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何辨別書法家,跟隨哪一類人學習?
在學習之前,首先應該學會分辨。只有選準了方向再努力,努力才有意義;否則只是徒勞。
現(xiàn)在網上、身邊都有很多自詡書法名家,但真正的名家向來不喜歡自夸,都是很謙虛的,凡是標榜自己是“著名書法家”、“書法大師”,不消多言,十有八九,都是江湖騙子。
頭發(fā)留得很長,一身“藝術家”氣焰,再冠以多種頭銜,開口張三,閉嘴李四,這一類人,碰著先遠離,基本上都是大忽悠。
頭銜只需要認一類,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除此之外,都是騙子。省級書法家協(xié)會也有一些實力不俗的,在縣城、乃至地級市,還算吃得開,年輕人跟著啟蒙可以,想要走專業(yè)路線,還是需要甄別對待。上了年紀的想學習,交流可以,交心就差點火候。
民間確實存在高手,但數(shù)量不多,沒有那個眼力價,最好還是不要跟著所謂的“民間高手”學習,在書法競賽越來越頻繁的今日,沒有被中書協(xié)覆蓋的“高手”并不多,你怎么就那么有運氣,碰著一個“漏網之魚”呢?
具備一定審美意識的人,可以自行尋找自己喜歡的哪一類,唯有喜歡,才能熱愛。不喜歡的,再好,也是醪糟。
在現(xiàn)實中尋求同好或者老師如此,在網上觀看視頻學習,更是如此。網絡覆蓋面更大,魚龍混雜,更需謹慎辨別。
嘩眾取寵之流最好還是少看,看多了會影響自己的心境,也會降低趣味。一個人的格調低了,書法的格調高不了,畢竟人品如書品。
二、臨摹
1、臨什么
學書法,不管學了多久,多大年紀開始學,臨帖是必不可少的一個環(huán)節(jié),也是歷久彌新的一個環(huán)節(jié)。
基礎方面,肯定是以唐人楷書入門。
唐楷字形最通俗,接近印刷體,很多外行都以印刷體為標準評判一個人的書法水平,這是錯誤的。但凡有點功底的人寫字,不可能寫出印刷體那般字形,反倒是初學者,尤其是幼童,容易訓練出接近印刷體的字形,原因在于幼童心思更單純,按部就班,日久出功。
成年人學習貪快、貪多,急于求成,想法復雜,未得工整先求險絕,自然歸不到平正上。還有一些學了幾天唐楷練過筆畫之后就入了行書、草書,最后學了一個行草書,更是荒之大繆。
唐楷三個月入門,熟悉筆性后學隸書或篆書。
喜歡篆書的,可深入其中,先一年小篆,再一年大篆,此后可涉獵金文,選定一家為根基,糅雜李陽冰、鄧石如,兼收并蓄,十年磨一劍,可小有收獲。
喜歡隸書的,可深入其中,先一年《張遷碑》,再一年《西狹頌》,此后可涉獵《爨寶子》、《乙瑛碑》、《石門山》,秦漢簡牘,兼收百家,互為長短,亦需十年功夫。
喜歡楷書的,可先學一年隸書或篆書,筆法具備,用筆無滯后可轉臨兩晉以降至初唐墓志銘,三年之后可再入唐人楷書,所觀所得,別開生面,于起收、結構,皆有新鮮,始得唐人用筆之妙。再一年須入章草,臨章草兩年后再入楷,經年則氣息貫通,神形兼?zhèn)洹肜侠敝常璁吷Γ汈Р豢呻x也。
喜歡行書、草書的,可先學一年隸書或篆書,再轉入章草一年,行書出章草入《圣教序》,三年后可轉懷素小草,識草法后可專攻二王行書體系,臨淳化閣帖無礙;草書出章草入懷素小草或《十七帖》,識草法后可轉入張芝《冠軍貼》、小王諸帖,三年后可學《自敘帖》、《書譜》、《大觀帖》。
臨行書、草書之空隙,不可離篆隸,可雜以章草、秦漢簡牘同臨,相互參照,所得更深。
而草書想有所圖謀,須離不得楷書之功。學草者,三年不臨楷,如練功不練氣,到老白費力。
2、怎樣臨
臨帖先讀帖,多看、細看、重復看,臨完之后再看,看一遍有一遍的收獲。經年累月,書中道理自然了然于胸。
與人交流,兼聽則明,心中無根底,聽什么都覺得有意思,聽什么都覺得沒意思,如此反復,也是常態(tài)。有此困境,可先閉門造車。學書法更在領悟,見得多比聽得多有價值,畢竟你無從分辨對方說的幾分真,幾分假,幾分適合你脫困,幾分是他自己感悟,幾分是道聽途說,與其困惑,不如多臨幾遍帖,臨完之后多看幾遍帖,一些問題也就浮出水面。
臨帖須靜,一帖需要多臨,更需要觸類旁通。
書家最有名的帖,多為大成之作,痕跡很少,就要從其書風稚嫩處尋找痕跡作為突破口,循序漸進,終有所得。
比如學顏真卿,篆書、隸書都繞不開,早期《多寶塔》不可不學,后期《勤禮碑》、《顏家廟碑》不可不參照著學。中間又須摻雜歐字,縮內而拓外,方神聚而形不散。
三、創(chuàng)作
實踐出真知。
不經過創(chuàng)作,永遠不知道自己欠缺多少。初學半年創(chuàng)作一次,總結不足,針對性填充。三年之后可以三月為期進行創(chuàng)作,五年之后可以一月為期進行創(chuàng)作。自覺有王鐸之才,可一日臨帖一日創(chuàng)作。
創(chuàng)作可以各類比賽為標準,也可以掌中紙為標準,大小隨心,形式多變,嘗試得多了,收獲越多。紙可多樣、筆墨亦可多樣,則換場地、換筆墨皆無懼。氣定而神閑,心跡信筆而出,此之謂,人如書也。