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大事,有擔當
有一種人,我們是堅決建議企業(yè)家不要給他們晉升的。職場中,從來不缺乏有能力的人,但是缺乏敢扛事、能扛事的人。有些人是不能扛事的,他們追求所謂的“穩(wěn)定性”,他們只做自己預期之內的事情,一旦遇大事 ,感受到來自于這其中的壓力,他們就往后退縮了。在他們看來,什么都不做,就永遠不犯錯,也就不需要去承擔相應的責任。但是,一個人想要在職場有更好的發(fā)展,就一定要有遇事不避的態(tài)度,敢于扛事,才能成事。當你在職場中,和別人處在同一起跑線,甚至比別人落后一兩步,如果你不發(fā)力,跑得比別人更快一點,你怎么有更好的機會成長呢?所以,當機會像雨點般打來,你要做的,是放下手中撐起的傘,去擁抱它,抓住它。我認為,領導者應該是無論遭遇什么困難都絕不氣餒、絕不放棄的人,領導者必須是把“絕不認輸”作為信條的人。在激烈的商業(yè)競爭中,領導者需要具備類似角斗士那樣的斗爭心,只有這樣,才能率領團隊,構筑企業(yè)的繁榮。 但是,所謂“斗魂”,不僅是指針對競爭對手的斗爭心,不管遇到任何困難都要達成目標。領導者必須具備這種不屈不撓的斗志。
在人生和工作中,不光有大事,更有無數的瑣事,小事。
一個人的人格、心性、修養(yǎng),和他的學歷、能力無關,都體現在他面對一件又一件的小事時,是什么樣的反應。
細節(jié)之處見風度,小事中自有大格局。
你的修養(yǎng),往往藏在這三種細節(jié)中。
第一個,遇事懂得傾聽,而不是習慣性地反駁。
有些人遇事時,是聽不進意見的,他總是習慣性反駁。
別人提出一個建議,話還沒說完,他就立馬打斷說,我有經驗,你說的都是胡扯。
事情沒做好,領導指出問題,他一個勁兒地反駁,不是我的錯,跟我沒關系。
遇事時,如果你總是習慣性反駁,那你一定是不坦誠、不謙虛的,會讓自己越來越故步自封。
管理者更是如此,如果你經常對下屬的意見習慣性地反駁,那么以后你的下屬,當看到問題時,就不會再提出意見,團隊就會得上沉默病。
所以,要學會傾聽,哪怕是你不認可的意見,也要有一顆坦誠之心去接受。
所以,哪怕是讓自己心里不舒暢的逆耳之言,你也應該照樣認真傾聽。那,如果自己有錯,那么不是等到明天,而是今天立即糾正。這樣一顆坦誠之心能夠提高我們的能力,提升我們的心志。并不是別人要你向右轉你就向右轉,并不是盲目順從,而是抱著謙虛的態(tài)度,如實承認自己的弱點和不足,然后不惜一切努力奮斗。
具備一對虛心聆聽他人意見的大耳朵,具備一雙真誠審視自己的大眼眼睛,耳聰目明,充分發(fā)揮耳朵、眼睛的作用。
第二個,情緒穩(wěn)定,能控制住脾氣。
無論是人生還是工作,每個人面對的壓力都很大,每個人也都會有情緒失控的時候。
有些人控制不了情緒,很容易玻璃心,遇到芝麻綠豆的小事,就炸了,發(fā)脾氣,煩躁,遷怒于人。
然而,在工作中,如果你總是情緒化去處理事情,久而久之,大家都會遠離你。那你的事業(yè),也不可能有很高的成就。
所以,如果你想要獲得長線成功,就一定要做到情緒平穩(wěn)。
當然,這也不是說,你不能有脾氣,不能有情緒,而是你要能管理好自己的情緒,能夠就事論事,知道自己在什么情況下應該采取怎樣的措施,客觀地作出分析和判斷,不會讓情緒影響到事情的進展。
稻盛先生說:
不要有感性的煩惱,真正的智者,不會為這些無意義的事情而勞心費神。
他表示,對于過去的煩惱和已經發(fā)生的事情,在反省過后就要堅決將其忘掉,我們應該拿出更多的精力和時間去展望明天,去投入接下來的工作。
學會對過去的事情進行反省,但不要因此使自己在感性的驅使下受傷,使得心理負擔加重。這時候,與感性交織的理性便開始發(fā)揮作用。
在反省的過程中,讓理性把握好方向,用理性思考問題,進而將注意力轉移到下一步的行動中去,這才是最要緊的事情,同時,這也是不斷開創(chuàng)新的人生章程的過程。
第三個,有邊界感。
什么是邊界感?
