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我們應該教給孩子什么”科普大講壇上,宋慶齡學校校長、宋慶齡幼兒園名譽院長封莉蓉分享了這樣一個本不應該發(fā)生的悲劇:
一位母親四次打開女兒的房門,看到她都在看手機,母親一氣之下把手機扔出窗外,誰知女兒竟跟隨手機一起跳下,這個原本美好的家庭一瞬間分崩離析、父母悲痛欲絕。
我們的孩子怎么了,心理為何如此脆弱?甚至越優(yōu)秀的孩子心理承受能力越差?
封莉蓉說,在這個悲劇中,父母與孩子都有錯,父母錯在有問題應該和孩子好好溝通,不應該扔手機,孩子錯在人生還有很多很美好的事,怎么能為一點小事就輕生。
而這一切,可能是由于這個家庭長久以來不會批評孩子造成的,孩子與父母互相憋著一口氣,彼此隔閡越來越大,導致一時沖動以悲劇收場。
批評是門學問,特別是對越是年紀小的孩子,由于他們還沒形成自我“屏障”,很容易把父母、老師等親近人的評價當成對自己的認知,如果批評不當,就會造成他們自信心不足,偏執(zhí)、自我認知低下等。
怎么批評孩子,不妨跟著封莉蓉學習一下“陶行知與四塊糖”的故事。
陶行知先生在擔任一所小學的校長時,看到一個男孩子用泥塊砸班上的同學,當即制止了他,并要他放學時到校長室去。
放學后,陶行知來到校長室,男孩已經早他一步來到教室準備挨訓了。陶行知沒有批評他,卻送了一塊糖給他,說:“這是獎給你的,因為你按時來到這里,而我卻遲到了。”
孩子驚疑地接過了糖果。
接著,陶行知又從口袋里掏出一塊糖給他,說:“這塊糖也是獎給你的,因為當我不讓你再打人時,你立即住手了,這說明你很尊重我,我應該獎你。”
男孩迷惑不解地接過了糖。
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塊糖,說:“我之所以遲到,是因為我去調查過了,你用泥塊砸那些男生,是因為他們不守游戲規(guī)則,欺負女生。你砸他們,說明你很正直善良,有跟壞人斗爭的勇氣,應該獎勵你啊!”
聽到這里,男孩感動極了,他流著眼淚后悔地說:“陶校長,你打我兩下吧!我錯了,我砸的不是壞人,而是自己的同學呀。”
陶行知滿意地笑了,他隨即掏出第四塊糖,遞給王友:“為你正確地認識錯誤,我再獎給你一塊糖。”
待他接過糖,陶行知說:“我的糖完了,我看我們的談話也完了吧。”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能學到什么呢?
一、批評要注意場合
陶先生身為校長,批評一個打架的學生,為什么不當眾拿出權威令他認錯道歉,而是讓他到校長室等候談話?因為他講究批評的環(huán)境藝術。
青少年血氣方剛,挺愛面子,如果在公共場合當眾受到老師或家長的責罰、辱罵甚至毆打,就容易形成對立情緒,即使他知道錯了,也會寧折不彎強詞奪理,甚至與你對著干。
所以,批評孩子應給孩子“下坡的臺階”,讓他把偏激情緒平息一下后,換個地點再個別談話,這樣容易取得預期的效果。
▲ 宋慶齡學校校長、宋慶齡幼兒園名譽院長封莉蓉
二、批評要注意人格平等
批評者因為是老師或家長,往往有很強的唯我獨尊意識,如果批評者的態(tài)度粗暴,言語尖刻,最容易傷害孩子的自尊,容易形成嚴重的心理壁壘。
陶行知先生則不然。他遵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自己后于孩子到達約定地點,就主動進行自我批評。
這種嚴于律己尊重他人的品質,無疑給犯錯誤的孩子樹立了人格榜樣,使他自動消除對待批評的自我防護意識,為轉化矛盾掃除了心理障礙,從而形成寬松的談話氛圍。
三、批評要挖掘潛在優(yōu)點
孩子犯了錯誤,批評時不能用“一點論”,必須用“兩分法”,既看到錯誤缺點,又看到長處優(yōu)點。其實這不僅是教育觀念問題,也是教育水平問題。
陶行知先生為什么能看到一個打架孩子的四個優(yōu)點并給予獎勵呢?這是與他豐富的教育經驗密不可分的。
因而,老師和家長必須不斷接受先進的教育觀念,練就一雙善于挖掘孩子潛在優(yōu)點的敏銳目光,批評前多作調查分析,給孩子申述的機會,以便分清是非,以理服人,獲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四、批評要簡潔,點到為止
孩子對老師或家長的批評,最怕的就是嘮嘮叨叨、沒完沒了、糾纏不休。陶行知先生的批評,言簡意明,點到為止。
一個打架孩子是做好準備來經受校長的“電閃雷鳴”和“狂風暴雨”的,想不到這么快就“和風細雨”“過了堂”,還受到充滿母愛般溫馨的獎勵。
對于這樣的批評,我想,這孩子會牢記終身,并受益終身的。
編輯:朵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