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幾日的高溫預警,天氣炎熱難耐,唯有冰箱里的冰激凌、“肥宅快樂水”,幾乎快成了每個食欲減退的娃的“心頭好”。
甚至有不少“隔輩”家長們,擔心孩子不愛吃飯導致營養不良,就由著孩子吃許多冰激凌、糕點、汽水等零食,甚至——
孩子不愛喝牛奶?加點糖!
孩子不愛喝水?換果汁!
孩子不愛吃面包?抹點巧克力醬!
……
但,這種方法真的可取嗎?
世界衛生組織(WHO)曾調查了23個國家人口的死亡原因,得出結論:嗜糖之害,甚于吸煙,長期食用含糖高的食物會使人的壽命明顯縮短。
2019年,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關于印發健康口腔行動方案(2019-2025年)通知中,提到了關于開展“減糖”的專項行動:
“中小學校及托幼機構限制銷售高糖飲料和零食,食堂減少含糖飲料和高糖食品供應。向居民傳授健康食品選擇和健康烹飪技巧,鼓勵企業進行“低糖”或者“無糖”的生產,提高消費者正確認讀食品營養標簽添加糖的能力。”
由此可見,糖果雖甜蜜,多吃卻是“甜蜜的負擔”。
特別是對孩子來說,多吃糖可不僅僅只是傷害牙齒健康這么簡單!
16歲少女吃糖太多,得了婦科病:
18歲女孩查出腎結石:
11歲男孩酷愛碳酸飲料,患上罕見皮膚病“黑色棘皮癥”:
警惕“看不見的糖”
過量吃糖對孩子的身體會造成這么大傷害,也給不少家長敲醒了警鐘。
那吃糖有“危害”,不吃甜孩子又不愛吃,怎么辦呢?于是家長們將目光投向了市面上的種種“無糖食品”。
可這些“無糖食品”,真的“無糖”嗎?
從科學的角度上看,絕對的無糖食品是不存在的。
食品安全國家標準規定,食品中的糖含量少于0.5g/100g(固體)或100mL(液體) ,即可標注為“無糖食品”。也就是說,無糖是指固體或液體食品含糖量在0.5%以下,而并非完全不含糖。
市面上所謂的無糖食品是不含蔗糖、葡萄糖、麥芽糖、果糖等成分,之所以也是甜的,是因為加入了甜味劑,如木糖醇、山梨醇、麥芽醇糖等替代品。
常見的無糖食品,如無糖餅干、無糖月餅等,本身大多都是用面粉等碳水化合物制作,吃進去后經消化分解最終還是會變成葡萄糖,攝入的糖分并沒有減少。
所以“無糖食品”并不代表完全不含糖。
更可怕的是,還有這種披著健康外衣的“無糖飲料”,極易讓家長們放松警惕!
果汁,就是戴著面具的“健康飲品”。
前陣子,武漢一名12歲的男孩豆豆左腳趾關節隱隱作痛。剛開始家長以為是活動時受了傷,誰知第二天竟疼痛難忍,豆豆被送到醫院經診斷后才知道:
這個年僅12歲的孩子竟然患上了痛風!
而“兇手”就是甜蜜、“健康”的果汁。原來,豆豆平日里很不愛喝白水,只愛喝鮮榨果汁、超市里的瓶裝果汁,用果汁來代替每日所需的水。
其實果汁里面雖然沒有添加糖,但它含有果糖,這是一種單糖。
它強大的地方就在于它的甜度,如果蔗糖的甜度算100分的話,那葡萄糖就是74分,乳糖是16分,而果糖,是173分!
它在體內的分解過程中會直接產生尿酸,更可怕的是,它還會減少腎尿酸的排泄,雙重作用下,人的尿酸不降反升。
所以,果糖堪稱是痛風的“隱形誘因”。
你以為娃不胖?
可能已經超重了!
除了以上危害,糖對身體最大也最普遍的“害處”,就是肥胖了。
孩子在生長期,如果飲食不注意,極易引起肥胖,許多家長還會不以為意,認為“娃還在長身體,多吃點沒關系”。
其實不然,嬰幼兒期和青春期是人體內脂肪細胞增殖的活躍期。嬰幼兒期吃得太胖,意味著正在醞釀將來的肥胖。
爸媽如果有肥胖情況,尤其是家族都有肥胖問題,就要從娃嬰兒時期開始注意體重問題,定期做好監測。
兒童肥胖主要依據BMI即體重(kg)/身高(㎡)的比值來評定,一般應用中國肥胖問題工作組的“中國學生超重肥胖體重指數值篩查標準”判定學生超重、肥胖情況,將BMI≥同性別、年齡組BMI的P85定義為超重,將BMI≥同性別、年齡組BMI的P95定義為肥胖。
計算方法:
BMI指數=體重/身高的平方
注意:不同BMI界值點的超重、肥胖檢出率比較:分別以(P85、P95)、(Z1、Z2)及(BMI24、BMI28)為篩查標準。
小胖娃也可能營養不良
不少家長有一個誤區,那就是覺得“孩子白白胖胖的更健康”。
然而事實卻是:“胖娃”的營養不良問題,有可能比“瘦娃”更嚴重。
能量過剩≠ 營養過剩
除了一部分遺傳因素外,孩子超重和肥胖一般都是暴飲暴食、偏食挑食、缺少運動導致的。
這樣的飲食結構失衡,會讓孩子自身的營養需求得不到全面的滿足,體重增加了,營養也失衡了。
肥胖的孩子,罹患代謝綜合癥、性早熟、睡眠呼吸暫停等疾病的風險比正常娃高,成年后也更容易得糖尿病、高血壓等。
所以,要想讓孩子健健康康,就不能讓他發胖!
但胖子不是一口吃成的,娃還在生長發育期,絕不能采取節食這種極端的方式來控制體重。
以下幾個兒童“減重”小方法,家長們不妨學一學。
最后,如果孩子超重明顯,或已經出現不適,而且通過飲食+運動相結合的方式還是沒有效果,一定要及時帶孩子就醫診斷。以免因為孩子肥胖而誘發其他疾病。
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