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魚奶爸日記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
民間有句流傳的俗語,叫“嬰兒墻頭草,誰抱和誰親”。
這不是指誰照顧孩子最多,孩子就和誰親,有時反而恰恰相反。比如媽媽一直照顧寶寶,結果哭鬧時怎么哄都不好,爺爺奶奶一來抱,立馬就安靜下來了。
這種情況讓很多媽媽費解,與此同時也有些小失落,明明一直是自己照顧,為何寶寶誰抱就和誰親呢?真是個小“墻頭草”,慣會兩邊倒的。
實際上,家長們大多是“誤會”了,寶寶不認人,不代表不親近,只是還沒達到成熟的依戀關系。
如果想拉近親子關系,讓寶寶跟自己更親近,家長們要抓住培養依戀的關鍵期,這樣更能給寶寶安全感。
否則一旦錯過,即便是親生母親,孩子可能也是會對親近產生抗拒的哦~
研究表明,成熟的依戀關系需要等到寶寶七個月以后才完全建立,其中要經歷幾個階段,寶寶的表現也不一樣。
第一個階段是寶寶2個月內,由于剛到這個世界不久,意識還不清晰,因此誰抱都一樣。
他不是跟誰不親近,也不是跟誰更親近,完全是因為不認人,可能換個懷抱感覺好了就不哭了。
第二個階段要注意,在2到7月齡期間,寶寶逐漸能初步認人了,他們也會用自己的方式來吸引人的注意力,比如表情變化、哭聲等等。
第三階段是認人的最終階段,寶寶能夠完全認人了,主要是在8-24個月期間。
如果第二階段寶寶已經建立起初步的親密關系,那么在第三個階段就會十分依賴、有親密關系的人,比如媽媽、奶奶或者姥姥等,對其他人可能有些抗拒,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認生。
第四個階段是孩子2歲之后,他們普遍還是會認為只有媽媽最重要,依賴感超級強,因此這個階段媽媽們要及時與孩子建立依戀關系,給他安全感,但也不要太過,否則對寶寶將來的獨立成長不利。
所以說,根據親密關系的發展階段來看,8個月以內的孩子的確還沒開始認人,可不要冤枉他是“墻頭草”了。
1、關注寶寶各個階段的不同需求
寶寶還很小,凡事只會哭,不會用其他方式來表達自己的需求,因此不管是餓了、渴了還是想尿尿了,都會以哭鬧吸引父母的注意力。
新上崗的爸媽們可能會有一段時間感到懵圈,但一定要細細觀察,懂得歸納并及時照顧寶寶的需求。
嬰兒時期的寶寶還不會“要挾”這樣的高難度做法,因此不必擔心慣壞他,一哭就馬上判斷和滿足寶寶的需求,容易讓他和父母產生安全型依戀的關系。
2、幫寶寶正確表達情緒
寶寶在和父母的相處過程中,應該感受到自己是充分被理解的。
因此,在寶寶做錯事或是跌倒摔跤時,媽媽們應該及時安撫、充分共情,讓寶寶覺得自己是被父母完全信任的。
往往這種情況下,情緒也會得到紓解。
3、與寶寶保持親密接觸
寶寶和媽媽因為十月懷胎和母乳喂養,會有一定的情感連接,最初的照顧者基本也都是媽媽。因此,寶寶會根據氣味和感覺辨別媽媽,看到時也會不自覺地微笑。
針對這個聯系,媽媽們可以多和寶寶保持親密接觸,增強互動,安全感更足。
4、鼓勵寶寶探索世界
寶寶剛來到這個世界,充滿好奇,會有一些探索世界的舉動,這都是成長的必經歷程,盡管其中很多方式在大人看來不能理解,甚至被當成壞習慣。
然而無論什么時候,爸爸媽媽都要學會鼓勵寶寶探索,只管提供安全有利的環境。
比如在寶寶爬行或行走時,設置一個安全空間,并在寶寶感到遲疑時給予鼓勵,就是最安全最有力量的依戀關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