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生命是這個世界上最珍貴的東西,只要人在希望就在”,有人說,越年輕的人對生命的感知越弱,很多年輕人都沒有對生命的可貴有太強烈的感知,而人年歲越大,越渴望自己能夠活得更久一點,每個人都有渴望長命百歲的心,但也不是每個人都能如愿,有人說世界上所有的困難其實都不是困難,只要我們能夠活著,能夠讓生命延續下去,所有的困難其實就都還是有轉機的。
所謂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只要我們的生命還在,所有東西都還有必要,有人問這個世界上最厲害的武器是什么?答案是人,因為有了人才有了厲害的武器,也正是因為有了人才能夠讓很多東西改變,人口眾多從一個方面來看會放慢社會進步的速度,但從另一個方面來看,人口眾多抗風險能力就會增強,從另一個宏觀角度來看,也是國家的一大幸事。
美國種族比例
世界上有幾大人種,黑人,黃人,白人,中國人是典型的黑頭發黃皮膚,并且在中國人種比例幾乎是單一的,都是黃皮膚的人,但是在有些國家是各個人種混雜的,比如美國就像是一個大熔爐般的國家,美國有本土的印第安人,后來白人通過新大陸發現了美國并通過三角貿易加黑人運輸到美國,所以美國存在著很多人種,而人種一多就會發生種族矛盾,一直以來美國是歧視黑人的,并且種族危機十分嚴重。
他們認為白人是高貴的,但是這些年來一些黑人也憑借著自己的努力,改變了自己的社會地位,比如NBA的球星們通過籃球事業的從事來提升自己的社會地位和金錢擁有能力,這也是黑人在社會取得話語權或者進步的一個體現。美國做過調查,德國裔在美國本土分布較多,幾乎是每十個美國人就一個是德裔,德裔作為美國人口最多的種族擁有著較多的話語權,甚至很多州都用德語作為官方語言,所以我們看只要人多就可以爭取到更多的權利。
除了德裔之外,再有就是印裔,很多人都說印度是貧窮和落后的,是我們沒有見過美國的印度人,在美國印度人是很會賺錢的,也掌握有很強的財富能力,其實能到美國去的印度人都是高種姓人群,他們從小就家庭條件富有,并且還有實力和能力在美國扎根,再加上印度人在計算機方面的天賦很高,高收入人群都是印裔,很多政治官員都是愛爾蘭人,愛爾蘭人在美國的政治領域是十分有話語權的,也許這種因為種族而劃分不同特點的國家美國算是少有的一個。
種族生育率原因
其實漸漸的人們發現了社會的競爭,很大一部分就是人口的競爭和子宮的競爭,占有更多的人口,仿佛也有更多的話語權,當然前提基礎是國家能夠強盛,比如中國剛開始的時候很多專家們都認為中國發展速度慢是因為人口的拖累,當然這也有一部分原因,因為人口總數大,所以資源發展再怎么快,增長再怎么迅速,一到人均就變得很少。
不過從另一個方面來看中國的人口眾多,同時也提供了大量的市場,現在人口正在漸漸的變成中國強有力的競爭力,并且因為人口多,中國的文化和語言也漸漸的成為了官方語言,中國的貨幣也變得堅挺,而美國的強大也與國家人口分不開,美國雖然是后起之秀,但也擁有3億多人口,較歐盟來說已經不少了,所以美國才能夠壓歐盟一頭。美國像是一個大雜燴的國家,在這個國家中我們可以看到不同種族之間的不同特征。
在美國也有相當一部分亞裔,而亞洲人在我們的印象觀念中是十分傳統的,并且也很重視子孫后代,但是在美國的亞裔卻并不是我們想象的那樣,在美國亞裔的出生率是排在最后的,很多人都在想中國說“不孝有三,無后為大”,但怎么到了美國亞裔就不愿意生孩子呢?
拉美裔的崛起
因為亞洲人對于孩子的責任普遍是從出生到孩子成家立業,甚至還會幫助孩子帶孫子,直到自己去世的那一天都會為子孫后代擔憂,亞裔們在美國生活下去就已經不容易,更何況要負擔起自己后代的生活,所以很多人就放棄了生孩子的念頭。
其實對于生孩子,擁有土地或者資本的人更愿意生孩子,因為資本會提供他給他們安全感,也有足夠的資源能夠讓孩子長大,但是如果夫妻兩人是勞動收入的話,他們可能是很不愿意生孩子的,因為生孩子就意味著放棄收入,生活質量會下降,這是一個很大的難題?,F在美國真正崛起的是拉美裔。
在美國成立之初,白人是較多的,拉美裔排在最后,但是現在拉美裔的出生率很高,在美國的南部白人已經開始成了少數種族,并且白人也越來越擔憂自己在國家中的話語權變少,因為他們開始發現拉美裔逐步占據了美國的政治中心,單去年拉美裔的候選人就有兩個之多,所以有專家預測,在百年之后,拉丁裔很可能會取代白人成為美國主流。
事情是變化的,不能一概而論
“事物的發展有時候就是這么的神奇,不可控因素導致了我們對明天的憧憬”,有時候事情并不是我們所想的那樣一概而論,而是變化不定的,就是這些不定的因素讓我們才更期待和憧憬每一天的不一樣,就像曾經我們認為人口會讓中國的發展變得緩慢,因此開始了計劃生育,但是漸漸的我們會發現人口多也并不是一件完全的壞事,人口多市場就大,我們的經濟抗風險能力就強,如今竟然也變成了一個優勢,所以說看待事物是會隨著時間的不斷變化來看待的。
參考文獻:
《美文選集》
《時間語錄》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