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就像一粒種子,掉在哪里是“運”,長成什么樣才是“命”。 吳強 | 作者 身邊的經濟學(ID:jjchangshi)| 來源 01 管住自己 不瞎折騰 “治大國,若烹小鮮”是《道德經》中的名句。 為什么要把“治大國”比喻成“烹小鮮”呢?比喻成“火爆腰花”就不行嗎? 人們對這個比喻有幾種看法: 第一種看法是,做大事要掌握火候,對的事情要在對的時候干,時機不成熟不會成功; 第二種看法是,管理要像燒菜一樣做到五味調和,油鹽醬醋等要恰到好處,不能多也不能少; 第三種看法是,治理國家應該像煎小魚一樣舉重若輕。 在老子那個年代,烹飪方法大多是烹和烤。 漢初研究《詩經》的著作《毛詩詁訓傳》里說:“烹魚煩則碎,治民煩則散,知烹魚則知治民。”意思是,煮小魚時如果不耐煩地攪動,魚肉就碎了;治理民眾時如果喜歡折騰,人心就散了。 這兩件事情的道理是一樣的。 老子一貫的政治主張是“無為而治”“以無事取天下”,這是《道德經》中涉及領導和管理問題的基本假設。 在老子看來,領導者只需做好一件事情,就是發現和遵循規律。 所謂“順其自然”,就是讓事物按規律發展,不加人為的干擾和影響。 但有些領導者偏要藐視規律,在進行決策時,執著于個人的意志和權威,不相信科學,選擇性地忽視真相和事實,聽不得反對的聲音。 這樣的領導者,讓他烹小魚,他不多翻幾鏟子怎么行?一點兒存在感都沒有。翻碎了又如何?反正會有下屬吃干凈,還要說這不亞于米其林餐廳的水平呢。 縱觀歷史,很多有雄才大略的領袖,身后都是一片狼藉,他們耗盡了社會資源以實現個人的偉大抱負,卻留給后人一個爛攤子。 真正優秀的領導者不應該執著于個人的功績,而應該致力于建立合乎規律的制度,并捍衛制度的尊嚴。 領導者干的事情應該是“修水渠”而不是“挑水”,應該是“造時鐘”而不是“敲鐘報時”。這兩件事情,前者是依賴“人治”,后者是建立“法治”。 “水渠”修好了,“時鐘”造好了,就可以提供穩定的“水源”和“報時服務”了,人們就不需要再對“挑水人”和“敲鐘人”感恩戴德,并有更多的自由去做有意義的事情,去創造繁榮。
02
大事成于小事
難事成于細節
經營企業的人,大多喜歡做大事、做難事,但真正能把大事和難事做成的,卻為數不多。
在經濟環境好的時候,不管手頭上的事業做得怎么樣,大家的夢想都很大,就像小米創始人雷軍所說的:“夢想總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
但在經濟形勢不好的時候,很多企業最大的夢想就是“活下去”。
2020年,我們都深刻地感受到經濟環境在一步步變化。現在,普遍的共識是,未來幾年日子都會比較艱難。
當外部環境發生巨變時,那些曾經夢想的大事、難事還能做成嗎?
日本經濟從1992年開始陷入衰退,到今天快30年過去了,日本經濟總量止步不前,人均收入不升反降,房價和股價都下跌了六七成……
就在這種大背景下,依然有不少企業逆勢增長,從區域性的小企業,變成全球化的大企業。
比如,日本服裝連鎖品牌優衣庫,在1992年,創始人柳井正的夢想還只是能有100家店鋪,而2020年,其在全球有近4000家店鋪,年銷售額超過2萬億日元(相當于1300億元人民幣)。
2019年,我和國內一家服裝連鎖企業的創始人去考察優衣庫東京銀座旗艦店,這家店鋪有12層樓,每個樓層都有上千個單品,單店年銷售額高達十幾億元人民幣。
看完店鋪后我問這位創始人:“你自己的店一般有多少個單品?又有多少種價格?”“大概有幾千個單品吧。具體有多少種價格,沒算過。”
他回答說。我又問:“那你注意到優衣庫這家店有多少種價格嗎?”“嗯,好像很少,應該不到20種。”
這位企業家敏銳地關注到,優衣庫在豐富的商品背后,把簡單的事做到了極致。
之所以舉這個例子,是想表達兩個觀點:
第一,即使經濟環境不好,也有做成大事、難事的可能性;
第二,在新環境下,做事的方式要發生轉變,要從追求高舉高打式的擴張,變成追求對細節上的把控和改善。
