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Blosen
近日,在微博上看到“原生家庭帶來的人生”這個話題,里面有一段視頻,引起我的注意。
今年3月,有一位街頭流浪漢進入公眾的視角。
他蓬頭垢面,衣衫襤褸,卻語出驚人,和人交談時古書名句經常脫口而出,他就是被人稱為流浪“大師”的沈巍。
在視頻中,沈巍曾多次提及自己的家庭:父母時常吵架、嚴禁他和異性交流、天天責罵,生活在這樣的家庭中導致他對家庭和婚姻極度反感,在工作被辭退后就選擇獨自流浪的生活。
沈巍因為原生家庭選擇離開,在他內心留有多深的絕望,沒人知道。
不過,我們知道原生家庭對人的影響是深遠的。
那我們就一輩子都脫離不了嗎?
其實不然。
原生家庭沒得選,不過往后余生,我們能自己決定。
正如作家東野圭吾所說:“誰都想生在好人家,可無法選擇父母。發給你什么樣的牌,你就只能盡量打好它。”
命運在自己手里,是要懷著怨恨,負重前行;還是選擇放開,努力完善自我,過好這一生,全看自己。
人生只有一次,我們都不該為原生家庭買單,該為自己的人生買單。
別再怨恨
爸媽也是受害者
在電影《何以為家》中,男主贊恩出生在平民窟,因父母不斷生孩子,不顧家庭,他把父母告上法庭,控訴他們的生而不養。
此片一出,便引起不少網友痛斥贊恩的父母,不可否認,他們做了很多錯事,不過我們轉念一想,其實他們也是受害者。
法庭上,贊恩父親就曾含淚道出這一切的原因:“你覺得我會因為自己兒子捅了人感到驕傲嗎?有沒有想過也許這一切并不是我們的錯。我就是這樣被養大的,我有什么錯。”
可恨之人必有可憐之處,在同樣惡劣的教育環境下,有多少人能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并及時改正,不影響下一代?
我想,只有極少數人能意識到,并且愿意改變現狀的會更少。
在教育領域有一句很經典的話:孩子是父母的復印件,如果孩子出了問題,那一定是原件出現了問題。
其實這個原件不一定就是父母,可能是我們的祖輩,甚至更久遠。
而有些父母對孩子的無意行為,并不是他們有意為之,只是在不經意間復制了父母對待自己的方式。
因此,我們的回憶里存在有童年受創的經歷,也不應該直接怨恨,因為他們和我們一樣受傷害。
要是可以,我們應該選擇諒解。
費力怨恨
不如用力擺脫
之前很火的電視劇《都挺好》中,蘇明玉在母親的嫌棄下長大,長期不受待見。
而后她選擇離開這個家,開始了孤身一人的求學路。
最后她憑著自己艱苦的努力和要擺脫家庭的信念,開啟了不一樣的人生。
蘇明玉的家庭其實是百萬個家庭的縮影,可她卻不是這些家庭里的孩子。
因為她選擇擺脫這個泥潭,而多數人一直在埋怨:是原生家庭影響我。
雖然,我們一部分的人生和原生家庭息息相關,但是,能決定未來會怎樣活的,是自己。
曾有一項針對原生家庭創傷的普及程度和類型方式的調查就顯示,18-29歲年齡段的人群里,有81.8%的人都表示曾經遭受過家庭創傷。
多數人的原生家庭都不經相同,處于同一起跑線。
只要我們改變對待的態度,就能活出不一樣的未來。
看過《情人》這本書,覺得很可悲。
書中描述的女主是一個特別桀驁不馴的姑娘,因為始終不能擺脫原生家庭的影響,一生都在跟“愛”字糾纏。
姑娘7歲時,父親就去世了,母親性情暴虐,偏心長子,把她當拖油瓶,沒一點好臉色。
在母親的溺愛下,大哥皮埃爾染上毒品,整天作弄、打罵唯一的妹妹。
有一次吃飯,皮埃爾故意叉走盤子里的肉,姑娘問:“為什么都是你的?”
皮埃爾的回答卻很欠打:“因為我樂意。”
姑娘怒道:“我恨不得你去死!”說罷摔了餐具,轉身離去。
因為怨恨,從15歲起,就周旋于形形色色的情人之間。
造成這樣的結局肯定有家庭因素,這是不爭的事實。
不過回頭一想,其實女主的選擇,才是造就這昏暗人生的根本原因。
如果她用力擺脫,會不會有別樣的人生?
答案是肯定的。
人在很多時候不能怪原生家庭,還有一部分是自己的自由意志,你對原生家庭的解讀,讓你成為了現在的自己。
人生是自己的
自己負責
培根先生有言:命運往往是由人自己造成的,也正如古代詩人所說:“每個人都是自身的設計師”。
在同樣的外部環境下,不同的選擇會導致完全不同的人生。
有部美國電影,以紐約貧民窟為背景,演是跨度20年的一家人。
這家的父親是個人渣,酗酒濫賭,根本不管三個兒子。
三個兒子在充斥著暴力、兇殺與毒品的環境下長大,這里譽為地獄的后廚房,耳濡目染,深受影響。
大兒子: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我必須發奮,改變自己的命運。
20年后,他持續努力,專注研究周邊環境,成為知名社會學專家。被名校聘請為教授,登臺授課。
二兒子:這世界好可怕,好悲慘,有沒有人來幫幫我。
20年后,他屈服于環境,完全拷貝了父親的人生,酗酒家暴,在賭場輸得精光,淪為流浪人士。
三兒子:既然這世界如此冷寒,那我就跟你玩暴力。
20年后,就在長兄登臺授課之時,他成為紐約聲名狼籍的歹徒,因為搶劫銀行而與警察展開槍戰,中彈身亡。
他們的起點完全一樣,不過在作出決定的那刻起,終點就已經注定天差地別。
決定我們人生方向的,從來都不是原生家庭,而是我們的選擇。
阿德勒先生的一句話:
有的時候我們人是有選擇的,當我們在原生家庭中不愿意出來,其實也是一種選擇。 如果你要出來的話,需要一些勇氣,你可以選擇另一種方式去過你自己的人生。
對很多被原生家庭傷害過的人來說,不原諒很容易,放下卻很難。
每當難以釋懷,不能面對過往的時候,請堅信,命運贈予我不幸,勢必贈予我別樣精彩人生。
希望你的后半生,不再怨恨,能為自己活,對自己的人生負責。
作者簡介:Blosen,富小書的人,富書專欄作者;在職教師,愛讀書愛畫畫,努力尋找人生的意義;本文首發富小書(ID:fxsfrc),你身邊最好的閨蜜,富書2018重磅推出新書《好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