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魚奶爸日記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
寶寶剛出生時,帶給我們的喜悅和幸福仿佛還歷歷在目,我們恨不得用自己所知的所有溢美之詞來贊美他,想把全世界的美好都給他。
可當軟糯的“小天使”突然變成難搞的“小惡魔”,你準備好如何應對了嗎?為人父母,都會經歷這樣一個階段。
確實,在剛開始,寶寶們就像天使一樣。可突然有一天,寶寶開始不聽話了,喜歡將“不”掛在嘴邊,甚至學會了頂嘴,儼然一個小惡魔。
憤怒、失望、無助,種種情緒在心底油然而生,不禁要捫心自問,我做了什么?我的“小天使”哪里去了?這個難搞的“小惡魔”是哪里來的?!
在經歷最初的難以置信后,父母們恐怕就不得不開始面對現實:孩子長大了,逐漸有了自主意識,不再滿足于吃飽穿暖這種基本要求,有了獨立、尊重等一系列更高層次的需求。
在情感需求沒有得到回應或滿足時,他們就可能由“天使”變成“惡魔”,做出種種挑戰父母心理耐力的舉動。
而這時,父母們需要借助一些有效的方法,來解決眼前棘手的問題,與其跟孩子硬碰硬,不如以技巧治人。
積極暫停
我們可能都遇到過這樣場景,孩子在聚精會神地玩手機,時間上已經超出你們的約定,你反復提醒,得到的卻是敷衍的應答,“等會兒,再等會兒”。
此時,多數父母都會怒火中燒,一把奪過手機,站在道德制高點上,大聲斥責孩子的不守信行為。而接下來孩子的反應不言而喻,發脾氣,哭鬧,更有甚者摔東西,一場家庭大戰開始。
停,暫停!!!
彼此不妨冷靜下來,待到心平氣和時再去解決問題。孩子也一樣,只有讓他們感覺更好,才會去自省,并在父母的幫助下,建立規則意識、遵守承諾,下次才能做得更好。
有限選擇
現在的孩子見多識廣,而很多時候問題就出在選擇太多。
比如吃飯,你想要讓他吃清粥、小菜和雞蛋,他偏偏就想要吃披薩、薯條和意面。在雙方無法達成一致的情況下,很可能就是一場混亂。
我們不妨給小惡魔畫個圈,讓他們在有限的選擇里掌握自主權,這樣雙方都會滿意。
我們可以這樣做:你喜歡蔬菜粥還是南瓜粥?你喜歡煎蛋還是煮蛋?用有限的選擇來讓節奏回到你想要的狀態,多半情況下,他們會給出讓雙方都滿意的答案。
引導孩子正確表達自己的情緒
很多孩子,尤其是年齡相對小的孩子,他們在遇到問題時,會選擇用哭泣的方式來表達。然而當事情并沒有向他們想象的方向發展時,會感到挫敗和悲傷,進而用更劇烈的方式。
這時,父母需要一點小技巧來引導,幫孩子處理和平復自己的情緒,進而解決問題。
首先,可以使用“我句式”,讓孩子感受到,自己被理解被尊重:我知道,你不開心,你有點難過,我很想幫幫你,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到底怎么回事?
繼而,使用啟發性的問題,讓孩子自己找到問題所在:你現在感覺怎么樣?剛才發生了什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慢慢的,孩子一定會建立處理問題的思路,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當然,在育兒路上遇到的問題,是更加復雜的。有一些雷區,希望父母們能盡量避免。
對孩子大喊大叫,甚至打罵
這種方式從表面看會壓制孩子的情緒,看似解決了問題。但平靜都是暫時的,其實有更大的危機在醞釀。
孩子往往會走向兩個極端,一是因此而變得越來越怯懦二是積累更多的憤怒和反叛,從而變成成長過程中的隱患,尤其是青春期時的。
重復而無用的嘮叨
重復的叮囑和嘮叨,是無效的溝通,只會讓孩子和父母身心俱疲,對事情的進展毫無幫助。提醒100遍刷牙,都不如一次行動來得有效。規則感,從來都不是口頭建立和養成的。
避免懲罰
懲罰,只會讓孩子感覺更糟。
如同前文提到的,要想解決問題,要讓孩子感覺更好才可以。懲罰,只會讓事情向相反的方向發展,并且帶來惡果。
父母對孩子的愛是一樣的,但作為父母,我們不僅要有一顆愛孩子的心,還應該學習如何愛孩子,這樣才能和孩子一起,走向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