邊界感的本質,是對所有權的認知。
你要知道,什么是你的,什么是別人的。你在你的范圍內做事,他在他的范圍內做事,如果要跨越邊界,就需要先征求對方的同意。
大家般都分得清楚物品的所有權,但是,時間、隱私、權利……這些無形東西的所有權,很多人卻分不清楚。
不管是在生活還是工作中,邊界感都非常重要。很多讓人不舒服的舉動,通常都是因為對方越了界。
有句俗話叫做:“別把自己的腳,伸到別人的鞋子里”。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心理底線,就是在這個范圍內,誰也不能進來,一旦進來,就容易產生矛盾,誰進來,就越位了。
人與人之間,是有情感賬戶的。不要覺得情感賬戶中的錢,你是揮霍不盡的。
當你不斷觸犯別人的邊界,讓別人覺得不舒服,情感賬戶也終會有掏空的一天。
所以,你要把握分寸感,尊重別人的邊界。
有些人遇到一些做起來比較困難的事情時,會焦慮、焦躁,進而失去自己節(jié)奏,腦里亂糟糟,做事沒章法。比如,做創(chuàng)新業(yè)務時,他抓不到重點,在細枝末節(jié)上浪費精力和時間,沒有系統(tǒng)的規(guī)劃,走一步看一步,做了很多無用功。真正的高手,在遇到難事時,往往有一套自己的思維方式和做事方法。他在面對困難時,不會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會抓通盤,從整體上去洞察事物的本質。然后,他會深度思考,從目標到計劃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在我創(chuàng)辦京瓷之初,只不過擁有一些作為技術人員的經驗,就算當時我已經具備了研究開發(fā)新產品的能力,但是對于企業(yè)的經營之道卻是一竅不通。我是從開始參與新公司的經營活動時起,才第一次接觸到了資產負債表之類的東西,也就是說,我最初對于企業(yè)的經營可以說是一無所知。然而公司下屬們卻又不斷需要我在各種問題上作出相應的決定,這就讓當時的我深受困擾。與此同時,為了維系一家才剛剛呱呱墜地的公司實現有效的運營,我又必須只能作出正確的判斷。那個時候,一想到如果我作出了錯誤的決策,那么公司就會立即陷入絕境,就總是讓我感到寢食難安。對于企業(yè)經營原本一無所知的我,不得不開始費盡心力思考如何才能維系企業(yè)的有效經營,應該以什么來作為基準協助我進行判斷。在萬般無奈之下,我將自小從父母和長輩那里受到的表揚和批評中所領悟到的那些最基本的倫理價值觀念作為自己用來進行判斷的基準。也就是說,重新回到為人處世的基本原點,也就是“哪些是作為一個人可以做的事,哪些是不可做的事”、“什么是善,什么是惡”等為基準,針對每件事情作出相應的判斷。換而言之,在尊重正義、公正、勇氣、誠意、謙虛以及愛等作為一個人所理所應當遵守的基本價值觀的基礎上,再進行必要的判斷。我堅信以上這些標準既是作為一個人所應該具備的最基本的道德律,同時也由于我從小接受的就是這樣的教育,因此我在執(zhí)行起來也不會有任何動搖。我認為,只要基于這些標準進行判斷,那么即使是在處理陌生事物時,我們也不容易走上彎路,作出錯誤判斷。現在回顧起來,當初沒有任何企業(yè)經營經驗的我,正是在遵循這樣一種最基本的倫理觀和道德律的前提下推動企業(yè)發(fā)展,才最終成就了今日的輝煌。