20世紀最偉大的現代主義建筑大師密斯·凡德羅有兩句名言,一是“少就是多”,二是“魔鬼存在于細節之中”。
他認為,不管建筑設計方案如何恢宏大氣,如果對細節的把握不到位,就會毀掉一個好作品。
當經濟處于熱潮期時,很多企業的成功主要靠膽量加實干,抓大放小、以量勝質,這叫粗放型經營。
但當經濟進入低迷期時,市場變得極其吝嗇和挑剔,給企業留下的容錯空間也極小,企業競爭的成敗,取決于市場定位的精準度和管理的顆粒度,做不好細節,很難活下去。
經濟周期本質上是一種篩選機制,能通過一次又一次篩選的企業,才可能成為大企業、好企業—實現夢想靠的不是“萬一”,而是萬里挑一。
成功是“果”,背后下的功夫才是“因”。
大企業就像一棵大樹,人們往往羨慕它繁茂的枝葉,卻很少關注它在地下的根基。但根深才能葉茂,樹冠有多高,樹根就有多深,枝葉有多茂盛,根系就有多緊密。
扎根,是在黑暗中默默無聞地堅持、探索和挺進,付出了不為人知的苦功夫、笨功夫,而不是熱熱鬧鬧地敲鑼打鼓、喊口號、“打雞血”。
任正非在回顧華為的成長歷程時說:“沒有哪一件事情是容易的,所幸我們都堅持下來了。奮斗沒有終點,華為沒有秘密,就一個字—'傻’!像阿甘一樣,認準方向,朝著目標,傻干、傻付出、傻投入。”
大事的根在小事,難事的根在細節。勢頭好的時候,不管是樹還是草,往往隨便長長都能郁郁蔥蔥;勢頭不好的時候,根淺的紛紛枯萎,根深的才能存活。
03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
2020年11月,埃隆·馬斯克把4位宇航員送上了太空,但這一切對于他來說,只是向目標前進了一小步。
他的終極目標是讓人類成為火星公民,任何有助于這個目標的事,不管難度多大,都要做;任何不利于這個目標的事,不管誘惑多大,都不做!
有人說,馬斯克的全部業務都是為開拓火星而準備的:
火箭是地球往返火星的交通工具;
造電動汽車是因為火星上用不了燃油車;創建太陽能公司是為了解決火星城市的能源問題;
研究地下交通和超級高鐵是為了解決未來火星的長途交通問題;
創建腦機接口技術公司則是為了提升人類未來在火星上的生存能力。
可能他還會投資新的業務,但最終目標就是讓火星宜居,讓人類真正進入星際文明時代。
馬斯克做事的出發點和終極目的,沒有一個是沖著“錢”去的,但如果這些都實現了,他的財富可能就不只是富可敵國了,而是“富可敵球”(地球的“球”)。
毫無疑問,馬斯克在世俗意義上是成功的,但世俗的“成功學”無法解釋這種成功,因為他超越了對金錢、名利的膚淺追求,專注于偉大夢想和事物的細微本質。
真正做大事的人,反而對細節非常關注,開拓太空、移民火星這種人類的大事,更是在任何細節上都不能馬虎。
人類的航天事業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夢想有多宏大,做事就要有多細致。
所有大事的成功,都是由無數小事的正確積累而成,航天事業更是如此,“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任何一個小小的失誤,都會導致慘痛的失敗。
古人說“行百里者半九十”。航天事業行的是“百萬里路”,更要全程慎終如始。
1986年,美國挑戰者號航天飛機升空僅73秒就發生爆炸,7名優秀的宇航員不幸殞命,事后發現,這只是因為一個小小的密封圈出了問題。
導致失敗的因素可能潛伏在任何一個環節,不能等問題出現了再去解決,而是要“治未病”,防患于未然,把會導致失敗的一切因素都消滅在萌芽之中。
航天事業的成功不能靠“人定勝天”的勇氣和信心,更不能相信“拍胸脯”“打包票”。在科學面前,人的情感往往是風險因素,人們必須嚴格地遵循客觀規律,克制頭腦發熱的沖動和胡作非為。
馬斯克涉及的領域跨度極大,他卻都能取得巨大的成功,這得益于他的學習力。
多年來,他的閱讀量是常人的60倍,廣泛涉獵不同的學科,而且能將不同學科的思想解構為基本原則,并以新的方式加以重構,將在一個領域里學習到的內容應用到另外一個領域,從而實現顛覆性創新。
