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十月懷胎,一招分娩。月子里的仇,一生的仇。
生完孩子,一家人笑逐顏開,家人幾乎把大部分視線放在新生兒身上,產婦被晾在一邊,而女性因為受到巨大的痛苦生下孩子,卻被家人忽視,內心極度不平衡,挑動到敏感的神經和脆弱的心靈,分娩、月子經歷的苦難會進入思維怪圈,并進行放大。
產婦在坐月子期間,忍耐力有限,如果跟丈夫、婆婆發生矛盾,小事也會懷恨在心或瞬間爆發,這時候也是婆媳矛盾多發的時期。
有的產婦會拿婆婆與母親進行對比,期望婆婆能像親媽一樣,對自己好一點,忍受自己的任性和毛病。但是,這種定位存在誤區,在婆婆看來是“過度要求”,婆婆很難把兒媳當作親女兒。
婆媳因為一個男人“爭風吃醋”,婆婆照顧兒媳無法做到一呼百應或盡心盡力。
男人的性別原因,不會過關注微小的事情,女人之間的“仇視”,以及妻子月子里需要關懷的情感需求,因不能及時調和矛盾,而使矛盾越積越多。
01
有關資料顯示,孕期時,機體分泌雌性激素,是妊娠、內分泌的必要因素。產后身體激素水平下降,對女性的身體、情緒等產生影響,心理不穩且多變。而產婦開始泌乳,是因為泌乳素的增加。
身體各種激素水平的急劇變化,讓產婦一時難以適應,心理出現問題的幾率上升,如產后抑郁。同時,身體的變化也會影響產婦的情緒,如身體走樣、胯部變寬、妊娠紋、手術疤痕、面部斑點、堵奶等。
月子里,每個家庭都上演過不同的故事,我們來看看幾個案例:
案例1:盼盼在月子里跟婆婆吵架,老公要轟她走,讓她跟娘家打電話來接人。她內心徹底崩潰了,沒想到他會這么對待自己,公婆也沒有說什么。
老公是婆婆的“媽寶男”,他不能容忍妻子跟母親爭吵,不管對錯都會站在她家人的一邊。爭吵以后,婆婆沒有回家,去姨家住了幾天,誰的電話都不接。
可能是好了傷疤忘了疼,她選擇了隱忍,擔心婆婆想不開了,這個責任承擔不起,主動向她道歉,最終才回了家。
記得有一次,盼盼溫柔的一句話,不知道怎么挑起了公爹的神經,他居然沖她亂吼,婆婆在一旁默不作聲。盼盼氣不過,抱著孩子回娘家了,外面接近零度的氣溫,沒有人打來電話勸說。
老公下班回來打電話接母子回家,一家人各顧各的吃飯,沒有一個人說話,老公也不敢說公婆一句。吃完飯,她進房間哄兒子睡覺時,聽到公婆在跟老公說悄悄話,大概意思是:你媳婦不好伺候,跟你爸頂嘴,說話非常難聽。
老公回來說,他爸爸本來就這樣,別跟他們一般見識。盼盼想著他們是老人,年輕人吃點虧沒什么,但是看不慣老人倚老賣老、得寸進尺。公爹像個“婆娘”一樣,跟著媳婦爭吵。
盼盼不止一次想到帶著孩子尋S,也向老公表達過心中的郁悶,結果他來一句:別用你的愚蠢嚇唬我!以前經歷哭,可后來欲哭無淚,可能是“為母則剛”,女人要學會心疼自己,只有強大自立,才不會被人瞧不起。
案例2:孫妹稱孩子雖然已經六歲了,仍然不能忘記月子里的情景。
每天寶寶吃晚夜奶,看著寶寶入睡,那是一段最難熬的時光,丈夫看到寶寶很煩躁,婆婆半夜睡著不管寶寶,孫妹每天吃不飽飯,總是用淚水、吵架當成下飯的“佐料”,特別是婆婆用心照顧姑子家閨女的模樣,內心有一種“月子之仇,不共戴天”的感覺。
正如一個寶媽所說,女人面臨四個階段最易記仇,分別是:懷孕難、生娃痛、月子仇、帶娃苦。主要還從女性向媽媽過渡的幾年時間里,小生命的到來,背后是從未經歷過的酸甜苦辣,有委屈、痛苦、心寒、失望,再轉變為堅強、努力、堅持、自立的過程。
02
統計數據顯示:婆媳關系受居住環境影響較大,農村比城鎮更易發生婆媳關系緊張,而學歷對雙方的影響并不明顯。
42%的參與者覺得關系好壞在于媳婦,36%的參與者認為男人起主導作用,22%的人認為婆婆是主要因素。
在處理婆媳矛盾方面,46%的人覺得誰沒理誰先讓步,26%的認定應該是媳婦先讓步,18%的參與者覺得應讓婆婆先退讓,僅10%的人覺得人男子應出面化解矛盾。
就婆媳相處方面,76%的參與者認為雙方相互包容、謙讓,可以處理好關系,24%的參與者覺得婆媳相處太難。
婆媳不好相處分析
我們了解到,很多家庭存在婆媳不和的現象,因為這是一種奇特家庭關系,既不是血親關系,又不是婚姻關系,只是婚姻結合出現的附帶關系,而中間的紐帶一個男人,他有兩種角色,在婆婆一方,他是兒子,在媳婦一方,他又是丈夫,可以稱為是一種“沾親帶故”的間接關系,相比夫妻、母子關系,婆媳關系比較脆弱。
就心理層面來說,婆婆和媳婦都在這個男人身上花費了感情投入,期望他能夠多愛自己多一些,兩者更像是“情敵”。由于農村思想觀念落后,加劇了這種微妙關系之間的矛盾。
為什么學歷對婆媳關系的影響不大?
