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跟團隊同事辣媽菲比聊天,她一臉嚴肅地說:
Grace,你知道嗎?以前我特別擔心有了孩子之后,生活會來個360°大轉彎;但事實上,我家豆豆一直都特別乖,我出差的時候直接把他丟給婆婆,他也不會作天作地,自己就能陪自己玩,完全不用操心分離焦慮什么的,一直等到我回來接他也不見他哭。你是不是覺得孩子這么好帶,大人該多省心……可我卻怎么都高興不起來,總感覺少了點什么?
聽到這,我問菲比,“是不是現在反而更羨慕別人家孩子,三秒離不開媽媽呢?”
菲比聽到這,眼睛一亮:
對啊!你怎么知道?豆豆才3歲,可是很少看他會像其他孩子一樣哭著問,“媽媽去哪了?’”、“我要和媽媽一起睡。”……Grace,我雖然沒有太多時間陪孩子,但是我也想希望能寶寶愛我
。
解答菲比的疑惑之前,我讓她對照下面這個清單,做了一個簡單的測試:
這是母嬰安全依戀關系的自測清單。結果菲比一做完,自己就發現了問題:
我家豆豆跟我一點都不親;我出門,他不會哭鬧,給他玩具他自己就在那玩;我回家,他不會跑來粘我,也不會對我發脾氣;看似很乖很好帶,實際上是我對他來說“可有可無”
;我想盡一切辦法逗他開心,但孩子就是不買賬,我該怎么辦?
聽完菲比的故事,我給她解釋了一下母嬰依戀的4種類型,豆豆的明顯屬于回避型依戀關系。
我在之前也分享過,母嬰依戀共4種類型,每個類型中的孩子的表現方式都不同:
安全型依戀:寶寶在你離開時會哭,或抱著你撒嬌;在你回來后無所顧忌地表達自我、開心地抱著你、肆無忌憚地撒嬌、哭鬧。
回避型依戀:寶寶看起來并不關心你的離開,在你回來之后也不會主動靠近,感覺像被傷透了心對你已不抱期望。
拒絕型依戀:寶寶對你的離開很在意,但當你回來時他又拒絕你靠近,并對你很生氣,不容易被安撫。
混亂型依戀:對寶寶來說是最糟糕的。你回來抱起他,他不開心,你安慰他,他可能會對你冷冰冰,因為他們成了不知道自己要什么的矛盾寶寶。
以上4種依戀關系中,除了安全依戀,剩余的依戀關系我們統稱為「不安全依戀」;
而回避型依戀的孩子,最容易被家長誤以為很好帶、很乖。但事實上有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回避型跟焦慮型孩子在媽媽離開時候的心跳與血壓是一樣高。」
也就是說,兩種孩子在媽媽離開的時候,內心是一樣焦慮難過,區別在于,回避型寶寶更“善于”偽裝、壓抑自己,所以家長并不容易察覺。
出生前三個月經常被擁抱的嬰兒,在一歲的時候比較不粘人,更容易建立起安全型依戀關系;享受
母乳喂養的媽媽也更容易帶出安全依戀型的嬰兒。依戀關系研究學者安沃斯
遇到不安全型依附關系的寶寶,我都建議媽媽們多觀察孩子的需求,敏感地察覺孩子的一舉一動。
只要在嬰兒三個月內多認識孩子,多猜猜他們在想什么,盡量去滿足寶寶,那么在一歲的時候,寶寶的哭鬧會更少、表情會更多、也會發出更多的聲音!
對于寶寶來說,嬰兒時期與媽媽的依戀關系,甚至可以一直延續到孩子成年之后的各個方面:
1、擁有安全感,探索欲更強
安全型孩子的學習動力更高、更勇于探索、不怕挫折。
2、學業更順利
安全型的兒童的學業更順利,也表現出勇于探索、主動學習的熱情;而焦慮型和回避型的孩子竟然有八分之七的孩子存在有學習問題,如不能順利畢業、或有學習障礙等。
3、人際關系更和諧
安全型兒童,與同伴關系良好、招人喜愛;而非安全型兒童可能存在與同伴的交往困難,表現出攻擊性,或退縮等行為。
4、婚戀觀、擇偶觀
嬰兒時期不同依戀型的孩子也會影響成人之后的親密關系,也就是說,孩子長大成人之后選擇伴侶或是跟愛人、后代的相處方式竟然延續了他們小時候的方式。
俗話說“三歲看大”,三歲之前跟孩子建立起安全關系對孩子影響非常大;孩子有了安全感,是發展出更自信等美好品格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