著能有一份“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離”的完美愛情。
可現在每次她相親結束,不論滿意與否,她與我談及的,都是對方的“條件”。
工作,收入,性格,家庭。
她總會跟我說,覺得這個人挺好的,穩重挺適合過日子的。
我問她,那你喜歡那個人嗎?
她就笑了一下,
“我年紀都到這個階段了,喜不喜歡已經不是最重要的了。”
似乎隨著年歲的增長,談戀愛的必要條件已經不是互相喜歡了。
年少的我們雖然無知且懵懂,可我們選擇和一個人在一起的唯一條件就是“我喜歡這個人所以我想和ta在一起。”
靠著那一份心動,走到那個人身邊,不考慮其他只為成全心中那份悸動。
后來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長大了的緣故,心臟好像越發的不敏感了,心動已經不足以成為驅使我們和那個人在一起的動力了。我們首先設定了一個框,然后遇見這個人之后把所有的條件一一對入這個框里,看看是不是契合,契合度高的,我們就歸為“適合跟我過日子的人”。然后再開始相處,運氣好的也許會走到心動的那一步。走不到那一步的,我想很多人都聽過這句話,“我雖然沒有那么喜歡ta,但ta很適合結婚。”
心動成為我們最后才去考慮的因素,而且是不完全必要因素。
曾經我們憧憬的婚姻,愛情是婚姻的先決條件;后來我們憧憬的婚姻,愛情變成了婚姻的必要不充分條件。
得過且過。
我們用工作是不是穩定、收入是不是豐厚、性格是不是成熟、家境是不是優越、是不是有房、是不是有車,來決定這個人是不是跟自己度過下半生的人。
在決定這個人的時候我們會問自己這么多是不是,卻唯獨忘了問那一句
“我是不是愛ta”
失去了這個先決條件,我們就淪為了最令自己扼腕的那類人——為了結婚而結婚的人。我們長大了,卻成為了我們曾經最不愿成為的那種人。
年少時總想著我未來一定要跟我最愛的人結婚,然而長大的過程就像是做了個縮句,最后變成了我要結婚。
當然為了結婚而結婚的人也許只是跟我們的人生態度不同,不代表這是錯的。只是我們更愿意去期盼的是,遇見的這個人,恰巧能讓我聽到心跳,能讓我想起曾經我期盼的婚姻的初衷。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愿我們都能像小時候扮家家酒一樣,選的不是老師同學眼中最好的男生,而是走到那個多說兩句話手心都會冒汗臉頰會通紅的男孩子面前說,
“我當媽媽,你當爸爸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