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務院印發(fā)了《探索實行耕地輪作休耕制度試點方案》,“休耕”、“輪作”這些栽培方式又重新進入我們的視線。在我國的資源環(huán)境束縛壓力越來越大,而糧食需求也在不斷增長的今天,我們如何能做到“休耕”,讓土地休息一會兒。為此我們采訪了中國農業(yè)科學院農業(yè)資源與農業(yè)區(qū)劃研究所研究員、土壤生態(tài)專家盧昌艾,請他為我們解答有關休耕、輪作的問題。
什么樣的土壤狀況或環(huán)境需要休耕?主要分布在我國的哪些地區(qū)?
盧昌艾:選擇休耕的試點地區(qū),大多是生態(tài)環(huán)境比較惡劣的地區(qū),水分匱乏或季節(jié)性匱乏地區(qū),包括作物生育期長期需要用地下水灌溉或已形成地下水漏斗的地區(qū),如我國河北省的黑龍港地下水漏斗區(qū);部分農牧交錯帶沙土質地區(qū),其前期是牧草或灌木荒地,人為開墾后土壤嚴重沙化,如我國內蒙古、甘肅、青海等農牧交錯帶地區(qū);石漠化坡耕地,其土壤嚴重石漠化,坡度也較大,開墾后水土流失嚴重,且靠天收,作物產量較低,包括重慶、四川、云南等地區(qū)。
我國有沒有“休耕”、“輪作”的歷史?
盧昌艾:我國的輪作歷史悠久,中國早在西漢時就實行休閑輪作。北魏《齊民要術》中有谷田必須歲易、麻欲得良田,不用故墟、凡谷田,綠豆、小豆底為上,麻、黍、故麻次之,蕪菁、大豆為下等記載,已指出了作物輪作的必要性,并記述了當時的輪作順序。長期以來我國旱地多采用以禾谷類為主或禾谷類作物、經濟作物與豆類作物的輪換,或與綠肥作物的輪換,有的水稻田實行與旱作物輪換種植的水旱輪作。我國形成了很多輪作制度,如東北的小麥-大豆、玉米-大豆、小麥-玉米-大豆輪作制度,華北的小麥-玉米、小麥-花生(大豆)等,長江中下游的水稻-小麥(玉米、花生、薯類)輪作系統(tǒng)等等,其輪作技術較為先進。
除少數農田撂荒外,我國農民主動休耕不常見,尤其是從生態(tài)保護的較多出發(fā)開展的休耕很少。
現階段我國休耕的意義何在?會不會挑戰(zhàn)農民的耕作習慣而影響糧食產量?
盧昌艾:由于我國人口眾多、耕地資源匱乏,目前我國休耕的地區(qū)主要是水資源短缺(或季節(jié)性短缺)地區(qū)、土壤質地嚴重沙性或石質性地區(qū),休耕的意義主要減少地下水的開采、防止水土流失或土地沙化等,讓耕地休養(yǎng)生息,提升耕地質量,這對于保證我國生態(tài)安全具有重要的意義。
休耕制度在我國比較少見,讓農民主動休耕,他們可能會很難接受,畢竟多數農民認為不耕地,就沒事可做了。當前農業(yè)部與農發(fā)辦提出的休耕面積并不大,其糧食產量在我國的占比并不大,且生態(tài)脆弱區(qū)(如農牧交錯帶沙土質地區(qū)、石漠化坡耕地)本身產量就不高,對于我國的糧食產量影響很有限,相對來說華北地下水漏斗區(qū)的作物產量相對較高,對我國的小麥產量有一定的影響。
“休耕”需要哪些管護的技術配套?對農民的補償有何建議?
盧昌艾:休耕需要相應的配套技術,針對地下水漏斗區(qū),需要盡量增加土壤水分的入滲,甚至是人為注入一定的地表水進入地下水,以盡快補足地下水開采帶來的虧缺;生態(tài)脆弱區(qū)休耕后,需要一定的植被恢復,增加地表覆蓋度,防止風沙或水土流失的發(fā)生。
休耕需要有一定的補償,尤其是分產到戶分給農戶的田塊,需要給予一定的補償,但是對于自己隨意開荒的田塊,建議不給予補償,否則會助長隨意開荒事件的發(fā)生。
地下水漏斗區(qū)的農民可以通過增加一季作物的產量來減少小麥季的損失,或者外出打工(該地區(qū)經濟相對較為發(fā)達)減少部分經濟損失。生態(tài)脆弱無污染區(qū),可以種植多年生牧草或果樹等,適度發(fā)展畜牧業(yè),可增加農民收入。重金屬污染地區(qū),可以通過結構調整,種植一些吸收重金屬較少的作物,如水改旱,來減少作物的重金屬污染。
“輪作”有哪些注意事項?哪些作物輪作會產生負面影響?
盧昌艾:輪作在發(fā)達國家為強制實行的一項制度。合理輪作的主要目的一是防治病、蟲、草害,作物的許多病害都通過土壤侵染,如將感病的寄主作物與非寄主作物實行輪作,便可消滅或減少這種病菌在土壤中的數量,減輕病害。二是有利于均衡地利用土壤養(yǎng)分。各種作物從土壤中吸收各種養(yǎng)分的數量和比例各不相同,如禾谷類作物對氮和硅的吸收量較多,而對鈣的吸收量較少;豆科作物吸收大量的鈣,而吸收硅的數量極少。輪作的主要注意事項是前后茬作物間土傳病害、農藥殘留、養(yǎng)分非均衡吸收、輪作周期長短等。
不適宜輪作的作物也較多,如相同線蟲病病害發(fā)生紅薯不可與煙草、花生、馬鈴薯輪作;玉米-大豆除草劑殘留影響等。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其原創(chuàng)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