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歷史上有一位奇女子,她用自己的勇氣和實力在歷史上譜寫了一濃墨重彩的一幕,她就是巾幗英雄——花木蘭。
在史料中,花木蘭是位神秘的女子,對于她的姓氏、籍貫并沒有確切的記載,有說她是商丘虞城縣人,也有人認為她是陜西延安人,還有說她是湖北黃陂人……總之眾說紛紜,不一而足。
讓花木蘭最早成名的是一首詞詩——《木蘭辭》。
這首詩出自于南北朝的北魏時期,被收錄于南朝陳的史料《古今樂錄》,流傳到隋唐時期,又經過了隋唐文人的再次潤色,從此廣為流傳。
關根據詩詞和民歌的描述,北魏時期,北魏的游牧民族柔然和突厥不斷騷擾北魏邊境,朝廷不堪其擾。朝廷為了保疆固土,上演強行征兵之舉,規定每家每戶都必須出男丁參兵。
花木蘭的父親是一名武臣,可惜已年老力邁,再上戰場肯定是有去無回。此外,花木蘭沒有哥哥只有一個弟弟,而且弟弟還年幼,也沒法上戰場。無奈之下,她做驚人之舉,4個字——代父從軍。
木蘭女扮男裝,代替父親上了戰場,她的10余年軍旅生涯就此開始,后來她表現得比男兒更出色,她屢立戰功,衣錦還鄉,天下聞名。
在北魏那個時代估計還沒有纏足這種容易穿幫的事兒,為什么花木蘭在軍中隱藏女兒身長達十年之久也沒有被發現呢?
一是“門檻低”。當時為了抵御外敵入侵中原而緊急召兵的,只是要成年男子都行。我們在初中時期的課文里對花木蘭有這樣的描寫: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所以沒有人會細致審核查驗花木蘭的身份,再加上她穿上厚重的軍備物資以后,更不會被人們發現是女生,從而混入了營中。
二是“形象差”。北魏時屬于內憂外患的特殊期,要那個吃不飽鬧饑荒的情況下,百姓的溫飽是個問題,能活下就不錯了,因此絕大多數的人長得比較的消瘦,花木蘭顯然也屬于面黃肌瘦的模樣,因此,男兒裝一穿,自然也就沒有人懷疑是女兒身了。
第一結局:歸隱山林。
有傳說,花木蘭征戰多年凱旋而歸后,皇帝要對她封賞。此時,花木蘭的身份再也無法隱瞞了,于是主動向皇帝“坦白認罪”。結果皇帝念其立下功勞,便赦免了她的欺君之罪,同時認為她能力出眾,忠厚老實,賜她高官厚祿。結果木蘭再做驚人之舉,她以家中父母年邁,需要人照顧為由,拒絕了皇帝的美意,毅然歸隱山林了。
第二種結局:自剔而死。二皇帝得知她貌美且未出閣,欲納其為妃。
還有傳說,花木蘭凱旋而歸后,皇帝親自接見她并要封賞她,結果看到她不但是未出閣的女兒身,而且貌美如花,便想納她為妃。
花木蘭當然不愿意,但又無法直接拒絕皇帝,便委婉提出了“三宗愿”,希望皇帝兌現。
皇帝自然答應不迭。花木蘭便說出了“三宗愿”:一是請陛下頒令,從今日起,女子也可參加選舉,習文弄武,為國效力;二上女子地位太過卑微,望日后得到公平,男可娶女,女也可娶男,以達到女子也可傳遞香火的目的;三是無論尋常百姓還是皇帝,都只可娶一妻相守,違者重罰。
皇帝聽完后,大笑地說了4個字:女子之見。便沒了下文。當天傍晚下了圣旨,封其為貴妃,而對花木蘭的“三宗愿”卻一字末提。
花木蘭不肯就范,只好稱病推拒。皇帝貴為九五之尊,當然不會罷休,便連下三道圣旨,花木蘭見狀長嘆一聲,自縊而亡。
當然,無論花木蘭的結局如何,她以自己的勇猛和忠貞被后人列為古代四大巾幗英雄之一。后人在其家鄉修建木蘭祠,祠堂大殿,而到了唐朝時,唐高宗更是給她四字嘉評:孝烈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