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2月12號,大清王朝迎來了它壽命的最終章。
但此時所有大臣都還是像往常一樣,穿著朝廷臣服,來到大殿內等待著清末帝溥儀與垂簾聽政的隆裕太后。只不過相比以前,唯一不同的是,他們此刻不是在上朝啟奏一起商談國家大事,而是準備迎接即將開始的清帝退位儀式。
此時他們每個人都各懷鬼胎,有的可能在想自己的后路,有的則是在為自己的未來物色新的靠山,還有的或許一下朝就準備告老還鄉了,總之空氣中一直彌漫著一種安靜又詭異的氛圍......
不久后,隆裕太后上朝了,不過群臣們并沒有對其行叩拜之禮,畢竟大清朝即將落下帷幕,此時的隆裕太后已經沒有了實權,自然這些所謂的形式主義也蕩然無存了。
其實這些,隆裕太后也沒有放在心上,畢竟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她的心思并沒在這些小事上,她或許只想見到袁世凱,看看袁世凱如果站在她面前會說些什么。
不過她環顧四周,也沒有看見袁世凱的人影,雖然感到有些奇怪,但她并沒有表現出來,而此時以胡惟德為首的大臣似乎看出了這位王朝最后一位太后的心思,并告訴了她總統袁世凱因為生病沒來。
袁世凱是個什么樣的人,隆裕太后自然明白,他能夠利用清朝王室與革命黨兩派之間的關系,從中讓自己漁翁得利,說是條老狐貍不足為過。
他深知此時如果自己出面的話,必定是弊大于利的。首先面子上自然掛不住,其次他也有被清王室頑固分子給埋伏刺殺的風險,而這在歷史上畢竟早已有先例。
為求穩,所以袁世凱直接找了一個代言人,幫他出面與隆裕太后溝通,并把退位詔書帶回來,此人正是胡惟德,他此時代替袁世凱來處理所有事宜,當時一起的還有民政大臣趙秉鈞、陸軍大臣王士珍等袁世凱心腹重臣。
隆裕太后沒有實權,對此也只能無可奈何,聽之任之。
在此之前,她已經同意了袁世凱給清朝皇室貴族的退位優待,即使她自己心中有千百般不愿意,也不得不面對如今大勢已去的事實。
隨后,太監遞上了袁世凱方面起草的《清帝遜位詔書》。
此時雖然早已經有心理準備,但她一想到享國祚276年的大清王朝,竟是敗在自己手里之時,她雖然一直有努力克制自己的情緒,但還是看得出十分傷感。
而隆裕太后的情緒也很快感染了一些大臣——這些大多數以八旗子弟為代表的宗室之人。
這些人是正兒八經的皇親貴胄,此時看到老祖宗創下的基業即將滅亡,自己之前的榮華權勢也即將全部化作烏有,往后還可能有生命危險......
他們的情緒也都極其低落,他們與太后一樣,雖然心有不甘,也不得不接受。
一時之間,大殿上十分安靜,只有旁邊的小溥儀呆呆地望著眼前的一切,并不明白這眼前這番場景對他而言意味著什么。
而當隆裕太后拿過退位詔書后,看到詔書上面的文字“字字扎心”,所以她還沒看到結尾,就抑制不住自己的情緒,淚如雨下。
此時的胡惟德惟恐遲則生變,于是暗示太后趕緊下決定,在接二連三的催促下,太后只好點點頭,隨后交給軍機大臣世續、軍諮大臣徐世昌蓋用御寶。
不過雖然太后已經同意了,但在這個關鍵時刻一度有一個人跳出來反對,此人正是恭親王溥偉,他在殿外一直要求覲見太后。
隆裕太后聽聞后,震怒道:“彼親貴將國事辦得如此腐敗,猶欲阻撓共和詔旨,將置我母子于何地!”
其實隆裕太后的發火不無道理,在她看來溥偉沒有能力救大清,如今還要拼死掙扎,來斷自己母子倆的生路,她又如何能夠接受呢?
她深知如今袁世凱如今實力有多強,城府有多深,她不蓋只有一死,而蓋了還可以換到一個“體面”。
——畢竟袁世凱答應給清朝皇族的優待條件很不錯,不僅能夠住在紫禁城,而且原本應該享受的待遇也還是能夠享受到,她不為自己著想,也得為兒子著想,有哪個母親會讓自己兒子去送死呢?
所以她并沒有召見溥偉,而是在詔書上蓋了章。
蓋好了章后,退位詔書交給了胡惟德,再由他仔細檢查并朗讀了一遍,確認沒有任何問題后,他十分滿意,而他某種程度上也成為了我國最后一個封建王朝退出歷史舞臺的見證人。
至于隆裕太后,她看著所擁有的一切,都在自己蓋下章的那一刻離她而去后,她的內心摻雜著諸多情緒,有悲憤、不滿、無奈,甚至可能還有失望......
因此,她再次痛哭出聲。
而此時在她懷中剛剛年滿6歲的小溥儀雖然什么都不懂,但看到母親哭了,他有些害怕,也跟著哭了出來,群臣見狀,也一起哭了起來......
當然,有多少大臣是真心實意地哭,我們就不得而知了。
大清統治結束后,皇室分成了兩部分。
一部分自然是不關心國家大事的人,當退位詔書頒下去后,這群人啥也沒干,默默地待在北京城里等著自生自滅,畢竟他們已經麻木了,如今只想著如何保命,拿著這么多年下來積累起來的財富,低調的過著安穩不差錢的好日子。
而還有一部分比較激進的,比如溥偉這類的,他們則趕緊遷移到了租界,或是北京城郊的某些地區避難,等待著機會復辟帝制。
——比如在大清亡國后,溥偉在離開北京前去京郊避難的時候,就曾叫嚷道:“有我溥偉在,大清就不會亡!”而當時像溥偉一樣,有著這樣想法的遺老也并不少。
其實皇宮內隆裕太后的日子過得也不好,雖然仍舊像以前一樣衣食無憂,但她卻一直郁郁寡中,次年便因病去世,畢竟對于大清的列祖列宗她實在是心存愧疚。
作為慈禧太后的侄女,隆裕太后一直都沒有她姑媽的那種手段與野心,當清朝交到她手中時,她面對這種空前的危機有些手足無措,她能做的只有保住自己與兒子的性命,這其實也無可厚非。
而她兒子,清朝最后一位皇帝溥儀,在其去世后一直生活在紫禁城,這段無憂無慮的日子,直到在他1924年被驅驅逐出紫禁城,才算結束。
其實當隆裕太后在退位詔書上蓋上章的那一刻,就代表著大清的最后一天已經結束了。
清朝的滅亡或許對滿清貴族來說是一種痛苦的結束,然而對于萬千百姓來講,卻是一個新的開始,因為新革命、新思想,新的紀元已經悄然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