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共2300字;閱讀時6分鐘
來源:小樓聊心理
前幾天,看了一部胡歌的舊電影《南方車站的聚會》,他飾演一名落魄的逃亡者周澤農。
但看完電影后,最讓我觸動的,是他的兒子。
兒子一個人在院子里踢球,突然來了一群小孩,吵著鬧著把他的球搶走了。
他沒有生氣,也沒有追上去搶回,而是呆呆地站在那里,不哭不鬧,仿佛早已對這一切習以為常。
他還這么小,就已經習慣了被孤立、被欺負。
她的媽媽在家具廠上班,掙生活費已耗盡她全部精力,根本無暇照看孩子。
他的父親周澤農,離開家5年了,兒子早就忘了這個人的存在。
“父親”這個詞,對他而言是陌生的。
我們總說,媽媽教會孩子溫柔,爸爸教會孩子勇敢。
只懂溫柔,沒有勇敢,就很容易被欺負。
從小沒有爸爸庇護的孩子,長大后也會畏畏縮縮,出現一系列的心理問題。
在一個家庭里,爸爸這個角色,是無可替代的。
爸爸經常缺席,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01
爸爸為什么“消失”了?
周澤農是已經消失了的爸爸,但在我們身邊,許多爸爸在孩子身邊,卻是若有若無的存在。
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
一個可能被忽略的原因是,媽媽無意中“支持”了爸爸缺席的行為。
我認識一個四口之家,夫妻二人和兩個孩子。
丈夫特別喜歡玩,下班了要么回家玩手機,要么在外面吃喝玩樂。
回到家幾乎不理孩子,只有來興致了,才會和孩子玩一會。
妻子對丈夫很不滿,可當丈夫說肚子餓時,她還是會給他做飯或者點外賣。有時候甚至還會為了陪丈夫,玩自己不喜歡的游戲。
按照妻子的說法,她是一個人帶著三個孩子。
丈夫雖然已當爸爸,但脾氣還是和孩子一樣。情緒化、愛發脾氣,甚至當著孩子的面和妻子爭吵。
說起丈夫的問題時,她根本關不住吐槽的話匣子。可當提到其他人對她的評價時,她瞬間自豪了。
公婆認可她,一些非常重要的事情都交給她辦,親戚鄰居也都夸獎,說她能干。
這些評價,讓她有一種自我成就的滿足感,她認同自己的角色。
盡管妻子對丈夫頗多抱怨,但潛意識又不愿意改變現狀。
心理學上有個“權力的投射性認同”現象。
一個有權利的人,會無意識中給另一個人灌輸“沒有我你活不下去”的觀念。
然后在這個過程中給對方包辦了許多事情,讓對方的能力越來越弱。
以至于對方真的就覺得,離開你我就活不下去。
這對夫婦的相處模式,就是這種現象的具象化。
當然,這并不是說,所有父親缺席的家庭都是這個原因。
只是目前存在的比較普遍的爸爸缺席現象,很大一部分是這個原因造就的。
一個完整的家庭,必須父母各司其職,爸爸有其應負的責任。
父親角色和父性的缺失,會對孩子的成長帶來毀滅性的打擊。
02
爸爸的功能是什么?
在一個家庭中,父母雙方都有各自的“功能”,且兩者的功能相互獨立。
也就是說,有些事情必須媽媽來做,有些事情只有爸爸才能做得更好。
父母對孩子最基本的功能是護佑,爸爸和媽媽的護佑是有所區別的。
榮格曾提出過一個觀點,媽媽的愛是指向融合的,爸爸的愛是指向分離。
融合是指媽媽把孩子拉到身邊;分離是把孩子從媽媽身邊拉出去,讓他們去家庭以外的關系體驗各種各樣的感覺。
媽媽讓孩子有安全感,爸爸則讓孩子學會獨立,成為自己。
經典劇《家有兒女》中,有一集劉星和同學鬧矛盾了,兩人在樓下約架。
劉梅知道后,第一反應是罵劉星,讓他去道歉。
劉星則反駁說自己沒錯,不道歉。
夏東海這時候走了出來,對兒子說:我和你一塊去,保證能打贏。
雖然結局是夏東海把腰給閃了,兩人落魄歸來。
但也讓劉星明白,遇事情不要退縮,要勇敢、堅強,哪里跌倒就從哪爬起來。
沒有爸爸護佑的孩子,長大后就如周澤農的兒子一樣,遇到困難就逃避,畢竟知道背后沒人挺自己。
爸爸的護佑可以促進孩子分化,讓孩子知道,這個世界不能單純地靠黑白對錯來看待。
這個世界并不完美、是有瑕疵,但也不代表這個世界是不好的。
另一方面,相對于媽媽而言,爸爸更容易成為孩子的榜樣。
爸爸要給孩子傳遞一種價值觀,指導孩子思考這件事或這樣東西,值不值得去做,幫他們培養一個良好的判斷力。
在《中國詩詞大會中》節目中,“無畏”爸爸夏鴻鵬和女兒夏雨菲的相處很好地印證了這一點。
女兒現場作詞贈父親:“天下英雄誰敵手?我爸,為父當如夏鴻鵬!”
她直接表示自己要成為像爸爸一樣的人。
夏鴻鵬曾因胃癌切除了全胃,但他沒有因疾病自暴自棄,反而用學過的詩詞激勵自己。
他的行動,給了女兒最好的教育。
他對詩歌的熱愛,影響著上小學的夏雨菲。
為了幫助孩子能夠更好地學習詩詞,他親手制作了一本詩集送給女兒。
這是爸爸的傳道功能,傳遞一種價值觀。也是爸爸的勝利功能,讓孩子認同自己,并成為孩子生命中第一個榜樣。
爸爸功能完整,孩子長大后才會有穩定的價值觀。愿意遵守規則,在有序的競爭中,去獲得勝利。
03
別讓爸爸的角色缺席!
爸爸不可缺席,這毋庸置疑。
除了要實現父親專屬的功能之外,還要給孩子接納、肯定、允許、愛護,包括契約、承諾以及對孩子的一種身份的給予。
如果有的媽媽覺得自己的丈夫很糟糕,無法承擔起孩子的榜樣作用;或者丈夫因為其他原因缺席了,可以通過一些方式彌補這一問題。
如果父親因為工作原因經常不在家,無法陪伴,也要不停告訴孩子,爸爸是愛他的,讓孩子心中有會被父親保護的感覺。
另外也可以“創造”另一個男性身份來當爸爸的角色,可以是親人,也可以是孩子比較喜歡的男性,作為一個“替代性爸爸”。
在美國,很多孩子喜歡球星,或者男性明星,這其實并不是壞事,為了更靠近這樣的成功男性,孩子會努力朝著這樣的人發展。
如果你是一名爸爸,一定要負起責任來。
哪怕夫妻關系不好或者離異,你永遠是孩子的父親,這是無法擺脫的身份。
你是孩子的引路人,對孩子的影響是在一點一滴中滲透出來的。
若心中有孩子,不管多忙碌、不管和對象關系多差,都不會讓孩子缺失掉專屬于你的那份愛。
圖片來源:電影截圖、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