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勒是著名的奧地利心理學家、精神病學家和社會教育家,他一生關心人的成長和社會教育,并以此作為工作的動力。1919年,他在維也納創(chuàng)辦了第一所兒童指導診所,不要任何報酬地從事兒童的心理指導和實驗觀測,取得了大量第一手資料和心理治療的成果。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年2月7日-1937年5月28日)
當意識到心理指導也應該普遍面向成人后,阿德勒開始以露天講壇的形式面向公眾演講,并十分溫和且耐心地回答人們向他提出的無數(shù)問題。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的基本概念是自卑情結、補償機制和個人對權力感和優(yōu)越感的追求。
他認為兒童在很小的時候,便會由于器官的缺陷和自身的軟弱與不足而產(chǎn)生自卑感;為了對抗這種自卑感,兒童幾乎不可避免地要追求優(yōu)越于他人來獲得心理上的補償,由此便發(fā)展出對權力和優(yōu)越感的追求,即通過凌駕于他人之上、取得對他人的支配地位來獲得個人心理上的滿足。
每個人以不同的方式來體現(xiàn)這一過程,由此便產(chǎn)生了人的性格的多樣性和復雜性。
1
雖然每個兒童都依賴于社會的幫助,但他仍會發(fā)現(xiàn)自己面對的是一個既給予又剝奪,既等待你去適應,又能給予你以滿足的世界。
2
決定個人存在之目標的是自卑感、不足感和不安全感。奮力爭取獨占高枝,迫使父母注意自己的傾向,在生命最初的日子里就已顯露了出來。
3
為爭權奪勢而努力是我們當下文明體系中最大的一個弊端,這種奮斗早在兒童階段便已經(jīng)開始。兒童爭奪權勢的行為并不是公開表露出來,而是遮掩在慈善、溫柔的外衣后面。
4
教育通過有意識或無意識地補償兒童不安全感的愿望去影響兒童,同時也靠著教會他生活的技能、賦予他訓練有素的理解力,以及使他具有對其伙伴的社會感去改變他。所有這些措施都是幫助成長中的兒童擺脫不安全感和自卑感的手段。
5
只要我們的社會感得到了健全發(fā)展,磨難就絕對不會成為有害的東西。那些有生理缺陷,或令人不悅的性格特征的人,對于他們所表現(xiàn)出來的憤怒,我們不應該持責備態(tài)度,因為那不是他們的責任。
6
人只敢接納對自己有益或有價值的東西,凡對我們有益有用的,我們就存入意識,凡會攪亂我們平衡的,就打入無意識的冷宮。
7
男人方面始終在竭力維護其對女人的支配地位,而在女人方面,自然存在一種對男人支配權憤憤不平的感覺。因為男女兩性間如此脆弱的關系,很容易想象,這種持續(xù)的緊張終將導致精神上的不協(xié)調和身體上的嚴重障礙,使雙方都處于極度痛苦之中。
8
一旦讓兒童對權力的渴求達到一定程度,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他會對身為男人的特權情有獨鐘,因為他意識到了這點隨時隨地都能給自己帶來的好處。
9
女人低人一等、男人高高在上這一謬見及其必然的結果,不斷地攪亂著兩性間的和諧。結果,導致所有涉及性愛的關系都變得非同尋常的緊張,威脅乃至破壞兩性間每一次幸福的機會。我們整個的愛情生活都被這種緊張狀態(tài)毒化、歪曲、腐蝕。
10
一個兒童并非生而懶惰,他之所以懶惰是因為懶做之于他似乎是適應生活、使生活變得更輕松的最好辦法,同時懶惰還使他得以維持顯要地位。在懶惰這一模式中,他的權力態(tài)度能夠得到一定程度的表達。
11
虛榮的人在生活中為自己確立了一個不可能實現(xiàn)的目標,那就是他要超過世界上所有的人,而這個目標來自他的不足感和欠缺感。我們可以猜想,任何有著明顯虛榮的人的自我價值感都很弱。
12
沒人能將自己凌駕于社會之上,或者在對同伴展示權力的同時而不引起他們的反感。嫉妒逼使我們建立起一定的制度與規(guī)則,以確立人與人之間的平等。
13
在我們的現(xiàn)代文明中,幾乎每一個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貪婪。普通人常將其掩藏起來,或用夸張的慷慨來遮掩它,這與施舍沒有什么兩樣,其目的在于通過這一慷慨的舉動,以他人的人格為代價來提高自己的人格感。
14
情感和情緒作為強化了的、更加猛烈的心理活動,發(fā)生在個體已經(jīng)放棄了達到目標的其他一切辦法,或對達到目標的可能性失去了信心的時候。
15
從前誰也不知道情感和情緒的價值和意義,直到今天人們才發(fā)現(xiàn)情感的價值在于它是克服自卑感、抬高人格和獲得認可的工具。沉湎于情感是一種壞習慣,而且有時會發(fā)展成病態(tài)。
-End-
編輯:黃泓
觀點資料來源:
《理解人性》
轉載及合作請加微信:
emily_wangwei(王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