那在思維方式確定以后稻盛先生是怎么布置戰(zhàn)略的呢?稻盛先生在《企業(yè)成長戰(zhàn)略》中說:比如在生意場上,一些人有時會有求于我,譬如“能否幫助某家企業(yè)”“能否買下某座工廠”等。每當碰到這種情況,我首先會考慮“此事是否為善舉”,然后會分析“天時、地利、人和”是否齊備。換言之,在遇事行事時,我首先會自問是否“動機至善”,然后思考“天時、地利、人和”這三要素是否到位;同時還會尊重對方的立場,為對方著想。按照佛教的說法,即堅持以“利他之心”來判斷和處理各種情況。在我看來,只要上述要素一并到位,就可以做出可行的判斷,哪怕在技術或資金方面存在風險。但在旁人眼中,這或許是“有勇無謀”之舉,用圍棋來比喻的話,就好像是“三間跳”或“四間跳”,為了不讓自己的落子被孤立,在“跳”完之后,就得想辦法在它們的周圍落子,從而化點為線,但這樣一來,自己的意圖反而完全暴露在了對手的眼中,可謂險棋,于是如履薄冰、全神貫注地步步落子,可在高手眼中,這種拍腦袋的戰(zhàn)術完全就是以卵擊石,可由于沒有什么像樣的戰(zhàn)略,因此只能硬著頭皮上,結果愈發(fā)險象環(huán)生。 在驚覺自己上述的失誤后,我開始認識到了制定戰(zhàn)略的重要性。簡單來說,從京瓷現有的基礎出發(fā),想方設法把“跳”完的棋子連起來,就能保住落下的棋子。只有在這種時候,我才會思考和運用戰(zhàn)術。除此以外,我依然會以感性的角度來做出判斷,而這恐怕是各位最為排斥的方法。可戰(zhàn)略一旦制定完畢,我就會付出不亞于任何人的努力,想方設法讓落子連成一片,從而取得勝利。
職場上,不可能有永遠不出錯的人,除非他是一個從來不做事的人。
但是,做錯事情,或事情沒有做好,你不能當作什么都沒發(fā)生,下次再犯同樣的錯誤。所以,遇錯事,你一定要有復盤。復盤是為了精進,為了讓你不再犯同樣的錯誤。通過總結、提煉和歸納,深度對事情進行審視和反饋,汲取經驗,獲得方法和認知上的更新,從而更好地做事。與中國儒家的“吾日三省吾身”相契合,稻盛先生也堅持每天自我反省:今天與人相處是否令他人感到愉快?待人接物是否做到了親切和善?言行舉止是否合乎道德準則?這樣的反省不僅可以讓人認識到自身言行是否有失妥當,還能在片面的基礎上加以規(guī)范。自己年輕的時候也有傲氣,所以就養(yǎng)成了自我反省的習慣。他還提到了一種自我反省的方式——對著鏡子向自己道歉。稻盛先生年輕時曾與朋友同桌喝酒,可能是酒過三巡,再加上年輕氣盛,他不由得說了一些大話。回到家后,他懊悔不已,隨即對著鏡子指責自己,冷靜下來之后便向自己鄭重道歉,并且保證今后會杜絕此類事件發(fā)生。稻盛先生在獨處的時候,經常會把“對不起”掛在嘴邊,并通過這種方式時常反省自己的過失,時常端正自己的言行。事實證明,這是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隨著時間的推移,稻盛先生發(fā)現自己的過錯越來越少,言行也越來越規(guī)范,諸如貪念之類的負面情緒也就隨之減少了。對著鏡子向自己說“對不起”,是非常簡單易行而又行之有效的自我反省方式。遇大事,有擔當;遇瑣事,有修養(yǎng);遇難事,有方法;遇錯事,有復盤、反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