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郁郁青青
近日,看了這則新聞,內心五味雜陳。
江西景德鎮一位母親下跪求孩子原諒:「我會改的,媽媽現在已經改了好多了。」
原來,10歲的女兒因和姐姐鬧矛盾,覺得父母偏心,便準備跳樓輕生。
媽媽面向孩子跪在地上,哽咽著解釋:
「你也知道,媽媽平時就是聲音大一點,其實脾氣沒什么的,哪天有好東西我不是寵著你的?姐姐有的你也有。」
但女兒坐在窗外背對著母親,一句話也沒說。
隨后,消防員趁其不備將小女孩救下。
一個母親如此卑微地懇求孩子原諒,著實讓人心酸。養育兩個孩子何其辛苦,如今孩子卻以死相逼。
可孩子同樣值得同情,所有的自殺都是「蓄謀已久」。
「我已經改了好多」從媽媽的這句話,可以窺見一二。
女孩此前一定不止一次感覺父母偏心,是積攢了太多的壓抑和委屈,才會走到這一步吧。
這位媽媽明明也在努力維持公平:「姐姐有的你也有」。
可為什么仍然滿足不了孩子呢?
其實,孩子需要的不是同等的衣服、玩具,而是父母看得到自己的委屈和需求,是那份特別的理解和重視。
二胎家庭,父母「偏心」一點,才能給每個孩子獨一無二的、恰到好處的愛。
很多父母在生二胎前,都說不會偏心。
網友@相濡以沫也曾以為,誰都不可替代大寶在自己心中的位置。
懷老二時,她除了告訴自己要更愛老大外,還不停做老公和公婆的工作,一定要注重老大的感受。
可現實很打臉。
「當我好不容易哄睡老二,老大在那里一聲吼的時候,火氣真的忍不住。」
「在給老二喂奶的時候,老大各種要陪他玩,老二在哭,老大在叫,那時真的很崩潰啊。」
可冷靜下來又對老大充滿了愧疚:明明大寶也是自己親生的啊,怎么就忍心呵斥他。
「我也是媽媽的小寶寶」,大寶可憐巴巴的一句話,更是讓她聽得心里千回百轉,于是陷入煩躁、斥責、愧疚的無限循環中。
也許一開始我們并沒有刻意偏愛誰,但是注意力和態度已說明了一切。
最初可能只是因為,老二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照顧。
可當老大作天作地,老二軟糯可愛;一個性格討喜,一個調皮搗蛋。不管是否承認,父母心中的天平還是會微微傾斜。
所謂的一碗水端平,其實是一種謊言。
美國加州大學一項研究表明:65%的母親和70%的父親會不自覺對某個孩子特別偏愛。
或許父母是無意識的,孩子卻能敏感地捕捉到,并在內心泛起巨大的漣漪。
南充一名10歲女孩與弟弟發生爭執后,認為家人偏心弟弟,一氣之下爬上樓頂輕生。
杭州14歲小女孩,因奶奶只給弟弟做蛋花湯不給自己做,吞下30顆鎮靜類藥物自殺。
家人有意無意的偏愛往往意味著傷害,讓另一個孩子深陷自我懷疑的囹圄。
如果讓孩子覺得「爸媽不愛我,我是一個外人」,這對一個孩子來說,是最殘酷的待遇。
《少年說》中,六年級女孩叢新宇,被一個問題困擾了9年。
她有個妹妹,今年9歲了。
自從妹妹出生后,爸爸媽媽就天天圍著妹妹轉,早上幾乎看不到媽媽的身影。
有一次放學,說好來接她的媽媽一直沒來,等到六點半,老師打過去電話,媽媽說的第一句話竟是:「我忘了,我以為你回家了。」
女孩帶著哭腔懇求道:「你們能不能分一點點時間給我,只要一點點。」
臺下的媽媽沒有立即答應,反而讓女兒理解自己:「妹妹比你小,可能媽媽會關愛她更多一點。」
女孩掐著指尖祈求:「我知道,我不奢求什么,你們就分一點點給我好嗎?」
有的懂事讓人愉悅,可有的懂事卻讓人心疼。
那小心翼翼的表情一直在我眼前閃現。沒有什么比得到過又失去更殘忍。
對于每一個老大來說,曾經是父母的唯一,獨享全部的愛,現在從100%到50%甚至是更少,何嘗不是一種剝奪和失去?
