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西紅柿媽媽
養孩子是一件費心又費力的事,既要照顧寶寶的飲食起居,又希望他長大以后優秀出眾,所以家長們對于寶寶的很多小習慣都非常在意。
這幾天,小區的劉媽媽就給我們分享了她家孩子的一個小動作,齊齊剛剛三歲,是好奇心特別強烈的年齡。最近劉媽媽很頭疼,因為齊齊老是喜歡扔東西,新買的玩具扔一地,還把叔叔給他買的進口玩具給拆了。她覺得任由孩子這樣下去不行,以后肯定脾氣不好,不懂得愛惜東西。養育了六個兒女的劉奶奶笑了笑說道,這是孩子的正常行為,你別多心了。
劉奶奶解釋道,隨著孩子漸漸長大,他開始嘗試探索新事物,扔東西和拆東西都是正常的表現。一方面孩子的智力和體力都在逐漸發育,他的手臂力量也有了進步,存在破壞性是很正常的。這個時候家長只要做好正確引導就可以了,比如說告訴他們亂扔東西是不對的,要愛惜別人送的禮物。
另一方面還可以給孩子買一些適合拆卸和安裝的益智玩具,幫助他們開發智力。另外適合孩子玩的拋擲球也有助于孩子運動神經的發育,前提是家長們一定要注意孩子的安全。
生活中類似于劉媽媽這樣的困惑還有很多,寶寶在成長發育過程中也經常會做出一些“荒唐”的行為,家長在沒有經驗的情況下便會多心,甚至有些不知所措。
孩子這些看似乎“怪異”的行為,其實是變聰明的表現,別錯怪娃了
1. 扔東西是孩子智力和體能發育的表現
扔東西在寶寶成長發育過程中是非常常見的。首先,寶寶對于身邊的任何事物都很好奇,孩子的認知是在一次次觀察和嘗試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比如說水果是甜的、剛泡好的牛奶很燙不能摸、摔倒之后特別疼等等。
同樣,扔玩具也會讓他感受到事物之間的聯系和運動規律,在這個過程中他的小腦袋里就會相應地對這個玩具形成認知。
同樣,隨著寶寶慢慢長大,家長們會發現他越來越不“安分”,不是喜歡亂跑,就是喜歡碰碰這里、摸摸那里,因為他們已經有了充足的體能和運動技能,寶寶的上臂力量和抓握能力都有了很明顯的進步,所以他們當然想趁機好好“搗亂”一番了!
2. 認生是孩子情感發育的表現
很多寶媽覺得自己孩子認生是性格內向、靦腆的表現,其實這是一種正常現象噢!寶寶因為經常跟爸爸媽媽等家里人待在一起,心里已經產生了依賴感,家長為了鍛煉他的膽量和社交能力,強行把他交到陌生人手中,一定會引起寶寶內心的抵觸情緒和不安全感。
正確的做法是給寶寶一定的適應時間,讓他慢慢接受跟更多人交流和互動。事實上,寶寶認生在現象在3歲之后就會慢慢消失,家長們不用過于擔心。
3. 喜歡光腳走路是孩子感官發育的表現
寶媽會經常發現,自家剛學會走路的寶寶總是喜歡不穿鞋亂跑,經常把小腳丫弄得黑漆漆的,還有受傷的風險。寶寶光腳雖然不是個好習慣,從寶寶自身來看卻是一個不小的進步。
首先光腳走路能夠更加敏捷地感受到地面的變化,更有利于寶寶保持平衡,另一方面腳底神經末梢遍布,寶寶在光腳走路的同時大腦也能感受到腳底傳達的信號,促進感官的敏感性和大腦的靈活性。
4. 吃手是孩子自我探索的表現
吃手幾乎是所有孩子都有的表現,也是寶寶發育的標志之一。1-2歲是寶寶大腦和感官逐漸發育成熟的重要階段,尤其是剛斷奶的孩子,吃手能夠讓他們轉移注意力、排解焦慮情緒,是一種很正常的表現。不過吃手是個不容易改掉的習慣,家長們在觀察之后可以用玩具、零食轉移孩子注意力,避免誤食細菌導致疾病。
寶寶在成長過程中有自己探索世界的方式,文中提到的扔玩具、吃手、認生、光腳走路等行為都是寶寶體智發育的正常表現,這樣的孩子不僅活潑還特別聰明。家長發現這樣的情況時也不用過于擔心,用益智玩具等方式幫助寶寶更好地成長,盡量改掉不好的習慣,注重孩子日常的安全即可。
寶爸寶媽們是否有更好的想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