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如果想知道歷代皇帝們的模樣,可以參看閻立本的《歷代帝王圖》和北京故宮南薰殿舊藏的帝后畫像。
閻立本之父閻毗、其兄閻立德,均為著名畫家、建筑設計家。閻氏祖先歷仕于北魏、北周,閻毗自幼襲爵,后為北周駙馬,隋朝時屢次受命營建宮室和水利,擅長繪畫。
閻立德在唐初先后任將作少匠、大匠、工部尚書,多次主持營建陵墓、宮殿,唐太宗昭陵的設計就出自他。
閻立本在唐高祖武德年間即在秦王(李世民)府任庫直,太宗貞觀時任主爵郎中、刑部侍郎。高宗時其兄歿,他由將作大將升遷為工部尚書,總章元年(668)擢升為右相,封博陵縣公。
《職貢圖》
《職貢圖》局部
《步輦圖》
閻立本繼承家學,在工藝、建筑和繪畫方面的建樹超過了父兄。他曾擔任大明宮的總設計師,繪畫成就名冠于世,擅工佛道人物、鞍馬、臺閣,時人稱其“丹青神化,冠絕古今”。他的筆力圓勁雄渾,尤精肖像,善于刻畫人物性格。他的《職貢圖》《步輦圖》等作品,名垂千古。
《歷代帝王圖》
漢昭帝劉弗陵
漢光武帝劉秀
魏文帝曹丕
隋文帝楊堅
隋煬帝楊廣
陳文帝蒨
陳廢帝伯宗
晉武帝司馬炎
北周武帝宇文邕
吳主孫權
蜀主劉備
陳后主叔寶
陳宣帝頊
《歷代帝王圖》也是他的代表作。這幅圖卷為絹本,縱51.3厘米,橫531厘米,內容包含了13個帝王的肖像:漢昭帝劉弗陵、漢光武帝劉秀、魏文帝曹丕、蜀主劉備、吳主孫權、晉武帝司馬炎、陳文帝蒨、陳廢帝伯宗、陳宣帝頊、陳后主叔寶、北周武帝宇文邕、隋文帝楊堅、隋煬帝楊廣。
畫面中每個帝王獨立組成一個單元,皇帝身邊一般有兩名侍從,唯獨陳后主只有一個侍者。為了突出皇帝的崇高地位,侍者畫得相對矮小,這是中國傳統繪畫常用的手法。
這些皇帝盡管都有王者之風,但是閻立本通過對每個帝王的儀容姿態、眉宇之間流露的神情不同的描繪,展現出他們之間性格、氣質的差異,每個形象都寓有褒貶:晉武帝的氣度恢宏,隋文帝的雄圖遠慮,陳后主的忸怩庸俗,隋煬帝的虛浮萎靡……總體來說,開國之主畫得威武英明,而亡國之君則頹喪不振,于鮮明對照中表現善惡興廢的含義。
《歷代帝王圖》創作完成之后一直收藏在唐朝內務府中,到了宋代收藏這幅圖卷的是宋代名臣廬陵人王贄,《歷代帝王圖》在王家時曾請賢相富弼鑒賞過,目前判斷這幅畫卷真偽的主要依據也是富弼的題識。
后來該圖從王贄的長孫王球手中流出,被吳玨得到,視為家傳珍寶。其后代因為家境貧寒,將該畫典當,無力贖回,被南宋大書法家周必正購回家中,后被南宋內府收去。
美國波士頓美術館
從此《歷代帝王圖》經元內府、明文淵閣等皇室機構秘密收藏起來,直到明末清初從宮廷流落到民間,幾次易手,輾轉流傳,最后在1931年流失海外,現藏于美國波士頓美術館。
故宮南薰殿位于武英殿西南,是一個獨立的院落,正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上覆黃琉璃瓦,為單檐歇山頂,是紫禁城內不多的明代建筑,一些構件仍是明初的原物。
明代以來,南薰殿內設朱紅漆木閣,分五層,供奉歷代帝王像。每軸畫像均用黃云緞夾套包裹,裝入木制小匣,按閣之層次分別安放。
明末崇禎年間,皇帝命臣工繪制歷代明君賢臣圖,放置在文華、武英兩殿。