世人都在追求成功,大多數人卻走向失敗,這是因為成功是反人性的。
與“存天理”相對應的是“滅人欲”,而所謂的“成功學”只會把人們變得更加急功近利、貪大嫌小、眼高手低、自我膨脹和肆意妄為,把人們帶進失敗的臭水溝。
馬斯克的作為很契合老子的“守微”之德,《道德經》告訴領導者: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羅馬是一天一天、一磚一瓦建成的,只有超越世俗的欲望,擁有不尋常的耐心和細心,才能成就一番作為。
04
愚直是成就大事的品質
很多人會把《道德經》和權謀之術聯系在一起,因為老子說“非以明民,將以愚之”。
其實這里的“愚”并非“愚昧”,而是“愚直”,這是比“智巧”更有德行的品質。
明代學者呂新吾在《呻吟語》中,把領導者的資質分為三等:
深沉厚重是一等資質
磊落豪雄是二等資質
聰明才辯是三等資質
所謂的“深沉厚重”其實是愚直樸實、至真至善,而不是外表的莊重權威和內在的老謀深算。
電影《阿甘正傳》的男主人公阿甘就是一位愚直之人,他的智商只有75分,在大多數人眼里就是一個傻瓜,但他憑著那股子執著的傻勁兒,做什么成什么,創造了幸福、充實的人生。
阿甘最愛說的一句話是:“我媽媽說,要將上帝給你的恩賜發揮到極限。”
雖然上帝給阿甘的恩賜唯獨缺了“智商”,但這又有什么關系呢?
只要他對所做的事情專注投入、全力以赴,他所取得的成果就會遠遠超過那些“聰明人”,這就是愚直的力量。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雖說選擇比努力更重要,但如果不努力,選擇得再好,結果也可能是失敗。可是,如果像阿甘一樣,努力把事事做到極致,即使選擇不如人意,也能有所成就。
東京羽田機場有一位清潔工叫新津春子,17歲從沈陽來到日本,由于語言不通,只能做非常底層的清掃工作,而且一干就是20多年。
但她沉得住氣,一心想著“只要用心工作,總會有人說'辛苦了’'好干凈’之類的話,這就是對我的感謝”。
在日復一日的工作中,她的清潔技術日益精進,對各種材質的清潔方法了如指掌,參加“全日本樓房打掃技能競賽”,還獲得了第一名;她所工作的羽田機場,多年在“全球最干凈的十大機場”中排名第一;她作為羽田機場清潔工的領頭人,在2016年被評為日本“國寶級匠人”,在日本成了家喻戶曉的人物。
人就像一粒種子,掉在哪里是“運”,長成什么樣才是“命”。
雜草的種子掉在肥沃的土地里,長出來還是雜草;大樹的種子就算掉進石頭縫兒里,還是能長成大樹。
所謂“我命由我不由天”,是指人也許無法選擇是落到肥沃的土地里還是落到石頭縫兒里,但可以選擇成為雜草還是大樹,這就是哲學家康德所說的“自由意志”。
阿甘無法選擇“智商”,卻可以選擇至真至純地對待每一個人、每一件事;新津春子無法選擇工作,但可以選擇把所從事的工作做到世界第一。
在這個世界上,大部分真正有所成就的人,靠的都不是聰明智巧,而是愚直精進。
聰明的人,總希望獲得靈感,不斷做出最佳選擇;愚直的人很少做選擇,可一旦做出選擇,就會堅韌不拔地實干到底。
這兩種人就像龜兔賽跑中的烏龜和兔子,雖然兔子跑得更快,但結果是烏龜贏得了比賽。卓越的領導者懂得這個道理,他們不會重用那些喜歡空談、耍小聰明的人。
如果領導者真正懂得聰明和愚直的本質,就不會迷戀“頭腦游戲”和夸夸其談,組織和社會也才能長久地順暢運行下去。
《道德經》就是在提醒領導者,應該如何避免組織的敗壞,從而獲得持久的成長。
關于作者:吳強,現任偉事達(Vistage)中國地區特許經營權持牌人,上海老椅子管理顧問合伙企業合伙人。曾任《投資者報》執行總編輯、正和島副總裁。
本文經出版方授權“身邊的經濟學(ID:jjchangshi)”原創首發,整理自機械工業出版社《跟道德經學領導力》。轉載請添加身邊君微信(shenbianjun),并備注“轉載+公號名稱”,謝謝。
—— END ——
【文章觀點僅供參考,不代表本平臺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