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我們總是被父母念叨,要求我們不能這樣,不能那樣。埋怨父母的不近人情,偶爾也會覺得自己的父母丟人,會爭吵、會打罵、也會相愛。
那個時候的我們就暗自發誓,長大后,一定不要變成自己父母的樣子。于是,越來越多的90后年輕人,開始獨自在家帶娃。
你今天帶著孩子回鄉下老家,孩子的爺爺奶奶一定很高興。要是讓孩子在待個4、5天,孩子可能調皮得“六親不認”。為什么老人帶娃會有這么大的魔力?
看過一個這樣的故事:奶奶每天會接孫子放學,然后路過牛肉面館時,會在店里面點兩碗牛肉面,這家店經營了很多年,肉多面好,孫子很喜歡在這里吃。
店家會呼叫號碼牌,自己到前臺端面。每次奶奶都顛著小腳去端面,然后把自己碗里面的牛肉分一大半給孫子。
后來有一天,奶奶在點餐時,偷偷跟店家說:“我的那一碗就不放牛肉了,都給我孫子吧!”
店家答應了,牛肉面很快就做好,奶奶把面端到孩子的面前,但孩子遲遲不動筷子。
他盯了奶奶很久,高聲質問:“你的碗里為什么沒有牛肉?你是不是偷吃了?”
奶奶解釋道:“我已經讓店家把肉加到你碗里了,你個小人精,快吃吧!”
但孩子不依,他堅定的認為是奶奶把牛肉偷吃了,不然為什么她在取餐臺站了那么久?不管奶奶怎么解釋,孩子依舊不聽。
店家看在眼里,覺得這個孩子真的是被慣壞了。沒辦法,在僵持中,奶奶率先認輸,對店家說,再準備一碗牛肉面吧!
有毒的是面條嗎?有毒的是教育
在這樣的教育中,何止是面條有毒?面包、餅干、飯菜、甚至是孩子的衣服,全都有毒!這也就是為什么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想要自己帶娃了。
1.過度以孩子為中心
在大部分家庭中,都會以孩子為中心。很多父母清楚對待孩子時,不能嬌慣要把握好一個度。但是在老人的眼中,孩子是什么?孩子是一個家庭的希望。
因為他們的這種思想,會讓他們對孩子毫無抵抗力,孩子要風得風,要雨得雨。
老家后面的一位奶奶,快75歲了,但是孫女說想要吃魚,奶奶從村子東邊走到西邊,就為了給孫女買她喜歡吃的魚。
平時孩子的父母說一兩句,老人就會不高興,覺得她就是一個孩子,對她這么嚴厲不至于。
根據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的兒童認知心理學,孩子以自我為中心通常是在“前運算階段”,也就是2到7歲的年紀。
這個階段正好是父母想去上班,把孩子交給老人帶的時段。老人過度寵愛孩子,會讓孩子“目中無人”,受不了半點委屈、情商低。
2.喜歡包辦孩子的大小事情
老人溺愛孩子,自然舍不得讓孩子受半點傷害。孩子衣服臟了,脫下來我洗;孩子房間亂了,等下我來打掃;孩子想買這個玩具,我還有退休工資,我有能力給他買……諸如此類,對孩子的溺愛是在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處體現的。
很多老人喜歡一邊幫孩子收拾,一邊念叨孩子。或者是讓孩子站到一邊,自己幫他處理好這件事。
而孩子成為了什么?孩子在這樣的“教育”下,會認為,我什么也不用做,反正他們都會幫我解決,我只管“當大爺”就好。米蟲就是這樣產生的吧!
3.拒絕不了孩子的請求
“奶奶,我爸不給我買變形金剛。”
“爺爺,蜘蛛俠手辦出新款了,賊酷,但是我媽不給我買。”
老人聽到這樣的話,自然會乖乖掏出錢包,任憑孫子孫女的“吩咐”。在老人的眼中,這是對孩子的愛,但在旁觀者的眼中,這是“慢性毒藥”。
可能父母答應了等孩子考到100分就給他買,但是孩子只考了65分。本來父母的目的是想要激勵孩子,而孩子在老人這里輕易得到了滿足。
下一次,同樣的情況,孩子自然而然會想,考不好也沒關系,反正爺爺奶奶疼我,他們會給我買的。
沒有付出就輕易得到了回報,孩子還怎么激勵自己呢?
好像隨著我們的長大,父母那一輩人磨掉了當初的脾性。
小時候,做錯事了會挨打;但現在,孩子做錯事情了,自己罵孩子兩句,爺爺奶奶都會出面制止,把孩子護在身后。
在家尚且有爺爺奶奶護著,可以讓孩子“目中無人”。但是出了社會,這樣的孩子會被生活打壓,受不了指責和批評,遇到事情只會逃避,永遠走不出舒適圈!這樣的“面條”難道沒有毒嗎?
你雖是父母,但在帶孩子這件事上,你永遠都是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