孩子爭的是父母的陪伴,更是那遺失的親密情感。
一個長大了的生命對比他小的生命的包容與理解,是因為內心足夠安全。
如果不能,是因為他本身也匱乏。
一位媽媽手里只有一個小零食,讓哥哥和弟弟用「石頭剪刀布」定輸贏,贏的一方可以吃。
結果,哥哥贏了,特別開心地接過「戰利品」,正準備享用。
爸爸注意到了旁邊的弟弟一臉失落,就命令哥哥:「弟弟不開心了,給他掰一點。」
然后徑直走上來,摁住哥哥的手,搶走了零食,分了一半給弟弟。
這個舉動,徹底把哥哥激怒了,他大哭著跟爸爸撕扯起來:「你還我,還我!」
只是爸爸不知道,孩子爭的根本不是一塊零食,而是你的態度。
而爸爸的行為分明在告訴孩子:不管你愿不愿意,我只要弟弟開心。
想起傅首爾說過的一段話:
當孩子手里有100顆糖,他怎會介意分享?可當他手里的糖果只有兩顆的時候,憑什么要求他大方?
謙讓不是忍讓,前提是擁有與發自內心的接納。
而強制性的大讓小,以犧牲大寶的感受為代價,讓他感受到自己不被在乎。
心理學家勞倫斯·科恩說:孩子需要父母的關愛和照顧,就像一個杯子需要不斷蓄水。
二胎家庭,更要給孩子的愛之杯注入源源不斷的陪伴和體諒。
孩子的安全感和歸屬感,是從這一點一滴的重視建立起來的,相反,也是被這樣瓦解掉的。
近日,孫儷女兒小花6歲生日,竟許下了一愿望:希望媽媽生個小寶寶給她。
意外之余,也覺得情理之中。
很多時候老大都會抵觸老二,但哥哥等等和小花卻親得要命。其實這都源于孫儷的態度,她始終做到:生了老二,應該給老大更多的關注。
把妹妹的命名權交給哥哥,在妹妹百日宴上,同時貼心地寫上:哥哥三十三個月大party。
讓哥哥做妹妹的老師,教她技能和規矩,兄妹已經成為彼此最溫暖的存在。
彼此都是對方生命中的一部分,爸爸媽媽的愛并沒有因此減少。
被安全感包圍的孩子,才不懼怕多一個人分享愛。
聽過一句話:老大是因為有了老二才顯得大,其實單獨看也是一個小寶寶。
二胎家庭,一定要多關注老大,別忘記他也曾是那個乖巧軟糯的小可愛。
真正對的「偏愛」沒有傷害。
梁啟超有9個兒女,但每個孩子都能感覺到父親濃濃的愛。
他給大女兒取了一個愛稱 「大寶貝」,三女兒叫「司馬懿」(原名梁思懿 ),對小兒子則稱「老白鼻」,就是英文 「老baby」 的諧音。
長子梁思成結婚時,梁啟超說:「你們如果在教堂結婚的話,老大就可以用我的全名,表示你以長子的資格繼承我全部的人格和名譽。」
在給女兒梁思莊的信中則寫道:「寶貝莊莊,我想你得很,所以我把這得意之作裱成小巧的精美手卷寄給你。」
父母的角色,是愛每一個孩子。
愛是等量的,但內容和形式可以不同。
專屬的父愛背后,是看見每個孩子的存在和需要。
每個孩子都是散落在地球上的星星,散發著自己獨一無二的光芒。
父母真正該有的偏心,不是厚此薄彼,偏好一方,而是特別的愛給特別的你。
你跳舞很好,姐姐唱歌好聽,我愛你也愛姐姐。
周六是和大寶的單獨約會日,周日陪老二玩滑板。
看見每個孩子,并給予他需要的滿足,這是真正的公平。
海姆·G·吉諾特博士說:「當每個孩子被唯一的珍視時,孩子就會變得堅強。」
我在這個家是有位置的,我對父母是重要的,被愛充分滋養的孩子,才不會把別人當作威脅。
各自被珍視的手足之間,沒有競爭只有親密。
聽過一種答案:
因為我們知道,我們不可能陪伴孩子一輩子。因為我們希望在這個人情冷暖的世界上,給孩子多留一個親人,多留一絲溫暖。
孩子需要的不只是同根生的手足,而是現在和未來,是彼此溫暖和可靠的存在。
這份關系的建立來自于父母。
各自偏愛,讓每個孩子都自信、強大,充滿愛然后分享愛,這是我們能留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作者:郁郁青青。把生活釀成美酒,將寫作當成修行,與孩子共同成長,遇見更好的自己。部分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