到清代,乾隆皇帝發現這些畫作多斑駁脫落,乃命工部將其重新裝裱,改貯于南薰殿中,由內務府管理,每逢夏月負責檢曝。乾隆還親制《南薰殿奉藏圖像記》以記其事。
《至圣先賢像冊》
古代帝王圣賢圖像改貯此地后,南薰殿成為專門保管這批畫像的宮殿,因此這批圖像也被稱作“南薰殿圖像”。南薰殿圖像歷經宋、元、明三代累積而成,凡卷、冊、軸100余件,圖像580余幀。
這些圖像包括有所謂的道統五像,即上古伏羲、帝堯、夏禹、商湯和周武王五位圣君的肖像。
宋太祖趙匡胤
宋太宗御容
宋真宗趙恒
宋仁宗趙禎
宋英宗趙曙
宋神宗趙頊
宋哲宗趙煦
徽宗紅袍御容
宋欽宗趙桓
宋仁宗皇后像旁邊侍女
宋真宗劉皇后(劉娥)坐像
宋高宗皇后像
徽宗鄭皇后半身像
宋欽宗朱皇后半身像
高宗趙構,徽宗九子,欽宗之弟,南宋開創者
孝宗趙眘
光宗趙惇
寧宗趙擴
理宗趙昀
度宗趙禥
宋代帝后掛軸共29幅,宋后掛軸11件,宋代皇帝半身像1冊,宋代皇后半身像1冊。
明世宗坐像軸
元代帝像1冊,元代后像1冊,明代帝王像掛軸有27軸,明朝帝后像2冊。
右唐高祖立像、左唐太宗立像
另外還有梁武帝半身像軸、唐高祖立像、唐太宗立像2軸、唐太宗半身像、后唐莊宗立像、至圣先賢半身像、圣君賢臣全身像、歷代圣賢半身像等。
上古伏羲、唐堯、夏禹、商湯和西周武王五位賢君像居于南薰殿圖像之首,是南宋淳祐元年(1241年)宋理宗親至太學,作《道統十三贊》后,命當時著名的畫家馬麟所繪。
隋文帝畫像,傳清宮廷畫家姚文瀚根據南熏殿所藏歷代帝王真像所繪
原繪有13像,顯然屬于臆想之作,遺憾的是現今僅存有其中5幅。唐代各帝王畫像亦非時人所作,而是出自明人之手。
宋代帝后像原先供奉于各處神御殿、天章閣及欽先孝思殿等處。靖康之難后,宋高宗將其遷至臨安各宮觀內。
元太祖成吉思汗
元代后妃太子像冊
元滅宋后,兩浙宣撫使焦友直將臨安的經籍圖書文物運至大都,兩宋帝后畫像隨之入藏元內府。元代帝后像冊中的各像并非元人舊作,而是明人根據舊本摹繪而成,當屬可靠。
明太祖朱元璋
怪異丑像
明成祖朱棣
明仁宗朱高熾
明宣宗朱瞻基
明英宗朱祁鎮
明代宗朱祁鈺
南熏殿《明憲宗坐像》,局部,臺北故宮藏
明孝宗朱祐樘
明武宗朱厚照
明世宗朱厚熜
明穆宗朱載垕
明神宗朱翊鈞
明光宗朱常洛
明熹宗朱由校
明思宗朱由檢
明朝帝后像最多最全,應皆為最真實的原貌。只是其中明太祖朱元璋的畫像有12軸,其中一軸紫面黑須、器宇軒昂,還有一幀白須半身像也是相貌堂堂,此二者當屬一類,其余有10軸竟是作豬龍形的怪異丑像。這兩種明太祖像,哪一種是真實的面貌,歷來爭論不休。
努爾哈赤
皇太極
順治帝
清康熙帝
雍正帝
乾隆帝
嘉慶帝
道光帝
咸豐帝
同治帝
光緒帝
宣統帝
民國以后,清宮收藏開放,也不斷引發很多人的好奇及注意,不但民國初年的故宮周刊,不厭其煩地以連續刊登南熏殿圖像。遷臺后的蔣家時期,蔣中正來故宮,也不忘特別觀賞這批帝王畫像,而故宮幾次重要的出國展出,包括1996年的赴美展與去年的赴德展,南熏殿圖像都扮演重要的角色。
閻立本所繪《歷代帝王圖》和南薰殿舊藏的這些帝后畫像不僅為后人呈現出歷代帝王后妃、賢臣名士的儀容相貌,而且也反映了各時期美術發展的技藝成就,尤為可貴的是這些畫像保留了古代的衣冠服飾、儀仗典制、陳設器物等珍貴的物質生活資料,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