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和一個朋友在聊天,聊到了合不合群的事兒上…我發(fā)現(xiàn),在上大學(xué)之后的獨來獨往中,我オ漸漸意識到自己是一個不合群的人,而且可以說是性格直率開朗但很多時候卻不太合群的人。我發(fā)現(xiàn)很多時候我的那些有趣靈感都得益于自己獨處時的思考和靈光乍現(xiàn)。
曾經(jīng)我也總試圖融入一個小團體,但后來才慢慢發(fā)現(xiàn),刻意去變得合群是需要付出代價的。舉個例子,因為合群你需要考慮更多其他人的感受,所以很多時候你或許會感覺“身不由己”,吃飯、學(xué)習(xí)、工作、生活......或多或少都容易感覺沒有牢牢掌握住自己的時間與節(jié)奏。所以后來更多時候我更喜歡一個人吃飯上課自習(xí),不需要考慮另一個人的速度和節(jié)奏,體驗從未體驗過的高效和自由。
再也不用去理會別人有意無意地試探,不用去想別人怎么看我,不用花精力照顧別人的情緒,回歸自我,有能力將所有心思都放在自己身上,沒有更多的興趣關(guān)注別人在做什么想什么。
本以為不合群會讓我越來越自閉越來越不善社交,后來我發(fā)現(xiàn),不合群反而讓我更加開朗快樂了,只要我想,我仍然可以和一個人上天入地的聊幾個小時不停歇,可以和剛認識的朋友打成一片,可以毫不畏懼的和陌生人攀談,可以在合適的社交場合游刃有余。我可以在社交里得到很多快樂,不用感受一個人躲在角落被人刻意冷落的難堪,仍然會有一種被朋友圍繞的幸福感。但是相比社交帶來的快樂,我更喜歡把更多的時間都花在自己身上,享受那種自己hold住自己全部時間的快感。
所以,與我而言,性格開朗卻不合群并不是一種個性缺陷,相反的是,我認為這種相處模式讓我能夠從這種“小團體”生活模式中解脫出來,享受自己掌握生活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