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中國地圖,北方的內蒙古自治區形同一匹騰飛的駿馬,馬首盎然,馬尾飄揚,馬蹄若隱若現,仿佛正在踏云踱霧。在這匹駿馬的脊背和胸膛上,有一片面積超過2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那便是錫林郭勒。“錫林郭勒”系蒙古語,意為“丘陵地帶的河”,這里有不少蜿蜒綿長的河流,它們在草原上九曲十八彎,仿佛是閃亮的絲線,裝訂起一部關于草原的書卷。
#1 要讀懂它,第一個關鍵詞是——博大
沒有來到這里的人,很難想象它的遼闊——這座北與蒙古國接壤,南與河北省為鄰的磅礴牧場,其總面積接近于整個英國,真正抵得上“遼闊蒼茫”這四個字。
美麗的草原我的家,風吹綠草遍地花,駿馬好似彩云朵,牛羊好似珍珠撒……詩一般的句子,天籟一般的曲調,《美麗的草原我的家》在草原上傳唱40多年,描摹出了一幅美好的畫卷。
錫林郭勒的朋友自豪地說,這首歌實際上是詞作家火華深入錫林郭勒大草原體驗生活后,妙手偶得的佳作。綠草如海,鮮花爛漫,碧水清波,晚霞夕照,駿馬奔騰,牛羊肥美……歌曲濃縮了錫林郭勒草原的精華:風光是醉人的,生活的舒暢的,牧民是幸福的。
在蕭乾筆下,錫林郭勒是這樣的:它有多么像海啊!只有在海上,天和地才能像接到一起的兩匹布那么完完整整,沒有間隔。只有海才這么寂靜,廣袤得望不到邊際,它永遠像一幅沒有框子的畫。而只有在海上,人才會感到這么沒有遮攔,自己這么渺小,以至潛意識里會莫名其妙地發生怕把自己遺失了的恐怖。
錫林郭勒大草原上,最有靈性的地方當屬錫林河河曲。錫林河是錫林郭勒大草原飄游的靈魂,它發源于赤峰市克什克騰旗境內,全長270多公里,在繞經錫林浩特時,仿佛是飄拂著九曲十八彎的吉祥哈達,成為很多人向往的奇異美景。
草原深處,有多倫湖、烏拉蓋湖、天鵝湖等大大小小的湖泊,它們猶如鑲嵌在草原上的寶石,煙波浩渺,鷗鷺翔集,舒展著“彩蝶紛飛百鳥兒唱,一灣碧水映晚霞”的柔美畫卷。這些湖水也為豪放的蒙古族帶來婉約與靈性,有的湖泊相傳是草原母親盼望游子歸來時落下的淚水,抑或是一面天外飛來的神鏡幻化而成。
#2 了解它的第二個關鍵詞是——多樣
這是一片草原之神格外恩賜的地帶,它天高地闊,風卷云舒,被譽為目前全球原生植被保存最完整、草原類型最多、飼用植物最豐富、景觀最美麗的大草原之一。年總降水量為150-400毫米,由東向西分布著森林草原、草甸草原、典型草原、沙地疏林草原、半荒漠草原和荒漠草原,是識別草原“譜系”的大課堂。
在錫林郭勒行走,還有一種景觀令人贊嘆,那就是多樣的地貌——其地勢由西南向東北傾斜,山地、丘陵、平原、沙地、洼地彼此交錯疊置,其間裝點著奇特的玄武巖熔巖臺地和火山錐,以及諸多河湖。
東北部的烏珠穆沁盆地和西南部的渾善達克沙地更是兩大亮點。前者堪稱中國北方草原最華麗、最核心的地段,有著“天堂草原”的美稱。后者雖是沙地,卻有著別樣的絢麗——固定沙丘上遍布植被,是沙地榆、白樺、山楊、山杏、繡線菊和沙蒿的家園,是牧民們嚴冬中的避難所。
在這本讀也讀不完的巨著中,有一卷華章不可錯過,那就是錫林郭勒國家級草原自然保護區。它位于錫林郭勒腹地,面積約一萬平方公里,是一顆真正的草原之心。
在這里,森林、草原、濕地、沙地疏林、灌叢和沼澤錯落,形成了多元的生態環境。生長著種子植物658種,苔蘚植物73種,優良牧草116種,它們與生活在這里的野生動物共同反映了內蒙古高原獨特的生態結構和生物多樣性。被國際植物界譽為歐亞大陸的樣板草原,也是我國建立的第一個草地類自然保護區。
在“草原之心”的大地上,植被生長茂盛,整體高度可以達到80厘米以上,每一平方米內可以生長20種以上的植物。它們是有著精湛技藝的“草原繡娘”——線葉菊會開小黃花,沙參的小漏斗花朵則是藍瑩瑩的,鳶尾招搖著它浪漫的紫色,還有白色的唐松草,紅色的山丹,它們把草原變成了最壯美的織錦。
藍刺頭,夏季的草原上很可能與它們不期而遇
#3 領略錫林郭勒的第三個關鍵詞是——文明
舊石器時代這里已有人類生存,此后,匈奴、鮮卑、突厥等北方民族曾在這里繁衍生息,策馬揚鞭。作為游牧文明和蒙元文化的發祥地,歲月在這里留下了諸多遺跡——擁有600余幅古巖畫的洪格爾巖畫群宏大神秘,秦漢和金代長城遺址寫滿滄桑,而最吸引人的莫過于元上都遺址——這座建于13世紀中葉的都城規模宏大,曾是世界著名的大城市。1260年,忽必烈在此即汗位,為元朝的百年基業奠定了基礎。
農民起義、王朝更迭,元上都在紛飛的戰火中繁華落盡。但曾經的商賈絡繹、百家爭鳴,給這片草原埋下文明與開放的種子。300多年后的清代,這里又走出一位杰出的蒙古族數學家、天文歷法學家和測繪學家,他就是明安圖。
在明安圖的家鄉正鑲白旗,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國家天文臺觀測基地和射電頻譜日像儀正在探索宇宙未知的奧秘。觀測基地里,100面白色的拋物面天線在草地上有序排列,這個占地10平方公里的天線陣就是明安圖射電頻譜日像儀。
與正鑲白旗相鄰的太仆寺旗,則以馬為傲。太仆寺旗曾是清朝的皇家御馬場,養馬最多時達7萬多匹,專供皇家軍用馬匹和御用肉食、奶食。如今,馬匹不再用于交通和軍事,蒙古族牧民養馬,更多是出于熱愛。
錫林郭勒的牧民們不僅精心養馬,很多人還在家里的墻壁上懸掛馬的畫像,在屋內顯眼的位置擺放一把馬頭琴。馬頭琴是蒙古族的民間拉弦樂器,因琴桿上端雕有馬頭而得名。馬頭琴的音色或悲涼、或振奮,被人們看作是馬的化身,牧民常用它抒發情感、蕩滌心靈。
時至今日,錫林郭勒仍稱得上是中國草原文化最為鮮明深厚的地區,催生了《黑駿馬》等諸多草原文學。這里也是聽長調的天然音樂場——長調像不停流淌的錫林河,像遠方的山巒,低低地、緩緩地升起,又遠遠地、悠長地沉下去,在人們心中搖蕩,無法收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