雖然年輕媳婦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文化水平普遍高于婆婆,但對于出生不同時代背景的婆婆而言,接受再教育的可能性較低,況且農村重男輕女思想根深蒂固。
婆媳關系需要雙方共同維護,如果只靠一方無法長期維持。這就解釋了一些高學歷媳婦因婆媳矛盾帶娃跳樓、跳河的現象。
結合上面的統計數據,婆媳矛盾按理說應該誰有錯誰先退讓。受傳統思想影響,晚輩要尊敬長輩,包容他們的缺點,這是很多選擇讓媳婦先認錯的原因,而不是“幫理不幫親”,認為應該給老人留點面子,只是認個錯嘛,沒什么大不了的,這樣也顯得媳婦通情理。
阻礙婆媳關系的因素是什么?
1、防備心理
雙方因為沒有親情關系,因為同一個男人,過成了一家人,本身有一種提防心理。婆婆很難做到像包容女兒一樣,不計較媳婦的任性;媳婦也不能像在媽媽面前一樣使性子、發脾氣。
2、嫉妒心理
婆婆把兒子養大,花掉了二三十年的心血,媳婦進門后,兒子對媳婦的話言聽計從,婆婆心生嫉妒是人之常情,婆婆擔心對兒子的愛被媳婦替代,于是會經常對兒子“遠程遙控”,對媳婦挑刺,期望媳婦能像自己一樣對待她的兒子。
3、互責心理
婆媳矛盾頻出的家庭,婆媳雙方總是放大對方的短板,忽視其優勢。這種對立的心態有時候是刻意的,有時是無意識的,雙方始終無法站在同一立場,矛盾日積月累難以調和。
4、恐懼心理
雖然有時候雙方表現得非常強硬,但是從心理層面上還是忌憚對方。
婆媳應如何正確相處?
有調查數據顯示,在對1000份婆媳調查問卷中,其中502份有效問卷中,大概70%反饋婆媳關系相處融洽,婆媳關系好壞受到幾個因素的影響,分別是媳婦工資收入、受教育程度、婚齡等。其中有22.6%的受訪者表示婆媳沒有分家。
由此可見,婆媳和睦相處需要尊重幾個原則:
1、努力賺錢
經濟條件越好,受教育程度越高,整體素質提高,婆媳關系相對越融洽,可以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雙方有意識地處理好關系,媳婦逢年過年可以送一些禮物孝敬公婆,你擺平公婆,也會征服老公的心,比如漢朝的呂雉照顧公爹一家多年,才給劉邦爭取了打天下的時間窗口。
當然,婆婆也可以送媳婦一些小禮物作為對晚輩的疼愛。
2、尊重包容
雙方互相尊重,同為女人多一點寬容和感恩,良好的家庭氛圍對每一個家人都有好處。遇到觀點、意見相左時,保持冷靜、獨立,避免情緒化,多一些諒解和克制。
3、化解分歧
雙方多增加情感交流,遇到內心的隔閡及時化解。家庭矛盾是內部事情,不要公開化,告訴親友、鄰居,應該及時溝通,通過內部化解,消除心理上的對立,拉近彼此之間的關系。
圖片來源網絡,只供想象,圖文無關,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